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让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2020-08-31卢运动
卢运动
【摘 要】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问题的过程,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让学引思”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进而深度地理解知识。本文围绕如何开展让学引思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让学引思;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够得到优化,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让学引思”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促使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发生。
一、注重教师指导,强化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布鲁姆教学观认为,教师的引导是教学模式更新的关键。数学教学中的让学引思,需要教师的引导与主导,尤其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适当地“让学”。所谓“让学”,就是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通过“引思”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点拨,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归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学习活动真正发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函数f(x)=x2+(3a+1)x+2a在(-∞,4)上为减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图像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关系。因为函数在(-∞,4)是减函数,那么函数f(x)图像的对称轴要在4的右侧,即≤4。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楚“对称轴与区间的关系、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最终,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在让学引思教学模式中,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时,就通过阿基米德与国王的故事来说明数学知识的奥妙。故事的刚开始,学生都认为问题很简单,但是通过等比数列公式的计算,学生发现问题并不像想象得那样简单,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所以,教师应以生活背景为基础来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使学生能通过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又如,在教学“空间坐标系”时,列举工程队进行路桥施工建设的例子,首先要对建筑物进行定位,而定位需要建立空间坐标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其感受到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突出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师生课堂互动,树立学生探索学习意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探索知识的过程是不同个体思维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富有趣味性与互动性的问题,深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让学,也有助于引思。例如,在教学“函数”时,就通过开展“击鼓传花”的游戏来进行师生互动,依次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若回答不正确,就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一分钟,若还是回答不正确,那么就把回答权交给下一个同学,获胜的学生将得到老师的奖励。游戏形式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学习精神。再如,在教学“概率”这个概念时,把摇奖的转盘分成几份,并放上不同的奖品,让学生依次来进行尝试,然后把自己尝试的结果写在黑板上,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实践证明,互动是探索未知的过程,也是教师让学的过程。当数学教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交流探索的过程,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结合有趣现象,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抽象性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要做到让学引思,不妨结合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知道,高中生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形成的时期,对于抽象的、立体的数学问题有着明显的理性认识。不过,这种逻辑思维的训练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尤其是需要教师结合有趣的现象辅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排列组合”这部分内容时,结合世界杯足球赛中的现象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具体的问题是:本次世界杯比赛中一共有32支球队参加,比赛中每4个球队为一个小组,规定第一轮采用小组赛单循环比赛。当进入淘汰赛阶段时,每次比赛结束后淘汰一支球隊,排出前四名的球队,问比赛共需要开展多少场?这样的问题需要通过排列组合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趣的现象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进而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最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让学引思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落实,更需要我们通过让学引思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唯有这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鲁维安.新时期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中数学,2016(6).
[2]孙佳剑.互联网时代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高中数学周刊,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