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2020-09-01

关键词:偏向长三角要素

周 思 贤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问题提出及相关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首先需要推进区域城市群的发展,长三角处于中国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结合部,承担着长江经济带“龙头”的重任。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经济增长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视程度。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明确要求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升级”,标志着长三角城市群必须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点形成高质量发展区域集群,打造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区[2]。

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公认的新经济增长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中性技术进步,颜鹏飞、乔倩认为,技术进步是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3]。宋东林论证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认为若不从根本上扭转技术进步贡献的下降趋势,经济高增长将无法长期持续。然而,Hicks认为,技术进步通常以改变要素投入比例和配置效率方式耦合发展,并由于劳动和资本要素的边际产出是非对称的而具有偏向性[4]。之后,Acemoglu根据内生化增长理论推演出技术进步在均衡增长路径上的偏向过程,关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5]。国内外学者也对技术进步的方向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存在(Sato[6],雷钦礼[7],戴天仕等[8])。陆雪琴、章上峰构建了计算资本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速率和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测算方法,并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的方向[9]。由于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从技术进步偏向性角度研究经济增长的文献较少,且多以全要素生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研究其内生作用。王林辉、董直庆基于动态前沿生产面的非参数方法获取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发现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是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来源[10]。董直庆、陈锐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证实我国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11]。邓明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技术进步的偏向程度对中国地区经济波动的影响,发现中国大部分省级区域技术进步方向偏向于资本,而资本偏向的技术进步则显著强化了经济波动[12]。封永刚、蒋雨彤、彭珏从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视角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证明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主要为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减缓[13]。

综上,目前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存在影响,但鲜有文献以偏向性技术进步为切入点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且已有文献主要采用静态模型,对因变量滞后效应的考虑较少。此外,目前研究技术进步偏向与经济增长的文献主要针对经济整体,缺乏对特定区域的研究及对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在研究区域经济时多以江浙沪三个地区来定义长三角,而安徽省融入长三角概念提出由来已久且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笔者将安徽省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一同分析,利用CES生产函数测算长三角城市群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并通过动态和静态面板实证对比分析安徽省纳入前后长三角地区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在长三角一体化新机遇下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二、技术进步偏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而技术进步偏向在要素资源配置结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要素禀赋、自主研发、国际贸易等作用机制来推动经济水平提高。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首先,技术进步偏向通过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方向性会导致不同产业间要素生产率的不同,生产要素会流入相对边际产出较高的产业,推动要素跨产业转移并重新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长三角一体化被视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之一,技术进步偏向性会提升要素利用率和产出效率,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资源结构合理分配,实现质量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第二,偏向性技术进步会影响社会需求和供给结构并推动要素禀赋变化。一方面,技术进步通过创造或替代新的资源,使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动。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会推动资本密集型新兴产业出现,使供给结构发生变动。社会需求、供给结构的变动会改变要素禀赋优势,发生要素转移与再配置使生产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提高要素利用率,实现从盲目追加生产要素数量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向最大化提高要素利用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第三,技术进步偏向促进政府、企业等部门提高研发投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可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不仅可以不断更新生产技术,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比,实现利润最大化,还可以带动地区整体技术进步水平,将更多的先进发明创造投入不同产业,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升级,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最后,在开放环境下,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一国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要求会提高,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技术进步方向会愈加趋向于资本,引起资本要素边际生产力高于劳动要素边际生产力[14],倒逼企业扩大对机器设备等的资本需求,从而提高要素利用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借助国际技术溢出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伴随着技术进步,企业对劳动者技能水平要求会提高,技术进步将表现为偏向于技能劳动的趋势,使得技能劳动力结构得到优化,进而通过劳动力结构改善对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产生影响[15]。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1.静态模型

在现实经济增长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除技术进步偏向性之外还包括对外开放、政府干预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构建影响经济增长的的静态回归模型

MGDPit=α0+α1DTit+α2FDIit+α3OPENit+α4EDUit+α5GOVit+ui+vt+εit,

(1)

其中,MGDPit表示i地区t时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DTit表示i地区t时期的技术进步偏向程度,FDI、OPEN、EDU、GOV分别表示i地区t时期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比、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ui、vt表示无法观测的地区和时间效应,εit代表随机扰动项。

2.动态模型

经济增长的过程是动态且持续的,为反映其连续性,我们在静态面板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经济增长的滞后一期(MGDPit-1)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MGDPit=α0+βMGDPit-1+α1DTit+α2FDIit+α3OPENit+α4EDUit+α5GOVit+ui+vt+εit,

(2)

上式中,MGDPit-1为经济增长的的滞后项,β为它的回归系数,其他变量和参数与静态面板模型一致。

(二)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

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为了得到长三角地区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笔者参考陆雪琴、章上峰[7]的研究,构建希克斯技术进步指数DTit来定义长三角地区技术进步偏向程度

(3)

图2 长三角地区测算结果对比(2001~2017)

从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长三角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平均值均大于0,证明2001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方向,表明目前的资本投资增多,资本和技术加速融合使得在技术进步进程中对资本需求不断上升。同时,伴随着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要素成本上升和人力资本投入成本提高,也诱使资本投资越发表现出经济性、劳动的稀缺性、技术进步的资本依赖性以及高人力成本并存,导致技术进步的发展近些年偏向资本[17]。此外,在2008年均出现了负值,可能是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大量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倒闭裁员,使得劳动力相对资本变得富裕,技术进步朝偏向劳动方向发展。

2.被解释变量

GDP作为反映经济发展的常用指标之一,为了切实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剔除劳动力规模对经济总量产生的影响,故采用人均GDP来测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

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为了直观展示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分析,笔者选取以下控制变量。

(1)外商直接投资 考虑到经济开放条件下外商投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重要,采用FDI作为代表变量。

