APP下载

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特征、策略及启示

2020-09-01李冬冬

高教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双向国际化留学生

曾 雁,李冬冬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把“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解释为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国与国之间双向流动的数量,它可以比较完整、全面地考查一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其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一国的高等教育服务在国际间双向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向它国开放本国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同时,通过高等教育的核心服务、国际合作伙伴、政府政策,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提升本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1]。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OECD)统计,长期以来,70%以上的亚洲留学生选择的目的国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自中国与东盟于2007年开启教育合作后,双方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贸易日益显著。据教育部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在东盟国家留学生已超过12万人,东盟在华留学生也达到7.2万人。广西作为中国和东盟区域合作的“桥头堡”,成为吸引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地区之一。东盟各国在广西高等院校的留学生从2006年的1686人、2012年的7410人,到2017年9465人,每年以20%左右的增幅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来广西留学的东盟学生达37346人,占全国东盟学生的1/4。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院校在全球竞争中生存的需要,在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背景下探索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特征、策略及对广西高等教育的启示,不仅是广西高校自身的需求,也是地方的要求。在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背景下,虽然国内高校在探索与东盟教育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然而,中国对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输出远大于输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东盟十国在当年输出的留学生超过30万,而来华留学仅占16%左右。因而,如何尽快提升国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升级版,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开放程度及对外影响力,类似一种状态描述,没有明显的阶段界限[2]。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仍然是以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为基础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方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学者们早在20世纪早期就开始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模式和策略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大体分为以下五类:

(一)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跨文化的见解融入到高校教学和科研等职能的动态过程。Knight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院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将国际跨文化维度融合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及高校服务功能中,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际化参与院校的软硬实力,创造国际价值的全过程。国内学者将教学和科研服务活动、知识创造能力、教育的精神气质、文化渗透和整合的过程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四种指标[3]。

(二)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的研究

国外学者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加强国与国之间合作的需要。Knight则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因为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的推动,同时也包含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合作、经贸合作、知识创造等因素。因此,欧美的高校从建设国际化课程、提高国际化办学质量、加强合作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加强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及联系等方面来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3]。

(三)关于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指标研究

国外学者认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指标包括课程国际化、师生国际化及高校之间合作的国际化。美国教育理事会将外语学习、留学人员数量、课程国际化、学术国际化、国际化的管理意识、师生国际化、国际化基础设施、社会支持、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9个指标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指标,获得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四)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类型研究

学者们把亚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归纳为三种:进口导向型、进口和出口导向型以及过渡型[4]。进口导向的类型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教育项目和机构的高校,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属于第一种类型;进口和出口导向型是在引进西方国家高等教育项目的同时导出他们的高等教育项目给其他亚洲国家,比如新加坡。第三种类型是趋于进口比出口更多的教育服务,但努力出口自己的高等教育服务,例如日本等国。

(五)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研究

中国与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区别很大,因此,Knight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分为项目和组织策略[3]。国外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是从师生参与国际化能力的培养,到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提升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与此相反,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是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策略的选择上更多地强调课程、科研、学科等高等教育基本要素的国际化发展[3]。中国与东盟的教育合作起步较晚,双方的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进程是随着经贸合作的加强而不断深入的。现有的国际化理论无法完全作为广西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理论参考。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广西和东盟国家相关院校国际交流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及官方数据的分析,旨在深度探索适合广西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策略,为推进广西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提供理论思路。

二、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分析方法中的内容分析法与叙事分析法,研究设计见下图1。

图1 研究设计

如图1所示,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叙事分析法对访谈者及参与者的互动访谈内容进行分析。首先,围绕着本研究的主题设计访谈提纲。其次,招募参与人员,并让参与者充分了解访谈的目的。本研究分别对东盟及广西高校国际交流处8位中层管理人员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编码、归纳整理、凝练概念,直到推导出核心范畴。最后,围绕着核心的问题与参与者互动分析,逐步推论出广西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策略分析框架。

(二)访谈对象

本研究中的访谈对象包括东盟和广西高校的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项目管理人员,东盟的访谈对象分别来自泰国西那瓦国际大学、越南国民经济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以及印度尼西亚苏利亚大学,这些管理人员在该领域均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能够为该研究提供个人的看法和国际化发展思路。广西区的4名参与者分别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对外交流合作项目管理人员,前三所是广西招收东盟留学生超过千人的高校,而广西外国语学院则是与东盟高等院校合作历史较长、双向国际化项目最多的学校,这四所院校基本上能够代表广西与东盟高校双向国家化合作的情况。

