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学生创新的沃土
2020-08-31江一楠
江一楠
【摘 要】 创新驱动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应当成为“教育的灵魂”。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
【關键词】 情境;学生;创新
在“数学是一门极为抽象的学科,更是一门有着严谨系统的科学”这样“大众化”的诠释下,数学通常给人们以高深、抽象、费脑、晦涩的灰色印象和负面情绪,最终导致数学同学生保持着遥远、庄重和冷峻的距离,并阻碍了学生好奇心的萌生,更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事实上,数学同生活之间的关系是相映成趣的。自由、公平、和谐、竞争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创新。那么如何使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呢?
一、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创新热潮
好奇心作为兴趣爱好的先导,是人们主动探索未知事物的意向,是人们探索和认知世界的动力之一,这对于人们产生探索动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备创新品质的学生通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气氛,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产生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在教学中,笔者提供了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画面和问题,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譬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中的“确定位置”内容的教学,倘若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先给学生灌输用“横向第几、纵向第几”这个方法对物体定位,再让学生按照此方法不断练习,这样将会导致学生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笔者改编了课本中的例题,首先让多媒体 “教室”里坐满了学生,提问学生:怎样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在哪儿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方法。给学生几分钟思考时间后,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办法,找出哪位同学的回答更明确有效。最后总结“确定位置”的科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成功地创设了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创设了操作式情境,使学生经历了讨论、交流、合作和验证,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仔细思考、细致观察之后踊跃地回答自己确定课代表位置的方法,对“横向第几、纵向第几”这种定位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更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观察生活的兴趣。
通过此例题的改编,课堂中学生踊跃参与,这完全证明了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探究式教育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
二、在情境中展开竞争,拓展创新广度
具备创造能力的学生都不可能满足对已有知识的认知,他们通常具有主动挑战和探索未知事物的精神。在授课时,老师们应经常在情境中想办法提出问题,使学生奋勇争先,培养学生接受并参加挑战的气魄。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密的思维,老师们应当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逻辑严密性,这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以及创造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进位加法”内容时,笔者对此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利用“小星星评比”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数一共获得小星星的个数为切入点,引入进位加法的两个方法,即大数加小数、小数加大数。学生带着这个具体任务,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开展计算,看哪个组能用最好的方法最快地算出结果,老师不提供思路,任由学生发挥。最后学生一共回答了4种算法,依次为:(1)数数的方法;(2)凑十法(包含将小数凑为十与将大数凑为十);(3)想减算加;(4)用小棒摆出来然后再数,或者用实物在进位加法板上摆出来。
在上面这个教学实例中,笔者创设了竞争性情境,启迪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积极,身心很放松,思维上没有任何的限制,这正是创造力产生的源泉。
三、在情境中揭示矛盾,挖掘创新深度
倘若探索“是什么”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探求“为什么”的问题,就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通常是由好奇心转变而来的,是人们为探寻、掌握自己未知的事物而产生的动机。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常识、探索未知事物、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应当在情境中适时揭示事物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千克和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瓶牛奶连瓶共重500克,乐乐喝了半瓶后再称,重300克。空瓶有多重?一瓶牛奶有多重?许多学生想不明白了,喝了半瓶后是300克,说明原来是600克,怎么与题目中的“500克”说法不一了呢?在迫切想要解决矛盾的需求下,学生的大脑快速运转。通过画图,他们恍然大悟:500克包括空瓶的重量,300克也包括空瓶的重量。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学生对其中变与不变的量有了深刻的体会,进而形成了知识的内化。
小学数学情境课堂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机结合,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生活才会丰盈起来,既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情趣和志趣,也领略了数学内在的奇趣、妙趣和理趣。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45.
[2]秦燕玲.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