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听医生的”——疫情带来的思考
2020-09-01刘端祺
□刘端祺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拉开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却带来了微信、网络和电话的密集使用。其间,肿瘤科医生们收到最多的就是亲友、熟人和病人咨询病情的微信和电话,交流的主题不外是,在不能及时住院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并获得必要的药物才不至于耽搁治疗。随着疫情日趋缓解,话题的重点则逐渐发生了转换,在由热心人士组建的“肿瘤询病”微信群里,网友们不约而同地谈开了疫情发生以来的人生感悟,谈从疫情发展进程受到的启发,谈对医学以及肿瘤的新认知,甚至还颇富哲理地探讨疫情对未来医学、医保政策和医患关系的影响。
不少朋友感慨,从最初认为新冠肺炎“可能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感冒”,到宣布是“威胁世界的重大疫情”;从“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到“以气溶胶为主要方式迅速传播”;从对传说中诸多有效药物的不断试错,到宣布特效药“至今仍未面世”;从关注病毒对肺单一脏器的损害,到发现全身多脏器都有可能受累及;至于检测试剂盒越来越频繁的更新换代、多种不同研制路径疫苗的艰难开发、对未来可能形成持久性公共卫生事件规模的推演等,几个月的时间里,人类对小小新冠病毒认知的不断深化,不啻是上了一堂以认识论为中心的哲学课。
此次疫情的发展,也为全人类构建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医学科普平台。70多亿人目不转睛地围观这个用整个地球村搭建的超大新冠病毒实验室,每个人都是这个实验室中的一员。从病毒的发现测序,到它的传播肆虐,一直到它如何夺人性命,人类如何与它“斗法”,环环相扣惊心动魄,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演绎了一部21世纪传染病现代史。人们终于明白了,人类战胜病毒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为了战胜疾病,我们的祖先曾经历过许许多多疾病的考验,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因历史条件所限,生产文化水平低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业研究人员,信息传递缓慢,许多传染病肆虐的时间跨度竟然长达成百上千年,需经几代、十几代人的努力,以亿万人的生命为代价,才终成医学经典,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本以为人类基本摆脱了传染病的威胁,一切大瘟疫已经尽在掌握之中,谁承想21世纪新冠病毒横空出世,使全人类遭受了规模空前的如此惨烈的劫难。幸运的是,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已经有可能仅用数百天即可走过祖先们数百年才能走过的路,在更大的格局和更深刻的层面上解读这次疫情,并有望最终控制它。
许多肿瘤患者说,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真理:医学有边界,医生有局限,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永无止境。一个小小的新冠病毒是如此,比病毒复杂得多的肿瘤更是如此。
作为沉疴在身的肿瘤患者,心中未必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可能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恨不得特效药呼之欲出,为自己换回一个健康之身。就像人们在这次疫情中期待特效药降临一样,一觉醒来回到现实,又不免徒增了不必要的焦虑与抑郁。
这次疫情充分展示了人类的伟大创造力和科学发展带来的巨大威力,但同时也异常严峻地提示我们,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并非无所不能,医生治病也并非法力无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疾病仍然在窥视着我们,万病预防为先,一旦中招就会麻烦不断。永远要有谦卑敬畏之心,对大自然中的一切疫病都要小心翼翼加以防范。
癌友朋友们,这次疫情夺去了那么多健壮的生命,我们虽身患肿瘤却在疫情中安然无恙,我们应该知足,应该感恩,也应该对生命大彻大悟;要对医学有理性的认知,对治疗有更好的配合,对带瘤生存有更积极的理解,对未来生活有更现实的安排。
尽管新冠肺炎病因明确,机理比较清楚,病程也比较短,但在短短的数十天内,治疗方案在世界范围还是做了多次调整,至今也仍在不断更新完善,可见与疾病斗争之艰难。
与新冠肺炎相比,肿瘤治疗要复杂得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治疗方案更是繁复,医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有几分胜算。因此,癌友们在治疗过程中要对医生讲实话,充分沟通,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医患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疗效。我们有时怪罪医生选择治疗方案迟疑不决,或埋怨几个医院或不同医生的“说法不一,令人无所适从”。殊不知,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反映了肿瘤的复杂性,是人类战胜肿瘤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无奈。抱怨医生,不信任医生,治疗顺应性不足,常常导致疗效下降甚至治疗失败,直接损害的首先是患者的自身利益。
最期待躺在医院病床上的病人痊愈出院的,不一定是他的亲友,但一定有他的医生。这种医生对患者的期待可能不那么感性、外露,甚至表达的方式比较刻板,有时还显得“急躁不耐烦”,因此常被忽视甚至误解;但它一定是实在的、牢靠的、真诚的、专业的,对你是非常在意的,是医生护士所能给予的温度最适当的理性期待。这次疫情中几万医务人员逆向而行,勇敢奔赴疫区,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挽救治疗了大量患者,再一次体现了这一常理。奋战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白衣天使的表现感动了肿瘤患者,使肿瘤病友们更加信赖他们。
“还是要听医生的”,这应该是肿瘤病友们疫情思考后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