(三)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收集的数据包括国内外官方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以及与参与者深度访谈过程中归纳整理的原始数据。

1. 二手数据

本研究的二手数据,国内的数据来源于教育部以及广西区教育厅官方公布的数据,东盟各国的数据一方面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另一方面来源于东盟教育部长会议官方公布的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数据,这两个方面的统计数据具有行业的权威性。

2. 深度访谈

笔者在访谈提纲的基础上,与参与者进行一对一的半开放式深度访谈,并通过备忘记录来收集数据。在参与者已经明确研究目的情况下,将访谈地点设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以便他们能够跟笔者进行互动。参与者根据笔者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经历和见解,同时与研究人员持续互动,共同构建广西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分析框架,该框架涉及高校基础设施、师资、成本等因素。

3. 数据分析

(1)分析过程

本研究对所收集数据的分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笔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研究所收集的二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量化的统计数据及传播媒介的质性数据。首先,笔者大量收集国内外关于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的相关信息,然后逐条逐项进行筛选。其次,对数据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异同点。最后,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信息。第二阶段,是笔者通过第一阶段的数据分析,在深度理解研究主题的基础上,运用叙事分析法对访谈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第一步是对访谈备忘记录逐条标签和定义,特别是涉及概念性的东西做重点标识;第二步,对标签的内容进行编码,提炼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概念;第三步,对提炼出的概念进行分类、归纳和推理,导出核心的属性类别。

(2)分析工具

本研究利用通用的办公软件Excel 对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Excel 附带了比较完善的统计分析功能,能够满足本研究对二手数据及访谈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研究发现

(一)东盟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特征

目前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带动了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发展,每年超过30万的东盟学生跨境流动,为周边的国家带来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特征。

1.东盟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逐年增加,形成巨大的跨境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2017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越南是近年输送学生就读境外项目最多的国家,流出境外的学生平均每年达14.2%增幅,其次是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新加坡,2017年出国留学人数分别达到63253人、47574人、32119人和23715人,这五个国家的留学人数占东盟留学人员总数的87%左右(见图2)。目前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主要有短期的文化体验项目、学分项目、联合学位或双学位课程。短期的国际夏令营项目通常提供2个月之内的短期课程,主要内容是提高非英语国家学生的英语沟通水平及体验跨文化学习情境。学分项目是1-2个学期的项目,学生可以获得高等院校合作伙伴的学分。第三个是联合学位项目,学生通过2年境外的学习,可以分别从母校和境外高校获得学位。最后一种形式是双学位或双学位课程,这是一个学生在同一所大学学习,可以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学学位的项目,这些项目有目的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市场。

2.东盟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呈现以进口带动出口的趋势

越南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积极地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2008年越南政府开始通过联合或双学位、分校区和高级项目等方式,与德、 法、日、俄罗斯等国政府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项目合作,建立“优秀大学”工程。此外,每年还送出大批学子和学者们到欧美、澳新及亚洲部分国家留学,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发展银行等国际组织经常性地参与越南高等教育的投资建设。马来西亚自1996年实施各种高质量的教育改革以来,学生的流入与流出基本上都在持续增长。印度尼西亚从20世纪90年代就积极派遣留学生到美、澳、英等发达国家。泰国为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每年也不断派出留学生和公派人员到境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新加坡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资助学生在英国和美国的顶级大学留学,培养了一批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治及行政领导人才。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采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及以职业为导向等各项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并开始迈向知识经济之路,到90年代末,新加坡高等教育因其学术严谨和研究质量而声名鹊起。

3. 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成为国家或区域发展知识经济的驱动力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条件下,高等教育作为服务产业和贸易对象,已经成为新兴领域和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政府等国都把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发展知识经济的驱动力。根据联合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对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学生出入境数据的进行对比分析可知,马来西亚力图发展知识经济,每年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净流入学生中持续获利,被认为是近年来东盟各国中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最成功和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见图3)。

图2 东盟各国2013-2017年出国留学人数(单位:人)

图3 马来西亚2014-2017年双向国际化对比图(单位:人)

