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2020-09-01朱路文张继瑶李健
朱路文,张继瑶,李健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3.佳木斯市汤原县中医院,佳木斯 154000)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是指产妇用力、咳嗽或打喷嚏等造成腹压增加所引起的尿液不自主流出,特征为不能随意约束小便而出现的尿失禁,属于尿液存储障碍[1-3]。引起产后SUI的原因很多,包括患者身体问题以及心理问题。怀孕、阴道分娩、剖宫产是SUI发病的独立因素,可引起患者骨盆肌肉、结缔组织及神经的过度伸展甚至损伤,造成盆底解剖位置发生变化,控尿能力从而下降。SUI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将对患者身体恢复、生活及生存质量造成巨大影响[4-5]。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案,药物无法根治,手术治疗则损伤性大,易产生不良反应[6]。常用的治疗方法涉及到盆底肌训练、针刺以及康复理疗等。其中盆底肌训练是SUI的常规治疗方案之一,训练时间相对较长,能够找到正确的盆底肌肉并增强其收缩能力,减少漏尿。针灸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 SUI的效果良好[7-8]。因此,本研究采用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早期SUI患者50例,并与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50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产后早期SUI患者均为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佳木斯市汤原县中医院妇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50例。治疗组中年龄最小 23岁,最大42岁,平均(30±3)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6周,平均(3.1±0.3)周;初产妇27例,经产妇23例;自然分娩21例,剖宫产29例。对照组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43岁,平均(28±3)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6周,平均(2.9±0.4)周;初产妇26例,经产妇24例;自然分娩21例,剖宫产29例。两组年龄、病程、经初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产后早期 SUI诊断标准,仅在腹压增加时有少量尿液溢出;②患者意识清醒,能配合治疗;③无精神类疾病;④膀胱容量及B超残余尿量正常;⑤尿常规正常;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长期便秘、腹泻;②先天性输尿管异位;③急迫性尿失禁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尿失禁,如恶性肿瘤、膀胱结石、泌尿系及阴道感染等;④膀胱阴道口瘘;⑤合并其他系统疾病需紧急治疗。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针刺疗法
取中极、子宫、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尺泽、太渊、太溪、百会穴。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8周。
2.1.2 盆底肌训练[9]
由专人负责一对一训练指导,告知患者训练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缩肛运动为主,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双腿自然屈曲同时双脚脚底紧贴床面,尽力夹紧肛门并抬高臀部,维持约15 s再慢慢回落,逐渐放松腰部及臀部。操作过程中需避免腹部吸气加压。收缩放松为1次,10次为1组。早中晚各做1组,共治疗8周。
2.2 对照组
采用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操作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盆底肌训练治疗。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尿垫试验
嘱患者穿戴尿垫,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询问。若患者尿垫潮湿则为阳性,反之为阴性;每周漏尿≤1次为 1分;每周漏尿2~3次为2分;每周漏尿4~7次为3分;每日漏尿数次为4分;一直漏尿为5分。
3.1.2 盆底肌肌力值及肌疲劳度值
采用盆底肌刺激治疗仪进行测定,盆底肌电位均值以振幅表示,疲劳度以每秒肌力下降百分比表示。Ⅰ级为收缩颤动;Ⅱ级为不完全收缩;Ⅲ级为完全收缩;Ⅳ级为完全收缩;Ⅴ级为完全收缩。
3.1.3 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
采用 ICI-Q-SF评价患者尿失禁程度,总分为 21分,得分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采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共包括行为限制、心理影响、社会障碍、生活质量4个方面。
3.2 疗效标准
治愈:SUI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自行控制排尿,可正常生活。
