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场”吗
2020-08-31李琳
李琳
曾经在课堂教学的研讨中和老师们一起探讨过“在不在场”这个话题,当时是针对青年教师培养中的如何“看课”这一主题。教师以观察员的身份进入班级参与一节课,观察班级中每个小组的状态,小组中每个组员的状态,通过眼神、动作、课堂活动参与度等维度来判定,本节课这个孩子“在不在场”,通过孩子的“在场”率来判定是否是一堂好课,从而告诉老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仅是教师单纯的讲与灌输。
读完“孩子们怎样感受我们的在”这一节,茅塞顿开,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在与不在”不能单方向地关注学生,教师和家长“在不在场”也应该纳入我们观察和研究的范畴。
我们一定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一些班主任教师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规则,一些约定。因此,班级并不会因为老师生病请假就乱作一团,反而会一如既往按照以往的规则和约定,沿着轨道前进。一些非班主任的艺体教师,课头非常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带了好几个,一天下来有4~5节课之多。然而,当他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便像是拥有了魔法,不仅课堂收放自如,孩子们还会因为老师,爱上画画、唱歌、体育运动,甚至会产生偶像效应。从教育现象学来观察,这些老师都应该是属于“在场”的教师吧!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那么老师该怎么做到“在场”呢?
1.痴爱自己的学科,用生命诠释教育的意义
你一定见到过这样的语文教师,阅读丰润了她的经历,让她有着不俗的气质,写作提升了她的思考,讓她有着理性的表达,古诗词滋养了她的生命,让她举手投足间都显示浓郁的中国味儿。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体育教师,自律的生活贯穿他的作息,让他有着不俗的体态,竞技运动充实了他的生活,让他微笑自信、阳光、开朗,公正的裁决影响着他的价值观,让他正直果断且有尊严。我相信,你一定还见到过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学教师、科学教师、音乐教师……他们无比热爱、尊重自己的这门学科,并让它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他们将学科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长河,用公平、耐心、爱心、善于交流、讲求原则、有幽默感去了解孩子去、爱孩子。
2.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我们也常常听到孩子们抱怨:我们老师不让我们玩儿手机游戏,可我明明看到他在办公室没事的时候确实是在玩儿手游。我们老师让我们字迹工整,可是他的字总是连笔写,导致我看不清楚。我们老师告诉我们,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要用生命来捍卫红领巾的尊严,可是今天中午午休的时候,一个孩子不乖乖睡觉,老师从他脖子上抽走了红领巾,很随意地扔在了桌子上……范梅南教授说:“当成年人不再仅仅是孩子们努力模仿的行为榜样,而成为真正的榜样,以身示范教给孩子们伟大的价值和信仰时,他们对孩子的人生就起到了教育作用。”其实教师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和技能的人,而是应该心无旁骛,将灵魂与躯体一起和学生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传递给孩子“我在”的讯息。否则,教师将沦为一个傀儡,在学生面前伪装,丧失师者的尊严。
3.关注每个儿童,不抛弃不放弃
你一定听到过这样的言论: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不管你了……这种语调来源于父母,也来源于教师。一个顽劣叛逆的孩子,其实最期待的就是博得大家的关注,求得老师和同伴的认可,在没有很好方式的情况下,他可能会采取很多幼稚且极端的行为来引发别人的注意。教育者一定要洞察,因为你不是普通的人,或者是一个警察、医生、社区工作者,你是散发着教育敏感性且发挥着教育机制的教育者,这个身份决定着你的行为。可能,你的一个眼神就会挽救一个迫切得到老师信任的孩子,你的一个认可就会化解一个无法和同伴相处的暴躁孩子,你的一句话就会决定是否会诞生一个未来科学家。范梅南教授说:“那些放弃了学生,对学生不再抱有希望的老师,应该退出教师队伍。”
是的,关注每个儿童,不抛弃任何一个也是你“在场”的重要依据。好教师似乎拥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让天生口吃的孩子放声朗读,让学生对教室、对学校都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和无比的热爱,做教师就要“在场”,且要让孩子们随时随地觉得“你在”!
作者单位:宝鸡高新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