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
2020-08-31刘银行
刘银行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布局,是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近期农村农业部发布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抓住农产品加工核心环节,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依托,构建全产业链,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聚集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的重要抓手。
农业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化技术浪潮,农业供应链金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风险控制存在漏洞
风险控制是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一方面,三农领域的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易受到生产环境影响,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核心企业风险集中度较高,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很容易在整个供应链上传播。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环境还有待改善。三农领域小型客户主体缺少规范的财务报表和系统的交易记录,借款人的道德品质、社会声誉、行业规范、信用状况、经营能力以及所在行业的前景、风险等软信息也较少,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担保体系难以满足需求
现有担保体系还难以有效满足三农领域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户的融资担保需求。有国资背景的担保机构的融资担保与需求反差较大,而民营担保机构担保意愿不强,综合费用较高,除收取担保费用外,还收取存款回报费用、中介费用和评审费用等。同时,民营担保机构监管不严密,存在一些影响金融秩序的乱象,容易造成风险的传播。
数据获取存在障碍
信息数据是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基础。目前,银行在获取三农相关客户的信息数据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一方面,通过供应链获取的企业主体以及贸易往来的数据信息仍不全面,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障,企业出于保密等考虑,提供数据信息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客户的信用信息、社保信息、水电信息等保存于不同的系统,数据信息的获取和整合难度较大。
优化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在数字中国、数字乡村加速建设的背景下,应用数字技术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支持三农领域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商业银行拓展三农新市场、新客户。
找准定位,有效对接三农供应链发展需要
商业银行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主体。商业银行要紧跟国家战略导向,结合自身定位和业务优势,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有效满足三农领域金融需求。同时,商业银行应主动顺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及农业产业化趋势,瞄准农业科技研发、高端农机装备生产制造、农产品加工、智慧农业产品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烘干等现代农业重点领域,支持农业产业化国家级或省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供应链金融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商业银行应积极参与建立农业产业链上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户等生产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定制化、个性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增强整个农业产业链上各经营主体的金融资源承载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中小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主体的融资可得性,切实推动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强化合作,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我国三农领域存在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形成了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保险业、担保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等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应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同业合作,在服务三农领域重点项目、基础工程方面,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合作,做好银团贷款、支付结算等。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设计中,商业银行可以引入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债券公司等同业机构,增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主体的担保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并可以帮助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新三板等市场融资,或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使用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此外,商业银行可以引入期货公司,探索“银行+保险+期貨(期权)+订单农业”等模式,探索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形成农业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技术赋能,提升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
数字技术为农村金融发展赋予了强大能力。要以三农领域数据和平台建设为抓手,以网络融资、移动支付、电子商务“三大领域”为着力点,打造农业供应链场景金融服务体系,将掌上银行打造为集三农场景、产品、业务等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输出平台,使供应链金融集成输出能力和服务效能。同时,通过整合内部客户数据,连通农业企业、农产品交易系统、社保、税务等外部数据源,全面提升数据获取、整合、加工、运用、治理等综合能力,利用大数据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供应链和客户进行精准画像、视图分析,定制化设计信贷模型与综合服务方案,研发基于三农供应链的额度小、频度高、时限性强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投资、支付、电商等产品体系,着力提高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整体性。
强化支撑,构建农业供应链保障体系
首先,银行应在经济资本配置、客户准入、服务方案制定、资源分配、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考核评价机制、业务和流程创新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如响应农村改革号召,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解决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有效连接农村现有资源与金融资源。同时,积极参与政府和监管机构牵头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出台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三农经济主体电子信用档案运用于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中,促进信息、信用、信贷联动。其次,要根据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发基于行业的模型系统,把握债权源头、资金及债权流转路径、还款资金封闭运作等核心环节,严选目标客户清单,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全口径、全流程、特色化智能风控体系,提升风险识别前置化、预警智能化、管理标准化的“三化”能力,提高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