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及节水措施的探讨
2020-08-31阿布力孜·买合苏提
阿布力孜·买合苏提
摘 要:从总量上来看,我国有着丰富的土地及水资源,这是我国农业能够出现的比较早且得以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一旦切换成人均的角度,就会发现我国农业发展其实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面,特别是水资源,绝对不能够随便浪费。而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水,怎样在保证农业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节约水资源就成为多年以来在我国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即从农业水利灌溉的模式、农业水利灌溉的节水问题及节水措施三个主要方面,对该领域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模式;节水措施
随着经济水平及农业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不仅基本解决了本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为世界的粮食稳定供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个历史上长期重视水利工程的国家,农业水利灌溉对于我国取得这些成绩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创造除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灌溉技术和灌溉模式。有些直到现在仍在发挥作用,甚至在技术力量的帮助下焕发出了更大的生机。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粗放的现象,造成了水资源利用不充分,浪费比较多的情况。长远来看,这种现象对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一种阻碍,需要及时解决。
一、农业水利灌溉模式
要明白问题出在哪里,首先就要了解当前比较常见的农业水利灌溉模式,然后才能找到切入点。第一是渠道防渗技术模式。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对灌溉渠道进行防渗处理,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该种模式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且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喷灌技术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也不少见。该种模式是对灌溉用水进行加压处理,然后通过喷头较为均匀地喷洒在农田上。它的灌溉效果比较好。不过,其所依靠的移动式管道或固定式管道具备不同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地应用。如固定式管道操作简便,但前期投入比較大;移动式管道明显更加灵活,设备利用效率更高,不需要太多的前期投资,可需要更多的人力,对技术的实际应用人员本身的素质能力有较高要求。
第三种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模式。相对于喷灌技术模式来说,它是通过低压管道直接将水输送到田间地头,作为农作物的灌溉用水,优势比较明显,能够有效降低水的渗漏与蒸发,节省人力,管理方便。
二、农业水利灌溉节水问题
可以看出,以上三种模式虽然在节水方面的效果并不一致,但只要得到了严格落实,不断进行技术的升级更新,都能够产生巨大作用。可问题恰恰出在落实上。第一,虽然我国的耕地面积总量不算小,但每户农民占有的面积是有限的,再加上部分地区的资金不足,限制了先进技术的有效推广。
其次,有些地区的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节约用水的紧迫性没有那么强烈,因此也没有对节水提起足够的重视,缺少完备的管理机制。这就导致节水措施的规划与利用都不够科学,实施不到位,相应的较为具体的管理措施也有所欠缺。
再次,某些地区不论是政府单位还是当地农民群众,过于依赖以往的经验和过去留下来的农业灌溉工程,而这些工程很多已经比较陈旧,其技术水平是无法与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相比的。在这种盲目依赖的情况下,其对于现今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进度明显落后于技术本身的发展脚步,有时甚至刚刚引进其技术已经过时了。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涉及到了主观与客观,历史遗留与现代发展等多个要素,在解决时必须要依靠多种手段多管齐下。
三、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措施
第一,必须建立起充分考虑节水需要的灌溉制度,让有限的水量能够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发挥作用,提高灌溉水向作物可吸收根层储水的转化效率。任何违背灌溉制度的行为,都要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二,建立起灌溉系统的自动信息管理机制。通过各种电子传感技术对灌溉所需要的水资源和各种灌溉设备进行全方位监测,以自动化的方式管理灌溉系统,以技术的手段保障灌溉制度的落实。
第三,完善农业灌溉节水管理体系的建设。在这方面地方水利部门及工作人员要担起责任,不能只考虑农业的产出,也要考虑水资源的“输出”。对于已经被事实证明造成了水资源浪费的灌溉方式,必须及时加以改进,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步伐,协助其他相关部门做好技术因地制宜地改进与应用。还要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加大对普通农民群众的宣传工作,培养起他们现代化的农业灌溉节水观念与节水习惯,依靠群众的力量强化先进制度和技术在基层的落实力度。
第四,在基本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还要进行农业水利灌溉的预报,即让农民群众或灌溉技术的实际操作人员能够清楚掌握灌溉的时间和灌溉量等,而不是单纯依靠经验去进行灌溉操作。
总而言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离不开农业强有力的支持,也离不开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资源。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推动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全方位的发展,也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颖宇.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46(12):121-123.
[2] 梁小霞.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的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3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