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述评
2020-08-31张艳国毛旭羽中
张艳国 毛旭羽中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愈益重视,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重点展开:世界历史理论基本概念及相关性研究、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关系的相关研究、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相关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相关文本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和较多成果,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这是必须予以重视和肯定的。另一方面,在深化研究中也有相关问题值得重视: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世界性与革命性根本特征,将世界历史理论的包容性与彻底性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两点论”,决不能顾此失彼;二是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既不忘本,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精神本质和科学方法;又不僵化保守,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放置到新世纪新时代发展中,不断丰富其科学内涵;三是要守牢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范畴、原则和底线,避免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作庸俗化地“发展”,掉入“泛化”、“空心化”的理论泥沼。
关键词: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史;新世纪;研究述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AKS011)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8-0072-11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向深度拓展,哲学界、史学界对于全球化理论研究也愈益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动向是,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从研究的点面来看,一是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基本概念以及与全球化问题的相关研究,二是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及影响,三是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研究。此外,还有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人本主义相关问题研究、文本研究等等。总之,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思想内涵丰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世界历史理论基本概念及相关性研究
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基本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世界历史理论基本内涵的阐述、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与价值。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历史理论基本内涵的阐述又是这三者中的研究重点。
(一)世界历史理论基本内涵的相关研究
研究者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时,通常会先阐释其理论来源和形成过程。如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使世界历史理论获得新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同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决裂。”① 这就指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得以形成,是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念所进行的彻底的革命性改造;研究者还深入分析了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念的根本来源,并指出:“世界历史观是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产物,适应了上升期资产阶级的需要,它由康德构建,而由黑格尔完善”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对资产阶级世界历史的完善”③,这主要集中在1837年黑格尔的重要著作《历史哲学演讲录》当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理论源起问题依旧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姜涌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观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十七世纪意大利维科所撰写的《新科学》;十九世纪中叶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历史思想萌芽以及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世界历史理论,而其直接来源是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第一次对‘世界历史范畴作了逻辑规定。”④ 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过程,何顺果指出:“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概念和思想萌发于1843年所作的《克罗茨纳赫笔记》,发展于1843年和1844年之交完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而形成于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⑤ 姜涌指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形成明确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⑥ 黄欣洁则指出:“世界历史理论萌芽于1843年的克罗茨纳赫时期,后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馬克思明确使用了‘世界历史的概念。”⑦ 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源的看法基本一致,源自于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扬弃,而理论发展并得到确立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当中。
研究者在定义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历史理论概念时,大都有各自不同视角,理解其内涵也有差异。何顺果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有三重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活动的统一性,二是指历史活动范围的全球化,三指历史事件性质的世界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既不是单讲作为自然界的‘世界的变迁史,也不是单讲人类自身发展和演变史,而是既包含上述两个方面又突出了二者通过以‘生产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联系和互动。”⑧ 王继强则指出:“‘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成的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⑨ 葛恒云、黄吉富指出:“‘世界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指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由松散的,偶然的联系变成一种内在的紧密的、必然的联系,从而使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过程由各个国家或民族在孤立的点上简单加和变成为系统的,整体性的发展过程。”⑩ 黄欣洁指出:“各民族和国家通过普遍交往,实现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并使世界整体化的历史就是世界历史。 糕明亮指出:“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创的,并且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它将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囊括其中。”赵士发则认为:“从实践的思维方式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从历史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反思世界现代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主要内容在于以现实的人的发展和解放为核心对世界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基本动力、过程特征和基本规律进行系统反思。” 从以上观点来看,研究者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向、历史主体活动以及发展过程、世界各国各民族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整合等理解,都各有重点和差异;其切入点有纵、有横,有形式、有内容,有过程论、有规律论等等,也都各不相同。
世界历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动力问题也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就是指人类历史的世界性联系性、相关性和依存性,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是全人类普遍交往和普遍联系的产物;同时,马克思强调,只有立足于物质生产和人类实践,才能最终促成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崔若光、周来顺指出:“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世界历史是一个经验的范畴,它绝不是从来就有的,相反却是大工业的结果。” 王继强则表示:“‘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人类历史发展之外的‘世界精神的产物,而是以工业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 毛德松认为:“马克思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共产主义的全球胜利,由机器大工业和资本扩张而导致的资本主义历史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初期形态。” 程平在其文章中也直接指出,马克思将历史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概括为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曹胜则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内涵中‘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以大工业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及其所促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使各国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这些观点都忠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文本而进行历史与哲学的解读,虽各有侧重点,但从理论要素上讲,还是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二)世界历史理论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及其意义
