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民歌的源流发展与传承保护

2020-08-31李月

音乐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歌辽宁文化

李月

辽宁民歌是东北民歌重要的一部分。辽宁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辽宁民歌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洗涤与加工提炼,已经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璀璨的宝石。

一、辽宁民歌的源流发展

辽宁的历史久远,人类居住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宁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是这一时期人类高度发展古代文明的证明。

夏商周时期,辽宁的农业发展较快,辽宁音乐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辽宁地区族群的出现使辽宁成为了多民族居住地,为音乐的多样性提供了土壤。而建平喀喇沁遗址下层出图了石磬,证明了这一时期已出现了乐器。

秦汉时期,汉族成为了辽宁地区的主要民族。汉族人民喜歌舞,在辽阳附近发现了汉、魏、晋时期的壁画墓,其中有“乐舞杂技图”,描绘了一场数十人的伎乐百戏,图中有歌者,有舞者,还有驻足的人群,神情各异,姿态万千。在辽东郡还流传一首晋代的《丁令威歌》,这是目前发现的辽宁最早的民歌。歌中“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载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先冢累累。”该歌表现了在社会离乱之际,人民在艰苦生活中的感叹。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辽宁各民族迁徙很大,由于边疆内迁,辽东地区有高句丽,辽西地区有鲜卑、夫余等民族,这为辽宁地区的音乐注入了新的文化与活力,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后,辽宁的经济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更密切。在出土的壁画中可见,这一时期的百戏和乐队场面宏大,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

10世纪初,北方契丹族崛起。契丹族信奉原始的萨满教,祭祀时边歌边舞,后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交流、融合,受其影响,如辽代皇宫女子能歌善舞。在民间更有民歌流传,如《契丹国志》中《国人谚》:“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管女直。”可见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辽之后,女真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是金代,金代与契丹的民族文化相似,萨满教盛行,人民能歌善舞。到了元朝时期,蒙古族歌舞繁荣,民歌也占了重要比重。明朝时,战争动荡的环境,使河北、山东、山西的汉族和黑龙江、吉林的女真族等迁入辽宁,为辽宁带来了原居住地的民歌,产生了许多劳动号子,边关小调等歌谣。

明清时期,满族文化对辽宁民歌产生重要影响。满族好歌舞,满族民歌种类多样,有情歌、风情歌、叙事歌、儿歌、萨满歌等。清代初期,这些民歌多用满语演唱,随着满语的慢慢消亡,除萨满神歌以外,民歌基本上改用汉语演唱。清统一全国后,辽宁人口增多,扬淮的“昆高笛曲”、山东的“周姑子戏”、河北的“梆子腔”、“莲花落”、山西的“柳腔喇叭戏”等传入辽宁,这些小戏腔曲的精华被保留到辽宁民歌之中。

