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弘农铜升考释

2020-08-31杨齐国祁普实

西部论丛 2020年8期
关键词:汉武帝

杨齐国 祁普实

摘 要:2019年底,笔者在北京偶遇一件汉代铭文铜器,经过仔细考察和类比,发现其属于西汉武帝时期的一件官府量器,至迟延续使用至汉宣帝时期,铭文内容十分完整丰富,并对其容积和重量进行了实测,从而印证了西汉时期的计量制度和计重制度。

关键词:铜升;弘农;汉武帝

2019年底,笔者在北京偶然在与友人交流青铜器鉴赏时,经友人介绍,与一位私人收藏家赵先生相识,赵先生收藏有一件带有铭文的铜器,经笔者初步查看,铭文中有“弘农铜升”、“元鼎四年”、“甘露元年”等内容,由此基本可以确定为西汉时期器物,器物自名为“弘农铜升”,据此可知其为一件量器,据藏家透露,此器为多年前由香港某拍卖会购得。

西汉王朝自高祖肇建,大业初定,后历文景两世,民安业兴,仓廪足盈,国势日盛,至武帝时,外抗匈奴,内修政事,重农桑,轻赋役,屯戍藩篱,北置乐浪、玄菟;南立苍梧、九真;威震四海,四夷皆服,又有张骞通使西域诸国而远交安息、大秦,诸国之物产、文化、科技渐入汉邦,国力达到鼎盛。

我国自古以来,即以农为本,以文治国,以武安境,汉武帝时期,设立大司农以敛集天下之物产,置武库以充边塞之甲兵,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立弘农郡,设郡治在前秦国名关函谷关之侧,郡下设县,县名也称弘农,故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下辖灵宝市东北。西汉弘农郡的辖制地区,主要包括今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由于此郡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故而,一直是我国自周朝以来历代王朝的军事政治要地,另外,弘农郡又毗邻汉王朝京畿辅地,为关中之门户,其建制几可同制京师,故尤重之。其郡县命名为“弘农”,乃取“弘大农桑”之意,武帝之所以要重视发展农业,主要原因是屡次对匈奴作战失利,而后又遭遇水灾,在粮食财货耗尽,国库空虚,而富商大贾富可敌国,通过“抑制民商”发展官营工商业,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破这些商人集团对汉王朝经济财政的威胁,弘农郡设有铁官,以达到其盐铁官营的目的,武帝兴办官营盐铁机构,取“山海”之利来补济财政,又倡导垦荒屯田,这些措施使官府有效地改善了府库财政紧缺和仓廪空乏的状况。武帝时期因时政而以特殊含义命名的地名还有很多处,例如:六安、获嘉、闻喜等等,皆是因时事而名之,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发,后均自杀,武帝取衡山国内六县、安丰等县首字,改衡山国名为六安国,含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公元前124年,南越明王赵婴齐继位,与西汉政府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至公元前113年,南越哀王赵兴时期,南越国相吕嘉不愿南越归附西汉王朝,公元前112年,吕嘉公然反叛,杀害了南越哀王赵兴和明王赵婴齐的夫人樛太后,擅自拥立赵建德为南越术阳王,自此,汉朝与南越国处于敌对状态,武帝遂遣十万大军分四路进攻南越国,元鼎六年(前111年)南越国兵败灭亡,赵建德及吕嘉被擒获,武帝闻此讯,遂于汲郡新中乡(今隶属河南省新乡市)置县建城,取名“获嘉”, 另外,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在秦代名为左邑县,武帝在此欣闻平定南越国大捷而赐名为“闻喜”。