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及其意义也有涉及。王继强将方法论归纳为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方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的方法;而曹胜的概述也基本相同;魏广志则撰文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大价值应该是它的方法论价值,也就是世界历史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魏广志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方法,就是世界历史的方法。这种说法在学术史上并不多见。在其方法论意义上,多数学者将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方法运用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强调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例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状况、特征,以及“超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与选择性问题等等。有些学者则重点强调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指导意义,如赵士发就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深刻揭示,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针。” 有学者则强调“世界历史”理论在全球化问题上所带来的启示作用,如毛德松说,“‘世界历史理论对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同时也为正确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指导。” 方法论是破解问题的法门,是正确理论确立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人类历史研究,提出了人类历史的基本行进方式和方向,其方法论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而言,运用其方法论智慧,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
二、世界歷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新世纪以来,研究者试图系统地梳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这就需要准确把握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一)世界历史理论与共产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
在当代,国际共产主义处于历史的低潮,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马克思主义确立世界历史理论,正是为了论证人类历史的前途,实现共产主义。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于解决人类命运走向问题,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这并不取决于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状态,而在于世界历史理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必然性、规律性的科学解释。
毛德松撰文指出:“马克思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共产主义的全球胜利。” 葛恒云、袁吉富在描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时,也曾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条件下“社会化了的生产力和世界市场的力量为共产主义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曹胜指出:“世界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时代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培育了主体力量,准备了阶级基础。” 黄欣洁则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为埋葬资本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了条件。” 而张爱武在比较马克思的历史观与西方学者的历史观区别后,就直接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是以世界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世界历史整体观;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世界历史开始于资本主义,最终指向共产主义。” 方彦也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走向共产主义的内在环节。” 张奎良在论述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深远意义时,也直接指出:“马克思把世界历史思想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架起了通过世界历史实现共产主义之桥,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元素。”石怀春则指出:“‘世界历史理论是现时代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且共产主义在本质上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历史转变为社会主义世界历史,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这些论述的意义在于,世界历史既是共产主义发展的条件,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里的“世界历史”,就是指共产主义在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的发展,其语境就等同于共产主义。
研究者大多肯定世界历史理论是共产主义理论形成的基础。由于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世界历史的最终走向是共产主义,因此,世界历史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王维平、赵玉华在论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时指出:“从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和长远结果来看,‘世界历史的实质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曹泳鑫指出:“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世界历史和高级阶段的必然趋势。” 何颖则表示:“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世界历史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此外,李钊辉在其硕士论文中谈及《共产党宣言》时指出:“马克思在揭示‘世界历史矛盾运动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否定的力量——世界无产阶级,并在世界历史大发展趋势中找到了共产主义的方向。” 宋国栋认为:“大工业基础上的世界历史实则是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物质准备,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历史的发展直接指向共产主义的核心要义。” 姚飞在其硕士论文中也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终点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共产主义。”
总体上看,研究者普遍认为,世界历史理论是共产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基石,而世界历史则是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研究者大多立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进行深入地文本分析,部分学者则从世界历史理论如何由“单线论”向“多线论”发展论述东方社会如何在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下实现“跨越”历史发展阶段,最终也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共产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紧密的逻辑关系,世界历史理论是论证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逻辑环节。这就是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作用。研究者还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共产主义不可能是某种地域性的存在,也不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存在,而世界历史理论恰巧解决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存在形式,以及世界文明将如何结束史前史最后走向共产主义的难题。
(二)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相关研究
显而易见,由于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指向直接通向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观点共产主义,那么,它就必然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唯物史观产生必然联系。因此,这在学术界是研究者的一个关注点。
在研究中,研究者在分析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关系时,普遍肯定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存的关系。唯物史观不能脱离“世界历史”而单独存在,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支撑;同时,世界历史理论是建构在唯物史观基本原则上的,唯物史观是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而世界历史理论则是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一定理论层面和历史研究领域的具体展开。
