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缝合法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校正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0-08-31乔仲伟
乔仲伟
摘要:目的:比较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传统鼻腔填塞法与鼻中隔缝合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并实施鼻中隔校正术患者94例作為研究对象。结论:针对鼻中隔偏曲实施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缝合法操作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疼痛程度低,患者舒适度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中隔缝合法鼻腔填塞法鼻中隔校正术
鼻中隔偏曲指的是鼻中隔生长期间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生理解剖结构出现畸形,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疼、鼻塞、鼻分泌物增多等现象,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1]。鼻内镜下鼻中隔校正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患者术后鼻腔通气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患者对术后舒适程度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鼻中隔术后一方面由于创面慢性渗血,另一方面利于分离后鼻中隔愈合,常采取局部压迫填塞止血的方法。有效的止血方式对减少创面感染、减轻术后疼痛有重要价值。为更好地确保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的止血效果,本研究主要比较鼻中隔缝合法与传统鼻腔填塞法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实施鼻内窥镜下实施鼻中隔矫正术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组前均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且签署手术、麻醉以及入组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均在18岁以上,精神状况正常,排除血液系统及心肺功能异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19~59岁,平均(38.1±2.3)岁,病程0、5~25年,平均(11.2±0.4)年;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20~59岁,平均(37.3±1.7)岁,病程1~24年,平均(12.1±0.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校正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行传统鼻腔填塞,其填塞物为红霉素软膏纱条;观察组实施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缝合治疗,鼻中隔矫正术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鼻腔冲洗,将其内碎骨片冲出、取干净,明确无活动性出血后实施鼻中隔缝合术。
1.3临床疗效
显效:症状消失,切口愈合良好,矫正偏曲;有效:症状改善显著,切口愈合良好,矫正偏曲;无效:症状无变化,矫正不良;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鼻腔填塞期间相关指标,统计两组术后48h内两组整体睡眠质量及饮食总量,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结果
2.1两组鼻腔填塞期间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术后48h内睡眠质量及饮食总量对比
术后48h内,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总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出现存在严重疼痛、呼吸不畅、鼻后滴流整体比例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观察组实施鼻内镜下缝合治疗,相对于对照组的鼻腔填塞术,观察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提示实施鼻内镜下缝合治疗,能有效的缩短行存在时间,减少出血,缓解患者疼痛。另外针对术后48h内患者睡眠质量及饮食总量比较发现,术后48h内,观察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饮食总量多于对照组。针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发现,观察组出现术后疼痛、呼吸不适及鼻后滴流的总比例显著小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针对鼻中隔偏曲实施鼻中隔成形术者,行鼻中隔缝合法操作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疼痛程度低,患者舒适度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田卫卿.黏膜缝合法与鼻腔填塞法治疗鼻中隔偏曲效果对比[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0):1821.
[2]刘懿颖.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的中重度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10):1298-1302.
(陈滨,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9集团军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