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卞萌论著看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研究发展

2020-08-31赵柯丽

音乐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史料论文钢琴

赵柯丽

从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1914)算起,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已逾百年,演奏人才也已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展露风采,从周淑安、丁善德、李献敏到周广仁、顾圣缨、刘诗昆、傅聪、殷承宗、石叔诚、鲍惠荞,再到许忠、孔祥东、郎朗、李云迪、邹翔,可以说,从钢琴音乐创作到演奏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钢琴学人更是达到了世界最多。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期刊网上查阅的文章数量也是乐器研究中最多者。而中国钢琴文化的宏观历史研究的文论中还不多见,这里不得不提《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该书是中国钢琴家卞萌留学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时,于1995年所撰写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经其父卞善艺翻译为中文后在华乐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对中国钢琴音乐一百多年发展史这一“巨大课题”的一次总结性的史作,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论著(周广仁语),虽已过多年,但仍在教学及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它引发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研究至今仍在发酵。

说其影响及其所产生的相关研究,我以为首先表现在对中国钢琴音乐史料的发掘上。作为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方向之一,中国钢琴音乐史料的挖掘主要有三种,一是访谈健在的钢琴家,以其口述史料而补充于鲜活的文献之中;二是分析钢琴音乐曲谱,其中所隐含的当时创作手法及其观念是最为重要的文献之源;三是搜集分析钢琴的相关评论报道,这些散落于近代以来报端的资料不仅为其提供历史信息,也为其提供当时钢琴文化审美需求。卞萌的论著在史料上有很多开创之探。从其来源上看,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资料,这是其开创研究之表现,这些开创来自于她广泛的人脉资源。她说,在论文的准备阶段,她就与国内50余位钢琴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建立了通信聯系,还在1992年中进行了专程的调查与访问,搜索了国内的各大图书馆,获得了中国钢琴艺术的第一手资料,这些为其论文的内容注入了充足的史料佐证。作为一部史作,掌握材料的多寡是其论题深浅的标志,这篇文章详实的史料在当前的相关文论的文献中还无人可望其项背,足见其当时所下的资料工作力度之大。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很多人仍采用卞萌之法,只在研究的范围上再做扩展,而这些资源随着中国钢琴人数量的增多,学术成就的扩大而有了更多的空间。但要注意的是,调研不能仅在表面上徘徊,仅止于访谈的言语记录,还应结合相关史料而进行考辨;而研究者不能仅是钢琴层面的人,还应有更多领域的学者进入,或引入更多的研究方法,这样才会丰富史料研究。

钢琴论域有宏观与微观、专题与宽泛之分,在卞萌那时的研究语境下,广而论之不失为良策之一。她的博士论文的论域,从礼乐之邦的发轫谈起,从宏观的角度述及钢琴在中国的发生发展的各个时期。按照她的分法,中国的钢琴音乐文化发展为六个阶段,卞先生对各个阶段的钢琴音乐及教育作者均作了恰如其分的评述。从作者的学术优势上展开,卞著主要从钢琴曲、教学、发展特点几方面展开的。“新时期”(主要是1978年后)是其论文的重点,对这一大好局面和史无前例的“钢琴热”,作者给予了关注。更重要的是她对这一时期的钢琴教学及教学理论研究给予了“深层研究”,并对钢琴音乐创作的“多元化风格”给予的厚望。这些都是论文的亮点之所在。横跨时间之大,涵盖面之广,使其在同类文章中“史无前例”,无怪乎得到多位专家的青睐。针对创作、教学、演奏的论域仍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但随着社会化发展的需求影响,钢琴文化的研究还应多从它的中国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层面多做展开,方能使其论域不仅限于本位视野,还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如近年来大量白领阶层学琴人的增加,他们所反映的钢琴文化就特别值得关注与展开,这一论域是中国钢琴文化亟需扩展之处。

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多会是集中于辨析与考证,在史料的基础而做技术性的分析,是卞萌作为钢琴人的优势所在。从论文的写作方法来看,这是一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论著,史料的实证是其主要方法,在其调查研究采访的基础上,作者对史料进行了合理的归类。但作者本人又是一位颇具实力的钢琴演奏家和理论家,这使得她的写作在注重“史”的主线的同时,又能“点面结合”地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夹叙夹议”式的剖析,尤其对具体作品及演奏的评述颇为见地。尤为难得的是,她关注了钢琴教育,甚至是钢琴业余教育的现状及具体的教法,这使得其写作方法丰富而多变,其论文的参考价值自然也就突兀而使人趋之若鹜。这是其父将其翻译出版的初衷,卞萌父亲说他经常遇到亲友索要论文的请求,但论文毕竟是俄文版的书写,只有译成中文才能为海内外的同行和前辈所用。卞萌的研究方法虽然还仅止于史料的分析层面,还没有针对史料多做比对分析,尤其是运用音乐分析与文献分析相结合,运用社会学分析与钢琴本身的研究相结合,将围绕于钢琴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研判,这将是今后研究需要多做的方法考虑之处。

但作为一部中国钢琴艺术史论,作者若带有太多主观成分,就会使其论述厚此薄彼。在历史阶段的均衡论述上,卞文对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间的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功过太过简省,毕竟这段时间诞生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及改编曲、新创曲等在之后的中国钢琴民族化的发展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们也成为后来研究的重点之处。而卞文对音乐会曲目、获奖等只做了简单地罗列,没有进行理论的分析,这种浅尝则止的行文使得论述成色不够,著作的“论”字也就大打“折扣”了。作为一部对中国钢琴艺术全面研究的“开山”之作,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的价值在于让人们对中国钢琴艺术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还在于它首次将中国钢琴文化的所有主要方面综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用史论结合的方式予以评说、论述,使人对钢琴艺术文化的多方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些也必然会“抛砖引玉”引领人们去深入探讨中国钢琴艺术之“微妙”。

卞著后的史论有王昌逵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该书分为七章,分期与卞著几乎一样,以时间为序,如:1919年以前、1919年—1937年、1937年—1949年、1949年—1966年、1966年—1976年、1976年以后,在每一章中分别谈及钢琴作曲家及作品、钢琴教育及钢琴家、钢琴音乐文化及思想等,每一章会对不同的对象而略作调整,可以看出该著的理论视野有扩展,史料的开掘也有新进,论述亦有扩展,如绪论中关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取向的“中和”“阴柔”“神韵”的阐释。但该著在资料上显得堆积感较重,以史料的简单罗列为主,很少有归类或内在线索的分析,如第一章的“西方钢琴及钢琴音乐文化的历史演进”,既看不出理论新进之处,也看不出观点或辨析的新颖之处,且作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史论的整个一章篇幅,实属过多且没有必要。其它各章也是多以史料辑录为主,未见有新论展开,而其中所引史料或观点多未做注明,只在每章的末尾列了参考文献,这为后续的史料查证或进一步研究提供不了什么便利,可能还会为那些偷懒者的直接引用从而导致以讹传讹制造了温床。但不管怎么说,王昌逵的新著在史料和论域的扩展上还是有所新展,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后续者要引以为戒,在行文的规范和研究的深入分析上再做深入。

猜你喜欢

史料论文钢琴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纸钢琴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钢琴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