马俊峰撰文指出:“说唯物史观是世界历史理论的前提固然可以,因为马克思确实是對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唯物史观的批判才形成世界历史理论的;而说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也无不可,因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既离不开对近代以来的经济政治关系的研究,又离不开他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改造。” 刘会强也指出:“世界历史理论是解读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维度,这一理论也直接构成了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样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考察的,还有阚玉双的博士论文。他指出:“‘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最能够清晰地展示其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他还在文章中详尽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认为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何颖也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毕生所探求的重要理论。” 李钊辉则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物史观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他还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不仅与唯物史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且其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需要指出的是,在关于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方面,也有学者强调不能简单地将世界历史理论看作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更重要的理论价值,还是一种“致力于全人类获得解放的理论”,它是可以单独存在的。马俊峰指出:“‘世界历史理论既属于唯物史观,又不限于唯物史观。” 刘会强也在论文中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地位作了更为广阔地界定,他指出,“世界历史理论还是马克思思想重要的方法论工具”;并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并不等同于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而主要是对现代社会及其运行规律的反映。这实际上是从唯物史观与世界历史理论关系的视角入手,考察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新世纪以来,考察并评价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对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思想形成的影响,研究者大多是循着世界历史理论与共产主义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这两个思维路径来展开的。虽然切入点不同,但中心的问题意识没有差别,即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问题。这里需要注意两点:其一是世界历史理论是共产主义理论形成的基石,世界历史是社会发展过程的流向,其终点是共产主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地区都没有例外;其二是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两者的思想发展经过同一过程,而且具有思想共识性、理论支撑性。
研究者还认为,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与共产主义理论、唯物史观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其他思想学说均有支持、互释的作用。如马俊峰所说:“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思想,关于资本主义和剩余价值的思想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支持。” 赵士发也指出:“在理论的层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人们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思路,即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哲学。” 夏昌奇则指出:“无论是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来解读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包含的方法论来研究现时代的问题,都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新的理论景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也正是着眼于世界历史的本质和动力来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历史状态,并科学揭示其发展前提;正是在精心构建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并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前提和未来前途。
三、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关系的相关研究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全球化内涵更加丰富,我国全球史研究得到深入拓展。新世纪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就是将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进程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新的研究领域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异同、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理论研究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与全球史观比较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代表性的论文有杨学功、孙伟平的《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何顺果的《马克思的概念和思想体系——兼谈西方全球史成就与局限》、万永彪、魏海安的《马克思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理论的比较分析》和王林聪的《略论全球历史观》等等。
(一)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异同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比较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尤其是对概念进行比较研究,议论纷纷。万永彪、魏海安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是有一致性的,即世界历史中孕育着全球化理论,今天出现的全球化并非新生事物,只不过是很久以前出现的现象在广度和深度乃至制度等方面加深变化了其过程。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揭示了资本创造世界市场进而将世界联为一体的内在逻辑与发展的趋势,这实际上是对早期的经济全球化动力与实质作了十分有力的经济分析。” 作者又进一步从两者主体上的差异、制度上存在本质的差异、发展阶段上的差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张爱武则认为,“西方全球化理论在世界历史开始时间上,世界背景下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机制上以及在世界历史联系上都存在着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认同”,在两者的差异方面,他认为,主要是全球化进程中存在“两极分化”的区别、在世界未来发展过程认识上存在区别以及历史观上存在区别。
在研究上,研究者大多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史观之间的差异,指出要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两者差异方面,有人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念以世界眼光观察世界的世界历史整体观,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世界历史开始于资本主义最终指向共产主义。但在自由主义者福山看来,当代全球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从经济方面看是世界市场正成为决定和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力量,在政治领域则是自由主义统一全球,而且他们认为自由民主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的意识形态,是历史的终结。” 在此,作者运用世界历史理论历史观与福山运用的全球化历史观进行了比较,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与当代世界全球化发展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对于正确认识二者的异同,具有重要作用。
(二)世界歷史理论对全球化研究的意义
在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关系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强调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研究的意义。如丰子义就指出:“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要对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作出深入的理解、深化社会历史认识,就应当充分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价值。” 张骐、王铮则说:“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所描述的世界历史时代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有渊源关系。所以正如西方学者多斯桑托斯所说:‘马克思主义仍是了解全球现实变化最有用的分析工具。” 吴仁平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毕竟指出了在‘世界历史或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各国家交往的普遍化以及在这种普遍交往中都将走向‘世界历史的问题,指出了世界生产力的形成以及世界生产力的利用问题,指出了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都离不开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杨学功指出:“在‘全球主义意识形态方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仍然是今天最有力的分析工具之一。”他还认为,作为“最有力的分析工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限度问题研究的意义、世界历史理论对政治和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问题研究的意义、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地位问题研究的意义。左亚文指出:“马克思在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的时候,就不仅对全球化所产生的伟大社会变革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运用‘世界历史理论和方法时由这种变革所引发的物质实践、认知视野、人的本质和社会存在等方面的变动和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批判性地反思了全球化的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总体上看,学术界肯定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研究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和文化多样化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来自于世界历史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前瞻性,立足于人类社会整体性发展的前途;来自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深邃性,它切关人类社会的命运,关注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整体性和融合性;来自于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性,尽管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但是,其理论分析方法完全适用于历史的新发展——人类所处的全球化时代,因而其结论、理论观点在全球化时代依然具有生命力和启发性。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与全球历史观的比较研究
自1963年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1917—2016)的《西方的兴起》一书出版以来,全球史观随即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进入全球史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产生于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后起的全球史观有何差异,引发研究者的兴趣。