为推进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进程,马来西亚教育部于1990年提出要发展一个世界顶尖优质教育枢纽的高等教育规划蓝图。从1997年开始,政府在世界各国组织了大量教育巡展,成功地吸引了附近国家的学生来马求学,其中,中国学生占比三分之一以上。2007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宣布要将国家打造成拥有20万国际学生的区域教育中心, 并于2010年,正式将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定位为经济转型计划的重要部分。

其次是新加坡,新加坡于20世纪90年代,政府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朝知识经济转型,近年在高等教育吸引留学生方面也有充分展现其双向国际化优势(见图4)。

图4 新加坡2014-2017年双向国际化对比图(单位:人)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为驱动力的知识经济,吸引全球的学生前来深造,新加坡政府于1998年提出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 “双翼构想”,大力开发高等教育产业。在策略上,一方面,引进国际上的顶级大学在新加坡办分校,借以提升其高等教育整体国际化程度;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国际教育产业市场,面向全球输出优质高等教育服务。同时,新加坡政府制定了把新加坡建设成为区域人才培训中心和教育枢纽的规划,力图将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收入增加到GDP的5%以上。

(二)东盟国家促进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策略

1. 将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

为了发展知识经济,增强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力,一些东盟国家将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2003年,新加坡政府提出提升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世界校园计划”(Global Schoolhouse),旅游部主动向国外推广新加坡教育资源。21世纪初以来,马来西亚政府积极地向海外拓展教育市场,加强与外国政府、高校和国际组织的长期合作,其中在中东阿拉伯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基础设施投资超过220亿美元,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未来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力。此外,泰国为了发展知识经济,近年,教育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也比较大,逐渐成为南亚国家和其他地区的留学目的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泰国从2016年开始实现高等教育净流入超过流出人员3个百分点。并且,泰国教育每年都在曼谷举办大型国际教育展览会,向世界各国展示本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及前景。

2. 积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东盟国家为了发展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流入本国,坚持将英语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通用语。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教育部确立英语为高等教育的第一语言,坚持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育政策,是使用英语最为普遍的亚洲国家。马来西亚的高校多为英文授课,有利于引进与国际接轨的双联课程,学生毕业可获颁相应国家的文凭,英语的普及可以为大多数国家的留学生提供较好的语言环境。

3. 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国际化课程

课程的国际化是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竞争优势。马来西亚所有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需经教育部及国家学术鉴定局Malaysian Qualifications Agency (MQA) 双重核准来保证课程质量,这一举措也成为该国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教学质量的立足之本。新加坡为了吸引和培养拥有国际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课程国际化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等院校中开设了众多的国际性课程。目前,新加坡是东盟各国中引进国际化课程最多且最完善的国家。泰国高校除课程与国际接轨外,还注意提升自己的特色,为一些亚洲国家提供自然资源管理、水产养殖与水产资源管理等一系列的国际课程。越南开展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大学按照美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从世界知名高校引进涉及多个专业的国际试验课程。

4. 深化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层次

东盟国家大都积极引进国际顶尖大学来本国建立分校,利用分校区的优势,发展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扩大本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马来西亚的多所著名国外大学分校,极大地吸引大批留学生来马来西亚就读,每年为其赢得来自100个国家的留学生。例如英国诺丁汉大学马来校区,每年招收来自70多个国家近千名学生报读。新加坡除了成功引进十几所顶尖的大学来本国设立分校外,还和瑞士圣加勒、中国北京大学、美国耶鲁等多所著名大学开展双学位和联合学位项目。越南、泰国、老挝等国也在积极谋求与国际伙伴的深层次合作。

5. 积极引进国际化教师

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要求有国际视野的师资,新加坡高等院校为此建立了多渠道的全球师资引进计划,吸引国际人才。例如,南洋理工最严格的“助理教授计划”(Nanyang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吸引了全球最优秀的年轻研究人员,他们仅占终身教职员工的8%,却贡献了该校40%的高影响力成果。

(三)影响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策略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国际合作伙伴、课程国际化、财务支持是发展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策略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在第一阶段针对统计数据及东盟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史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结合Knight的国际化理论,设计了访谈提纲,内容涉及课程、师生、组织、项目、政府、社会团体、海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市场等影响教育国际化策略的因素。通过对访谈数据的持续对比分析及与受访人员的互动沟通,提炼出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策略分析框架(见图5所示)。下文首先概述该框架的构成,再解释框架涉及的内容,最后说明每个要素的变化情况。