鸦片战争后,辽宁又产生了大量反帝反封建的新民歌。倾诉劳动人民离苦的民歌有《来到千金寨》《劳工叹》等;鼓舞人民抗日斗争的民歌有:本溪桓仁地区《打倒日本保中华》,凌源地区《打倒日本鬼子》,辽西地区《抗日五更》《驱赶日本鬼子滚蛋》等;反映解放战争的民歌有:海城地区《劝夫参军》,建平地区《十劝》,盖县地区《妇女放哨》《支前小唱》等;还有表现解放区人民喜悦的民歌:《新东北风》《五朵花儿开》《四季喜洋洋》等。这些民歌中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战争的苦难,和辽宁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音乐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辽宁涌现出一批年轻的音乐家,在他们的带领下,先后成立了东北鲁艺(沈阳音乐学院前身)、东北文工团、东北文教队。大连、沈阳、鞍山等市成立歌舞团、歌剧团,培养出众多年轻音乐家,为辽宁音乐奠定了雄厚基础。之后辽宁的歌曲创作出现新形势,轻音乐、通俗音乐得到了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辽宁歌曲创作进入一个以抒情风格为主的时期,港台流行歌曲风靡。辽宁作为东北工业基地,在流行音乐的浪潮下,传统的民族歌曲有了新的变化。辽宁这一时期涌现出铁源、邬大为、魏宝贵、胡宏伟、马登第、秦永诚、雷雨声、吴善翎、高枫、张名河、潘兆和、郑冰、徐占海、王猛等一批优秀的词曲作家,他们继承了抒情歌曲的传统,并吸收了流行音乐的一些表现手法,创作出很多优秀歌曲。為了发展辽宁的音乐事业,辽宁省多次举办音乐创作研讨会和理论研讨会。1986年至1997年辽宁确立了“东北风情”特色歌曲创作活动的音乐重点工程,并在辽宁省委宣传部立项。先后组织词曲作家50余人到辽宁各地考察体验生活,征集表现东北风情歌曲近400首。1986年在大连召开了“全国歌曲创作研讨会”,26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位词曲作家、理论研究人员、歌唱家讨论了通俗歌曲的发展、流派和群众对审美取向的新变化。从1988年到1994年辽宁连续举办四届音乐作品评奖活动。1996年开展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辽宁的音乐歌曲创作对繁荣辽宁音乐事业,促进省内外及与国际间的艺术交流,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辽宁文化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二、辽宁民歌的传承保护

辽宁省对各民族民歌的挖掘、整理和保护非常重视。1995年出版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辽宁卷》,收录汉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回族、锡伯族六个民族的民歌,共计1053首。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蒙古族民歌(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岫岩满族民歌、大连新金民歌等项目已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项目,我省的民歌保护工作日趋规范化、专业化。

然而当今经济、文化、社会面貌等发生改变,人民群众的生活节奏、生产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各民族民歌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生存环境,劳动号子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各地域的民歌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现代传媒的兴起,中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加之影视、网络等传媒方式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及生活方式等也呈现多元化。流行歌曲、影视歌曲、欧美音乐等进入人们的生活。

辽宁民歌历史上的传承是口口相传,那么对传承人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目前辽宁民歌的传承人普遍现状是高龄化,传承能力弱,而青年的民歌手,其生活的时代与东北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了变化,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很难担负起辽宁民歌传承的重任,因此辽宁民歌的传承面临着断层和失传的危机。

如何让辽宁民歌适应其变迁的环境,使之继续发展,保护民歌、传承民歌的基本使命,也是各级文化部门应尽的职责。要保护、传承和繁荣发展辽宁民歌,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建立专门的辽宁民歌研究机构。聘请民歌词、曲及史论等专家,对辽宁民歌在保护与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及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与保护方案,并在研究论证的理论基础上,讲辽宁民歌逐步以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加以保护。将辽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规范化管理,加大保护力度。

第二要加强对辽宁民歌传承人的保护,并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组织各级传承人的收徒传艺等活动,在传承人日常生活等方面也要给与关心和支持。要为辽宁民歌提供宣传平台,要有计划地组织辽宁民歌相关的展示、展演活动。媒体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吸引和培养青年一代,通过举办民歌培训班、向传承人拜师等方式,培养新的民歌继承人,让辽宁民歌这门艺术不要断代。

第三要保持辽宁民歌的创新与稳定发展。辽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创新、发展。现代民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此为基点来改造和发展民歌。要组织作者采风和体验生活,积累符合现代审美的创作素材,反映现代人的生活与喜怒哀乐,积极投身民歌的创作。同时,在演唱方法、技巧等方面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审美的需求,使辽宁民歌不断创新和向前发展。

第四要将辽宁民歌融入到各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中。组织在各种传统节日和风俗活动中开展民歌的展示、展演活动。同时还可以举行民歌演唱比赛等活动,让全民参与进来,使其发扬光大。

李 月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民歌辽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读辽宁 爱辽宁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谁远谁近?
穿花衣 唱民歌
辽宁出版集团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