汉承秦制,在官制及度、量、衡等各方面均有所仿效,同时,也有所创新,“弘农铜升”即为这一时期的典型器物,器物整体为正圆形,似盆,不同于秦代常用的椭圆形铜量(见图1上),器物通体银灰色皮壳,微带绿锈,古朴洁净,上口直径19.8厘米,通高8.3厘米,口沿外撇,上有流口,腹部有阶,阶下渐收至底,底有浅圈足,此器虽自铭为“升”,但实则与匜类似,应该为装盛液态物体所用,推测为当时官府计量液体容量的标准器具(见图1下),其铭文内容丰富,包含有年号、地名、容积、重量、官府机构名称、官吏人名等,为武帝中后期的官造量器,其具体铭文按照凿刻段落位置及内容可分作两段,属于阴文刻字,分别为“弘农铜升,容半斗,元鼎四年十月,上官建造,”以及“弘农铜升,容半斗,重四斤三两,甘露元年五月,计掾章平,上官府”,两段铭文共计42字,字体敦厚端庄,刻工精湛淳熟(见图2),第一段铭文的释文含义为:“弘农郡铜升,容积为半斗,元鼎四年(前113)十月,由上官府中一位名叫建的人(姓氏省去)督(制)造,” 西汉时期的一斗约为2000毫升,经实际测量,此升的容积约在1100毫升左右,与西汉时期的容量计算标准大致相同,第二段铭文的释文含义为:“弘农郡铜升,容积为半斗,重四斤三两”,甘露元年(前53)五月,由上官府下属负责计量的官员章平核定,” “上官”在先秦时期既已存在,可见于铜器铭文,如现已经见于著录的战国晚期韩器荥阳上官皿、魏器三年垣上官鼎等(见图3),都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中负责宫苑及官府内务的职官及其所在,西汉时期的一斤为250克左右,一两为15.6克左右,四斤三两应合重1046克左右,经实际测量,此升重约1020克,几乎与西汉时期的计重情况完全相符,据史载,“元鼎”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年号,同年,除了设立弘农郡以外,武帝为克服铸币权不统一和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重量不一致的弊端,进一步改革币制,下令停止郡国铸币权,专令水衡都尉所属设在上林苑的钟官、技巧(一说为均输)、辨铜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甘露,是汉宣帝的第六个年号,汉宣帝为武帝曾孙,在其建元之始刻下此款,可谓承祖之遗,发扬光大矣。此器物上“元鼎”、 “甘露”两年号并存,这种情况和秦代两诏铜量上面的“廿六年”、“元年”类似,有着明确的先后传承关系,另外,此器口沿处有铜铆钉两处,应为使用时破损后修补的痕迹,说明在武帝至宣帝时期,此器作为官府的量器实际使用时间较长。

1961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高窑村出土了一批带有铭文的西汉铜器,相关发掘简报在1963年《考古》第2期上曾有所记述,共涉及22件器物,其制作年代、铭文内容、字体风格(见图4)等,均与此器相近,综合各种因素来看,此件铭文铜升在许多方面反映出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及文化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考古研究价值,是一件殊为难得的文物珍品。

注 释

[1] 大司农:秦汉时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吏,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本名“治粟内史”,汉景帝后元年(前143),更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为“大司农”。

[2] 上官:先秦时期诸侯国官方下属机构官员,负责内府日常事务及器具的管理,至西汉时期,为少府及上林苑的属官,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秩二千石。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辨铜九官令、丞等,主管铸造、林木、湖泊、狩猎、农事等事,少府主要主管皇室的衣食起居,其他职能也基本相同,“上官”从属于当时的“上官府”,而上官府则从属于少府和上林苑。

[3] 掾:中国汉朝时中央朝廷和地方官署内设办事机构“曹”的长官。丞相府分曹办事,各置掾属,掾均由府主(本府的长官)自行任命。三公府掾、刺史府掾官秩可至四百石或三百石,此类高级掾的任命需要向上一级官署上报备案;此外还有不需要上报备案即可任命的下级掾,官秩百石。县诸掾的官秩都在百石以下。

[4] 李学勤:《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锺》,《文物》2003年第十期,第77页—第81页。

[5] 蔡运章 赵晓军:《三年垣上官鼎铭考略》,《文物》2005年第八期,第90页—第93页。

[6]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三桥镇高窑村出土的西汉铜器群》,1963年《考古》第2期,第62页—第70页。

作者简介:杨齐国(1992-);性别:男;籍贯(具体到市):北京 民族;汉 最高学历:本科 ;目前职称:初级;研究方向:文物考古。

猜你喜欢

汉武帝
坐观成败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汉武帝好推理
东方朔巧驳汉武帝
不死的神酒
关于汉武帝在位时间的辨析
汉武帝流泪
树为何名
古老的皮影戏
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