图5 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策略分析框架

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策略的分析,不仅仅是涉及学生双向流动的管理,更是高等教育战略转型的问题。目前,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的主要因素如下:

1. 基础设施

在访谈过程中,广西与东盟高校管理者认为,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包括软件和硬件设施。软件基础设施主要由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质量保证体系、国际交流处组成,硬件基础设施则是支持教学过程的设备设施。

(1)战略规划

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愿景和使命是设定战略规划的关键点,因为它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需要所有组织都参与每一个目标的实现。这个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的设计不仅是国际交流处的责任,而且是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项目中。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愿景,是成为一所全球性的卓越大学;马来亚大学的愿景,是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创新和教学的高等学府。

(2)质量保障

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意味着教育质量要得到东盟各国合作高校及机构间的承认。例如,学分获取方面,对方要认可学生在其他院校修读科目的学分。广西和东盟高校的受访人员一致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质量保障是建立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合作的首要条件,也是双方院校承认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基本要求。目前,与东盟开展双向国际化合作的广西高校大都没有建立类似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意味着系统内部进行教学过程、课程和产出必须达到每个院校认可的标准,可以由政府或者第三方机构核准,这也是各国高校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能够确保教育基础设施评估的透明度。

(3)国际交流处

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需要特定的组织机构来运营,国际交流处负责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愿景的战略和运营规划。在调研中发现,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处设立有些是因为发展国际化项目而组建的,有些是行政组织机构,而行政组织机构更清晰,因为它有自身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4)设施

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应该为创建学术氛围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比如数字图书馆、外文数据库、研讨室等。此外,还应该有单独的留学生宿舍,适合留学生的食堂等能够让国际学生更好适应新环境的设备设施。

2. 国际合作伙伴

推动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选择合适的国际伙伴,能够拓展发展空间。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合作的质量、规模和范围。质量是首先考虑的因素,任何项目的合作都应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以保证项目合作的质量,高质量合作伙伴是维持长期合作的基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引进世界一流的大学来本土办分校,目的是能够充分利用其品牌效应来提升本国高等教育质量。其次,合作规模和范围是推动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根据各自的发展情况选择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一般来说,合作可以从小范围开始,以便双方更好地把握。例如,马来西亚高等院校与国际合作伙伴从小范围的“双联课程”和“学分转换”到大范围“双学位”合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使其在短期内从留学输出国转变为留学目的国,随着合作范围的增大,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规模也在扩大。

3. 课程

(1)国际师资

开展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应确保有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语言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针对国际学生首选的教学语言就是英语,英语作为国际最为广泛应用的外语几乎能够被所有的东盟国家接受和使用。因此,具有国际视野、学习背景及熟练使用外语教学的国际师资是吸引留学生的必要软件。

(2)数字化学习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与普及,利用互联网的数字化学习成了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学习的趋势。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教学和研讨的应用程序能够解决运营过程中的时空障碍。

(3)国际课程

由于所培养的国际学生将来可能被跨国公司聘用或参与国际贸易业务,因此,在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进程中,高校必须具有提供国际化课程的能力,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过程的媒介,是国际化课程的标志。这意味着,所教授的课程必须更新以保持国际市场的需求,要提供能够达到能力目标的国际课程体系。

4. 财务支持

东盟各国的一般家庭很难负担费用高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项目,因此,学生奖学金制度是降低学费,吸引东盟学生来广西留学的重要方式。以何种方式、何种途径获得资金来源的能力对开展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项目的高校来说是个挑战,目前广西高校的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项目的财务支持主要来源于国家、自治区和高校三方。此外,政府给国际学生业余工作时间的许可政策不仅从经济方面有利,而且也加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本土语言的进程。

四、对广西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启示

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成功,意味着高等教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国际知名度和较强的学术质量,从长远来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将会是高等院校未来生存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为其提供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国际经验的机会,培养了他们在多元文化组织中生活和工作的软技能。此外,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是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上的,而经济实力的高低总是与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相一致。当前,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背景下,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竞争将走向红海而不是蓝海,作为有地缘优势的广西高校探索面向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策略势在必行。根据广西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区内有32所高等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与东盟近20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4]。最主要的合作模式是联合培养人才,例如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探索出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其次是互派学生,这也是广西与东盟各国高校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他是教师互访、培训及各种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广西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基本上可以归属于第三种类型。通过分析,结合受访专家的观点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经验来看,进口和出口导向型的模式比较适合广西高校开展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活动。根据笔者推导出的东盟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策略分析框架以及参与者的个人见解,分别从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国际合作伙伴、财务支持、课程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树立国际化办学目标的发展理念

