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路径探索

2020-09-01陈柳源

高教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力资源管理

陈柳源

(南宁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标志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逐渐形成,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将立德树人贯穿专业教育,构建德育与才育相互融合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由中国人民大学1993年率先设立,主要培养在企事业单位里,能胜任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可见,对组织内人才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首先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意识、思想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方有胜任的可能。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具备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是开展“课程思政”专业融合的肥沃土壤,加快将“课程思政”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融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时俱进、历久弥新、长足发展的关键。

二、“课程思政”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在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元素”[1],以人力资源“选育用留”四大职能为抓手,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2],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注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3]等办法和举措,推动了“课程思政”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工作的进展。

但是,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这表明,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应该从一开始零散的、片段式的“课程思政”探索,逐渐过渡到构建互补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这是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以此要求为标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度不足,简单将“课程”加“思政”,生硬地将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杂糅在一起,不能做到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盐溶于水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二是对思政元素的整合度不够,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各专业课程内部与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系统的整合与梳理,未能形成基于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体系;三是专业融合的规范度欠缺,表现为教学管理制度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支撑度不强,如“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制度不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已经进入改革的升级与深化的关键期[4],针对国家对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的建设路径,对于有序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程思政”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路径分析

将“课程思政”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专业融合”需遵循一定的思路与方法,上海作为“课程思政”的试点城市,率先进行“课程思政”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归纳出“上海经验”“上海模式”等具备极高借鉴价值的经验和做法[5]。研究在总结已有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目标—深挖资源—深耕课堂—整合课程—完善制度”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目标,明确教改方向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培养和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为目标,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般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有的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制度等,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全员、全过程与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理念专业融合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具有扎实专业学识、较高政治理论素养、良好职业道德水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深挖资源,储备“思政元素”

所谓“思政元素”,是指在专业课程中具有真善美品质、国情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核心简单来说就是组织中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具体来说由六个主要模块,即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涉及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员工招聘与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等,这些课程均直接关乎对人的思想引导和教育。

对“思政资源”的深度挖掘,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课程,需要从国家、省、地市等角度讲解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及历史发展演进,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大局观;如《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课程中的学习理论、《绩效管理》课程中的激励理论等纯理论内容,是“思政资源”开采的重点,则需要从理论缘起、提出背景、理论应用以及学者自身经历等多方面阐述理论全貌,这其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人性关怀等积极正向的思想。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理论大多起源于西方,但是关于学习的思想,科学准确用人、识人、激励人、赏罚等理念,古代有像先秦荀子的“劝学”、唐朝韩愈的“师说”、清朝曾国藩识人用人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典故;现代有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等新兴的民营企业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有助于促进同学对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企业的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这些丰富且生动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都亟待任课教师的探索与发现。

(三)深耕课堂,实现同频共振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资源”深度挖掘的基础上,还需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求的是“欣然会意,如沐春风”,绝对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这只会带来负面后果。要做到深耕课堂,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着手。

宏观上,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应用、教学过程组织以及教学评价测定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中观上,在明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创新,综合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核心模块的内容特点,使得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的理想效果,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 HRM“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

第一类,启发式、自主式与政策解读式相结合,适用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和员工关系。该部分侧重从原理层面、法律层面及历史演进角度阐释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劳动法、工会组织等“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第二类,合作式、启发式、任务驱动与情景模拟相结合,适用于招聘配置与培训开发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于招聘方法里的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等“识人”技术,可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应聘者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如何在各种招聘技术中呈现出来的,将“思政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类,案例式、讨论式与软件模拟相结合,适用于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关键是“道”和“术”的结合,“术”的层面可通过软件模拟的方式实现,而“道”的层面,如何凝心聚力、达成共识,做好思想工作,则需要通过大量收集古今中外企业的经典案例并进行生动的讲解和演绎,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我领会,乐于接受,这正是“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微观上,进行教学语言的设计,这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专业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将需传达的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理念,提炼成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感到“金句”频现,而且有很多有意思的“梗”让人回味,觉得课堂生动、有趣、有味道、刚刚好,从而为“欣然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整合课程,构建育人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含有丰富多样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元素”在整个课程的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呈现出课程内聚合与课程间耦合的特点,实现逻辑性串联,从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基于课程和专业的“思政资源”系统。

对于课程内聚合,可依据某门课程的核心概念、理论、方法等进行“思政元素”的归整,如概念的界定讲求严谨精确的科学精神,理论的提出讲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精神,理论的演进讲求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理论的导向讲求人文关怀的人性精神,理论的应用讲求问题导向的实践精神,具体方法的应用讲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灵活应变且实事求是的实践态度等。

对于课程间耦合,则应建立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六个模块基础之上。同样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及相互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分为三个“思政资源”整合模块,一是人力资源规划与员工关系,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法治、平等、公平、正义等;二是招聘配置与培训开发,重点是传递科学用人、尊重人才、任人唯贤等理念;三是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重点是在于人性关怀、科学激励、公平公正等。由此建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资源”的体系化和结构化。

(五)完善制度,确保有序推进

为了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道路,推动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新格局,需要依靠一系列制度设计。一是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构建多向度的评价体系,在知识能力评价基础上向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增加教学评价对“课程思政”效果的涵盖度。二是完善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制度,“课程思政”无疑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有效开展专业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专业教师必须做到“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因此需要全面提升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大力培养专业教师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以用促学、以用促教和以用促改。三是引入协同机制,包括与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的协同,构建基于商科专业的“思政资源”储备数据库;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同,获取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与辅导员队伍协同,获取教辅人员的支持与协助;与企业管理者的协同,获取来自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实践一线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还有与学生的协同,及时获取学生反馈,调整“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四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制度,以评比、竞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步伐,树立典型,形成榜样示范作用。五是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制度设计,增大教师参与度、投入度与积极性。六是完善监督机制,建立评审纠偏机制,保证“课程思政”政治方向正确,意识形态无偏。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重新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问题,准确把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背景、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快“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有效路径,实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内塑灵魂的重要抓手。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