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修身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20-08-31赵梦瑶
摘 要:《大学》作为《礼记》的一篇,为曾子所作,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载体。其中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和八条目,修身为核心内容。三纲领指出《大学》的宗旨,即所要达到的目标。八条目既是达到目标的方法,又是个人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递进过程。本文主要研究《大学》中修身思想的内涵、修身的内在修为和外在表现,探究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修身;思政教育;影响
一、修身思想的内涵
修身指陶冶身心,修养身性。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择善而从。修身的过程是复杂漫长的,通过与自己薄弱意识做斗争,去除心思与意识中的杂质,用诚实心灵、端正态度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大学》中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思想品德,在于革旧出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目标。修身是三纲领和八条目的核心,使人达到内圣外王的思想境界。
明明德指弘扬高尚的思想品德,使人们形成以德为荣的思想,“三纲五常”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礼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明明德也有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更好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亲民指弃旧图新,使人民思想与时俱进,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变化发展。止于至善是在明明德和新民的基础上,人们要不断自我发展完善,不断奋斗前进,不断修身,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讲述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以修身为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圣,达到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通过修身,更好的治理家族、国家和天下的事物。这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我们现在修身养性的递进过程。
二、修身的内在修为
《大学》中,格物致知意指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得到一定的感悟。我们每个人的人心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需要对物进行探究,才能发挥出这个能力。所以越格物穷理,所获得知识越多,所获知识越多,就越推动人进行格物穷理,两者相得益彰。格物致知是人修身的开端,儒家强调通过“格物”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博学。格物就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领悟事物中的理也是伦理道德的“理”。“致知”是发挥自身主动性的意思。第一,挖掘和发挥认识潜力。每个人都具有认识的能力,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构成“已知之理”。人在探究事物发展过程中,认识能力发挥的水平会影响格物的效果。在格物同时要不断致知。通过格物提高我们的致知水平,用更高的认识能力去格物。第二,要自觉认识到自己的善根,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将道德修养与善相连接,使道德自觉发自我们的内心,不被欲望所遮蔽。格物致知要求我们努力探索事物中的伦理道德,增加我们的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并把认识运用到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形成良好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大学》有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之本,诚其意指自己要意志真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不仅体现在不自欺,还体现在慎独。真诚的意志在我们的心中,但会通过我们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即使在独处时也会注意自己的行为。就像金钱可以装饰房屋使其更加美丽一样,高尚的品德可以使我们气宇非凡,修养我们的心性。正心,就是端正我们的心思。心会受到各种情绪的影响。如果心过度的恐惧、担忧、喜乐、愤怒,那就不能端正我们的心思,也就不能客观的看待所遇到的问题。要让理智占据心的主导位置,克服情绪对理智的干扰。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境界之一就是正心诚意。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既要保持真诚的意志,又要端正我们的心思,控制好我们的情绪。心正之前要做到意诚,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是正心。
三、修身的外在表现
修身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出来。“齐家”中的“家”并不是指现在社会中的小家庭,而是古代大的家族。“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家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身不修不可以齐家,因为人性具有缺点,我们总是容易情绪化,处理事情也会具有片面性。会对自己亲爱的人有所偏爱;对自己厌恶的人有所偏恨…并且“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由于人性的缺点,家族中的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修身养性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在處理家族问题时更加全面,用修身克服片面性。讨厌一个人,也能看到他的优点。每个人的擅长不同,所以管理者要懂得扬长避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人才各得其所,这样家族才会更加繁荣庞大。
修身的目的是为更好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不能管理好家族,教育好家族成员,是不可能管理好国家的。治理国家和管理家族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修养的君子,即使不出家门,在家中管理好家族,成员相处融洽,亲人和睦,也会收到治国安邦的成效。《大学》在讲述治国时表示,领导者在治理国家时,爱护民众要想爱护自己刚出生的孩子,生怕有闪失。有真诚的爱人之心,这样即使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也不会差的太远,有好的出发点作为基础才能更好的治理好国家,国家才会稳定昌盛。
平天下指天下安定,是修身达到的最高境界。这里所讲述的修身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治国中所讲述的统治者的表率作用。第二,平天下中所讲的“絜矩之道”是指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正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也不要对别人做。这样不仅对自己修养心性至关重要,还可以用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影响身边的人,尤其是领导者具有这样的品质,就可以做到天下安定。儒家所倡导的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是以德治国和施行仁政。有道德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有人民就有了土地,有土地就有财富,有财富就有了用度。领导者处处为人民着想,人民也会施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他,所以人民的道德修养会不断提高,国家也会安定团结,繁荣富裕。
四、修身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对当代中国社会有重要价值。《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其中所讲述的宗旨和内圣外王的思想境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影响。修身就是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大学》中修身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自律,抵制过分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提高社会中的个人价值。同时我们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借鉴《大学》中文化教育内容。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中得以体现,社会价值的提高会为个人价值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证。《大学》中八条目对于如今大学生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格书本上的理,获得知识,在处理事情过程中要有真诚的意志、端正的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曾参.大学[M].严亚珍注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冯家禄.大学中庸三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5] 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作者简介:赵梦瑶(1996.03—),院校:哈尔滨理工大学,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