有效:SUI症状和体征均有所好转,腹压增加时偶有尿液溢出,可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无效:SUI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仍无法自行控制排尿,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7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2 两组治疗后尿垫试验阳性率及评分比较
由表 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尿垫试验阳性率及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治疗后尿垫试验阳性率及评分比较
3.4.3 两组治疗后盆底肌肌力值各项指标比较
由表 3可见,治疗组治疗后盆底肌肌力值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后盆底肌肌力值各项指标比较 (±s,μV)
表3 两组治疗后盆底肌肌力值各项指标比较 (±s,μV)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肌纤维种类 Ⅱ级肌力 Ⅲ级肌力 Ⅳ级肌力治疗组 50 Ⅰ类肌纤维 21.55±1.561) 26.54±5.111) 29.36±4.731)Ⅱ类肌纤维 26.21±3.861) 31.22±4.171) 35.69±5.231)对照组 50 Ⅰ类肌纤维 15.66±1.49 19.39±4.04 23.21±4.50Ⅱ类肌纤维 18.54±2.17 24.08±2.73 28.04±4.28
3.4.4 两组治疗后盆底肌肌疲劳度值各项指标比较
由表 4可见,治疗组治疗后盆底肌肌疲劳度值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5 两组治疗后ICI-Q-SF评分及SF-36各项评分比较
由表5可见,治疗组治疗后ICI-Q-SF评分及SF-36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后盆底肌肌疲劳度值各项指标比较 (±s,%/s)
表4 两组治疗后盆底肌肌疲劳度值各项指标比较 (±s,%/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肌纤维种类 Ⅱ级肌力 Ⅲ级肌力 Ⅳ级肌力治疗组 50 Ⅰ类肌纤维 5.31±0.641) 4.21±0.561) 2.85±0.161)Ⅱ类肌纤维 4.47±0.921) 4.39±0.731) 2.18±0.261)对照组 50 Ⅰ类肌纤维 7.85±0.99 6.69±0.72 4.53±0.87Ⅱ类肌纤维 7.38±1.26 5.64±0.70 4.61±0.52
表5 两组治疗后ICI-Q-SF评分及SF-36各项评分比较 (±s,分)
表5 两组治疗后ICI-Q-SF评分及SF-36各项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ICI-Q-SF评分 SF-36各项评分行为限制 心理影响 社会障碍 生活质量治疗组 50 5.46±2.111) 36.12±6.031) 45.19±9.521) 22.49±2.731) 86.68±13.471)对照组 50 7.32±3.49 31.29±5.11 35.74±8.28 18.45±3.52 74.62±12.33
4 讨论
在临床中,产后SUI是一种较为难治的疾病,对患者影响较大[10-11]。据统计,产后4个月内产妇SUI的发病率为 23%~40%,产后1年内发病率约为12%,产后5年内发病率约为30%,早期干预治疗对于病情的控制、恢复及减少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因产妇6周时恶露干净,子宫复旧完全,不易引起生殖系统炎症,故产后 6周内是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期[12-14]。产后 SUI的发病机制与盆底组织损伤密切相关,表现为盆底肌肉、神经和血管创伤,弹性蛋白分解或溶解增加[15]。盆底肌肉主要分为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二者分别参与内脏支持与腹压增加时尿道的关闭,对这两类肌纤维肌电位值和肌疲劳度的测定能够准确反应盆底肌肉功能[16]。
盆底肌训练最早由美国妇产科医生提出,即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肛门及阴道收缩来训练盆底特定肌肉,诱导肌纤维增厚、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盆腔脏器支持、增加尿道压力,能够有效促进盆底组织功能的恢复[17]。而针刺治疗通过循经取穴,能疏通经络,益气固摄,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并促进再生,从而提高尿道周围组织的紧张度,增加尿道括约肌张力,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18]。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尿垫试验、盆底肌肌力值、肌疲劳度值、ICI-Q-SF评分及SF-36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盆底肌收缩力,恢复神经调控作用,减轻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从而改善SUI的临床症状。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刺及盆底肌肉的训练,能有效刺激其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产生兴奋的交感通路,从而抑制膀胱的收缩功能,实现患者的快速康复,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
综上,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早期 SUI,方案合理,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高,适合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