首先是研究者指出两者具有必然联系,前者影响后者,前者给后者以思想启迪。黄洁欣就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历史观的影响,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支持,并且为当代的世界史或全球史的研究和编纂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指南。” 王林聪则指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运动变化的理论依据。倡导全球史观的东西方学者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当代世界的变化。” 他还指出:“从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看基本上是运用马克思的整体观思想,分析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即‘核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指出了不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发达的原因。”
其次是研究者分析、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与全球史观之间存在的重要区别。王林聪指出:“从方法论角度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持西方全球史观的学者则不然;从价值目标的角度看,马克思研究历史其主旨在于阐明人类彻底解放的道路,而主张全球史观的学者其价值目标并不明确,他们的关注焦点也不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何顺果指出全球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差距与不足,他说:“全球史虽然包含了‘社会变革的概念,但只是把‘人与人之间即横向联系而不是人类社会本身的演化视作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内容”,全球史观只强调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便只能把“与外来者的交往”视作“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而不能更深入地挖掘推动和影响人类历史发展内在的根本动力。
研究者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所包含的人本主义思想时,也会涉及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理论、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状态下“全人类自由的联合体”等概念的研究与阐释,强化了马克思所指出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产物,是全人类利用世界市场发展而形成的物质条件下的个人,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人脱离异化状态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下实现的人依据自己意愿而生存的“人的解放”的思想。当然,脱离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关于人类社会的解放就是人的彻底解放、就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来讲所谓的“人的异化”,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没有前途的。
五、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相关文本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文本研究方面,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外,还需要循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概念使用、话语建构和思想生成的内在逻辑,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进行深入挖掘,一方面,深化对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解,在准确掌握上下功夫;另一方面,通过对其他相关文献的研究,拓展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理论视野。已有的研究表明,这种拓展文本的研究,收到了深化思想认识的效果。
叶险明通过对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进行深入发掘,将相关发现置入世界历史理论范围,提出自己的认识。他指出:“‘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就在于,从侧重对作为‘结果的世界历史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作为对‘过程的世界历史的研究,从而深化了关于‘世界历史性联系生成的认识。” 他通过对“两部历史学”笔记的分析,总结了马克思“两部历史学笔记”对于世界历史理论建构的深刻影响,指出在“两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明确认识到,“世界历史性联系”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就已经在一定范围内或程度上存在,通过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的实证研究,昭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王莉、刘会强、白刚等人则就《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的思想挖掘,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不为常人所重视的思想或观点。王莉认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比较明确地阐述了有关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要点和细节,从中可见,“马克思在确立其劳动价值理论的过程中,以对商品的研究为切入点,进而通过对劳动和资本的关系研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对异化劳动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向我们指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最终奠定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基石。”刘会强认为,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更加宽广的理论视野出发,对世界历史时代个人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并且深入分析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机制。白刚则在对《资本论》的世界历史意义进行评述时,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资本论》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解,他指出:“《资本论》绝不仅仅是一部劳动价值论的著作,也不仅仅是一部预言经济崩溃的著作,更不仅仅是一部价格决定理论的著作,……它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有研究者则立足于对传统的文本研究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有价值的意见和观点。聂锦芳指出:“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来说,‘世界历史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是不能说它就是全书最关键的甚至是唯一的理论观点。” 同时,他也还强调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评价要还原到文本整体思想结构中,同时要跳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从马克思此前和此后的著述中进行思想梳理。
总的来说,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文本研究,随着视野的扩大和思维的更新,也表现出扩大和深化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跳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单篇文本研究的传统路径依赖,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思想发掘。这就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视野,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内涵;而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来说,也具有推陈出新的重要意义。
六、总结
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内容,它对于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发展规律、发展动力和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领域,也具有理论制高点的意义和价值。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建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乃至建设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都是不可忽视、十分重要的工作。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越来越重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哲学和历史学领域,面越来越宽,跨学科的交叉立体研究越来越深入,参与者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专业队伍,这都是可喜的发展现象。当然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世界性与革命性根本特征,将世界历史理论的包容性与彻底性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两点论”,决不能顾此失彼。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立足于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着眼于人类社会命运的总体思考,它一方面是面向世界的,亦即是全人类的,这就是它的世界性视野和全人类情怀,它是开放的、包容的理论;另一方面,它是服从和服务于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和崇高事业的,它具有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阶级立场,具有“彻底砸乱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实现共产主义,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这是世界历史理论的根本精神和旨归。只重视和强调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世界性”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并坚持这一理论的彻底革命性。如果说“世界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色,那么,“革命性”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底色和亮色。