(2)对外开放程度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之一,其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有着一定影响,笔者借鉴仲深、杜磊的研究方法[18],采用各地区每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将每年平均汇率换算成统一单位)占地区GDP的比重衡量代表对外开放程度,用OPEN表示。

(3)政府行为 借鉴焦勇、杨蕙馨的研究方法[19],采用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政府干预程度的指标,用GOV表示。

(4)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会通过提高人力资本不断促进经济增长,笔者采用大专以上普通高校学生占地区总人口来衡量地区教育水平,用EDU表示。

(三)指标数据简要说明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1978~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检验

(一)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本研究所采用的面板数据的时间跨度较长,为避免产生虚假回归,需要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采取LLC和Hardri_LM两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续表

表2显示,所有变量均通过了单位根检验,满足平稳性要求,不存在伪回归,可以进行模型估计。

(二)计量模型的全样本和子样本回归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区域一体化对技术进步方向和经济增长关系之间的影响,笔者选取2001~2017年长三角地区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等3种方法对全样本(长三角地区)、子样本(江浙沪两省一市)进行估计,然后分别利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识别得出固定效应模型最优,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计量回归模型的全样本和子样本结果

首先,由表3可以看出,本研究核心变量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DT在全样本和子样本回归中的系数均为正值,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比全样本和子样本回归模型发现,将安徽省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扩大区域一体化范围,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显著。近年来,安徽省加快推进“四个一”创新平台建设,探索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的创新发展体系,同时安徽省相对江浙沪有丰富的劳动要素,和江浙沪丰富的资本要素互补,使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加强。

其次,对于控制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的回归系数0.052和0.033均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考验,扩大长三角范围后外资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增强,与预期相符。原因在于外商投资可以发生技术溢出和技术扩散,不仅能给当地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会对当地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产生倒逼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对外开放程度的全样本及子样本回归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预期吻合;但根据结果,子样本回归的显著性更强,说明开放的经济环境可以有效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且随着地区开放程度的增大,作用更强。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安徽省虽一直在积极打造内陆新高地,但由于地处内陆,开放不足是明显短板。2018年,安徽对外贸易总额为4 150.8亿元,分别为上海的12.20%、江苏的9.48%和浙江的14.56%;对外贸易依存度12.24%,远低于江浙沪地区,差距非常明显。因此,安徽省在对外开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将安徽省纳入长三角一体化中进行分析后,其导致长三角一体化对外开放水平降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显著性减弱与预期相符。其教育水平回归系数为分别为0.047和0.043,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教育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与预期吻合;据统计,安徽省共有120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46所,专科院校74所,虽与江苏省仍存在差距但却高于浙江省108所高校,上海64所高校,且教育水平一直处在稳步提高的阶段。政府干预水平系数分别为-0.061和-0.042,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政府干预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一定抑制作用,且将安徽省纳入区域一体化后研究回归系数上升;原因在于,虽然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对长三角地区的要求,但是长三角作为非行政区,各地方政府区域规划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虽都为长三角一体化组织的一员,但在面对地方经济竞争时,必然会以先满足当地需求,发展本地经济为首要任务,最终可能会产生行政壁垒,不利于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三)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利用加入经济增长的滞后一期(MGDPit-1)作为解释变量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上述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为避免遗漏变量产生内生性问题,笔者主要利用差分GMM和系统GMM来对模型进行估计,同时为进一步规避异方差,采用两步法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估计,其结果如表4所示。两种方法均通过了序列自相关检验和Sargan检验,说明本模型构建和工具变量选取均合理且有效,估计结果可靠。且通过比较发现,两种方法的估计结果基本相同,因此,笔者以系统GMM法作为代表模型,对其估计结果进行分析。

表4 动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根据系统GMM参数估计结果,经济增长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对于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654和0.659,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当期的经济增长程度将显著影响下一期的经济增长程度。该结果一方面证实了本研究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设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表明了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惯性”,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时间维度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发展基础。经济增长惯性的存在,意味着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来说,该惯性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来说,该惯性就会妨碍经济增长的步伐。由此看来,地区经济增长的研究仍然非常复杂,尤其是区域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今后应该更加注重对长三角城市群技术进步方向的引导,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方向性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五、结 语

笔者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估算了长三角地区2001~2017年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并分别利用静态模型的对比分析和动态模型的稳健性分析实证检验了偏向性技术进步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其结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长三角地区的技术进步方向总体偏向于资本,偶尔偏向于劳动,这与国内学者测算出来的结果大体相同。第二,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都证明了技术进步偏向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且外商投资、开放程度、教育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均呈正向关系,而政府干预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抑制作用。第三,安徽省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一员,无论对外开放程度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均与其他成员存在一定差距,将其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虽然使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却对政府对整体宏观经济的调控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

基于上述研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以期为长三角地区实现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提供相应参考。

(一)合理引导技术进步方向

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发挥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作用,提高地区经济水平。第一,应加强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全方位提高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以吸引外资,以及商品进出口和劳务输出等形式多渠道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通过技术溢出和本土企业的“干中学”效应,提高长三角地区资本加强型技术进步水平[20]。第二,有选择地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调整技术引进结构。在技术引入过程中,引导技术进步朝资本偏向型发展,鼓励适配的自主研发,带动技术进步方向良性发展[21]。

(二)选择适宜技术进步路径

长三角地区存在着要素禀赋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要素配置结构,进行适宜的技术选择。充分发挥技术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根据地区要素禀赋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进步路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例如,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安徽地区,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高劳动力质量,丰富劳动要素。同时正视“人才外流”问题,加强对人才的引培力度,落实国家的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水平人才,鼓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等机构加大对现有人力资本的培训,提高地区人力资本优势。

猜你喜欢

偏向长三角要素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偏向”不是好导向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