首先是高等院校办学目标的国际化,广西高校应该把发展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写进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例如,新加坡的国立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均把培养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作为目标,并将其体现在愿景中。然而,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超过千人的广西高校中,除了广西民族大学明确地将面向东盟培养国际性人才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办学特色之外,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都没有很明确地体现国际化的办学目标。其次,加强国际交流处的组织作用。高校要发展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之路,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作为战略实施部门的国际交流处,应该有独立的组织构架、完整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清晰的目标。广西有不少高校的国际交流处通常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没有独立的运营场所。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国际交流处均是与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同一套人马合署办公。最后,硬件设施是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保证。面对东盟学生的培养,广西大多高校都愿意在硬件上加以投入,广西区政府已经在12所高校中建设了单独的留学生公寓楼,图书馆的数字化程度大都能满足留学生的需要。

(二)建立面向东盟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机制

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在项目和招收留学生等方面合作的策略,可以使广西高等教育变得更加国际化。这些策略包括:一是积极利用各种平台寻求国际合作伙伴。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背景为广西与东盟各国高校提供合作的平台,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教育联展及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论坛等各种形式的会议,为广西及东盟高校寻求合作伙伴带来机会。二是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各国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址于广西南宁,为广西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及文化方面的合作带来便利,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广西高校可以适时开展东盟各国高等教育市场调研,抓住机会输出高等教育服务。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学生约占在马来西亚留学生的35%,部分原因就是两者地理位置相近。

(三)把握政府对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财务支持政策

区域发展,教育先行。近年,广西区政府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支持力度,从2011年起设立了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在“十二五”期间共拨款7200万元资助1020名东盟国家留学生,且于2014年财政投入3.7亿元支持高校留学生公寓的建设[4]。目前,为了支持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发,在南宁片区出台政策中,专门为广西毕业的东盟国家留学生创新创业,提供2年的居留许可以及允许广西高校就读的外籍留学生在南宁片区兼职创业。因此,善于把握政府对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财务支持政策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之一。这些策略包括:一是争取构建自治区和高校两级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为了鼓励更多东盟国家学子流入广西,高校可以争取构建区、校两级的奖学金制度,例如,新加坡高校为了吸引留学生,除了政府特别设立了奖学金之外,高校还腾出15%-17%的学费作为留学生奖学金。二是依托国家和自治区政策建立面向东盟,校企融合的国际人才培训基地及海外双向研习、创新创业基地。从东盟高校管理人员的访谈数据可以获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对东盟各国来的留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希望来了解中国的文化,更希望通过在中国创业、就业、实习等方式获得实践能力,这是东盟教育服务市场的需求,也是广西高校推进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独特优势。三是民办高校可以发挥其财务管理的灵活性优势,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通过对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等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史的梳理发现,民办高校因其管理运营及财务的灵活性,往往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力军。例如,马来西亚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力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推动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迈入更高层次。广西外国语学院也是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得较为成功的高校,在与东盟高校近十几年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的经验。

(四)加快推进高校课程、师资及科研国际化

高校在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过程中,争取国际信誉与认可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国际化师资和科研是提升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服务质量的基础。首先,定期聘请国外权威机构对课程进行校外评审,保障了课程质量的国际先进水准。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将课程国际化作为实现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工科课程均通过欧洲质量发展体系及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的权威认证。其次,积极发展国际化师资人才和教学科研国际化。泰国高等院校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双向其国际化进程,不断改进课程结构,加强英语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并组织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多渠道发展教学手段、课程及人才培养国际化,这些活动提高了泰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拓展市场空间。目前,这是广西开展双向国际化高校的弱项。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广西高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项目管理者,大都对课程国际化及国际化的专业认证认知模糊,还有待提升。

广西高等院校面对东盟的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是一个内外兼备的过程,在内部,高等院校应做好双向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课程设计及国际化师资的准备;在外部,积极分析东盟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和项目,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猜你喜欢

双向国际化留学生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聚焦港口国际化
降低寄递成本需双向发力
用“双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