二是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既不忘本,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精神本质和科学方法;又不僵化保守,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放置到新世纪新时代发展中,不断丰富其科学内涵。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论证、发展的思想过程。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本身是开放发展的思想过程,是与世界革命形势变化、与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没有理由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就是止于马克思时代的理论,再不能前进、再不能发展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世界理论创立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革命性变革,领域之广、频率之快、内涵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当代世界的开放、交融、依存格局态势和深化发展,充分表明,人类社会正行进在“世界历史”的康庄大道上,正在加快奔向共产主义的步伐。制服战争的魔兽,保持世界和平安宁、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南北问题和东西方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等,最终还得依靠实现共产主义。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新媒体为依据的信息革命扑面而来,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极大地缩短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空间,“世界历史”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而深刻。信息社会无限多样、无限丰富、无限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社会特征,都会极大地丰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这是毋庸置疑的。这就像马克思的阶级革命论比基佐、米涅、梯叶里等资产阶级理论家的思想更深刻、更彻底一样,这就像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发展理论要比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研究高明得多一样。社会发展、实践深化、时代进步,正是理论常青之源!
三是要守牢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范畴、原则和底线,避免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作庸俗化地“发展”,掉入“泛化”、“空心化”的理论泥沼。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它有自己固定的理论范畴、话语体系和思想边界,不能以“全球史观”的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内涵,更不能将“全球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等而视之。因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其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的科学原理,其表现形态是哲学思维和理论概括的方式方法,其理论面向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光明前途,它具有一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的适用性、覆盖性;而全球史研究,只是历史学的一个具体领域和方向,其理论与方法只具有特定性,不具有广泛性。从学科层次、思维层次、理论与方法层面讲,两者无论如何都不能含混在一起。就像大自然的物种一样,各有各的生物密码、遗传基因和现实形态,本是不同种,何必言一物。至于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旗号,试图用“全球化历史观”阉割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使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成为一个空壳,没有任何理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这就需要特别警惕了!
注释:
①②③ 张艳国:《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0、51、52页。
④⑥ 姜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⑤⑧ 何顺果:《世界历史:马克思的概念及思想体系——兼谈西方全球史的成就与局限》,《世界历史》2011年第4期。
⑦ 黄欣洁:《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⑨ 王继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及其意义》,《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⑩ 葛恒云、袁吉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2期。
糕明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启示》,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赵士发:《从实践的思维方式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东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崔若光、周来顺:《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理论意义》,《学术交流》2010年第8期。
毛德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曹胜:《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内涵及方法论意义》,《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魏廣志:《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新疆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张爱武:《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与西方全球化理论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方彦:《批判·人本·公正——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本真意蕴之诠解》,《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张奎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深远意义》,《哲学动态》2013年第10期。
石怀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维平、赵玉华:《“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开放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2期。
曹泳鑫:《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何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李钊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宋国栋:《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再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3期。
姚飞:《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马俊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刘会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诠释》,《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阚玉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辽宁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
夏昌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专题探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
万永彪、魏海安:《马克思“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理论的比较分析》,《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丰子义:《“世界历史”探索与唯物史观研究——从当代全球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2007年第4期。
张骐、王铮:《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方法论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济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吴仁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全球化视野和方法论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杨学功:《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全球化”——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今天的全球化讨论》,《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左亚文:《全球化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6期。
王林聪:《略论“全球历史观”》,《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曹荣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韩海涛、李珍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三重意蕴》,《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4期。
张爱武、刘勇:《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理论与改革》2002年第4期。
刘敬东:《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道路——保持历史与伦理之间的张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徐学谦:《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周春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安徽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艾荻:《试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黑龙江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叶险明:《“世界历史性个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2期。
刘会强:《论深化马克思“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吴国璋、秦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的人——兼论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学海》2001年第5期。
叶险明:《“两部历史学笔记”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中的地位》,《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8期。
王莉:《〈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10期。
白刚:《〈资本论〉的世界历史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聂锦芳:《重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研究谈起》,《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作者简介:张艳国,江西师范大学省级协同创新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江西南昌,330022;毛旭羽中,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责任编辑 刘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