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与漆千年轮回隐幽光
2020-08-31闵俊嵘
闵俊嵘
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汁液,采割大漆必须在三伏天,这是顺应天时。
“丝桐合一”的古琴,有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部分,那就是琴身上的漆。漆与琴,有着密切、深奥的关系。无论弹琴、斫琴之人,对琴器的髹漆工艺了解越多,自身的“琴艺”自然也就更易精进。
虽然我们目前能见到的传世古琴标准器为唐琴,如“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但中国很早就已出现琴的身影,如伏羲削桐为琴的传说、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的记载等,出土的琴器也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这些古琴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对木质胎体髹饰漆层加以保护。存世唐琴经历千余年依然能够弹奏出或雄健、或清婉的音符,战国琴在沉睡2000余年后也依然光亮如新,这都得益于保护器物表面的一层天然髹饰涂料——大漆。
漆器与乐器
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汁液,其主要成分是漆酚、漆酶和水分,还有一部分树胶质。漆酶是一种活性物质,漆液的干燥过程需要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因此大漆在我国北方的干燥处理需要制作专门的窨室。经过氧化聚合成膜干燥以后的漆层,能够经受住酸和碱的考验,并且硬度高、耐摩擦。琴在经年累月地在高频率、高强度的按弹之后,漆面依然完好无损。漆层与灰胎层除了保护胎体的作用以外,还能抑制木质胎体的振动,过滤声音,使其更加细腻、亮丽,并且给琴器披上一层个性化的涂装,美化琴体。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大漆最终又“缘归”到桐梓的木胎上,由此,漆与木在斫琴师手中又完成了轮回。
古琴既是乐器又是漆器。其在古代社会中从祭祀、礼乐,逐渐发展为贵族文人抒发胸中逸气、修身养性的器具。而从浙江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的漆弓开始,到“无器不髹”的秦汉日用器,再到明清的宫廷髹饰,大漆以其优越的性能,在中华大地上已绵延近数千年。斫琴与髹漆技艺的紧密结合,更让二者相互依存、辗转传延,直至今日。
漆层磨损
顺应天时地利
古人制器造物注重师法自然,不仅材料取自天然,还常常以自然事物为摹本。这种与自然融合的造物观在古琴的斫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上古先贤观天法地,遍寻各种材料,以梧桐作为琴的胎体,将大漆髹涂为保护层,蚕丝打撵,绳结为弦。这种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念在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中也有充分的体现。《髹饰录·乾集》开篇道:“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所以有圣者,有神者,皆以功以法。故良工利其器。然而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物生焉。四善合、五采备而工巧成焉……”
制作漆器的工具和材料如同四时和五行,好的工具和美的材料契合自然规律,顺应天时。譬如,采割大漆必须在三伏天,漆农又必须在夜间割漆早上收漆,这是顺应天时。髹漆结束后,必须将器物放置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环境中,漆液才能结膜干燥,这是在利用地利。
同时,《髹饰录》中所谓“质则人身”,即制作漆器时模仿人体结构。用木胎仿照人身体骨骼,把胎体上的布或者麻比作人体的筋腱组织,用灰胎比拟人体肌肉组织,把漆器表面的漆层和装饰层比作人的皮肤。这种比附同古琴各部位的命名“琴头”“琴项”“琴肩”“琴腰”等如出一辙。
修复后的“万壑松涛”琴
漆层下的麻灰秩序
对于传世琴器,我们视觉所及只有琴体的造型和色彩。而在漆面之下、木胎之上,还有一层结构稳定、秩序井然的麻灰组织,是为琴器之筋脉所在。
层层的裱糊髹饰与灰漆打磨,在古代属于形而下的工艺美术劳动,手工艺人往往只负责生产,鲜有用文字记录和叙述的需求与能力。但是,琴与诸器不同,在文人群体中有“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共识,所以琴器的制作格外受到文人的重视,在琴谱和漆书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
关于斫琴髹漆工艺的记载,最早的琴谱有宋代的《琴苑要录》《太古遗音》《洞天清录》等,而明代的《太音大全集》《琴书大全》《太古正音》等记载更为详细,清代祝凤喈的《与古斋琴谱》最为全面。《髹饰录》则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漆工艺专著,详细记述了漆器髹饰工艺所用到的工具材料、各类装饰工艺、造物的法则和禁忌,可同琴谱的记载互为补充。如《髹饰录》记载的合缝、捎当、布漆、垸漆、粗灰漆、中灰漆、起补灰漆、细灰漆、起线灰漆、灰糙、生漆糙、煎糙等12道主要工序,同琴谱中的合缝、灰法、糙法、推光与出光等工艺共同形成一套完备的髹琴工艺体系。
故宮博物院藏“金陵易少山”琴修复前的状态。
漆层缺失
琴器主体由琴面和琴底组成,槽腹结构完成以后就交给漆工。首先将琴面、底两块木头黏合在一起形成共鸣箱,此之为合琴,漆工艺中称之为“合缝”,是琴体髹饰工艺中重要的第一步,关乎琴体的稳定性和振动发声。《髹饰录》载:“合缝,两板相合,或面旁、底、足合为全器,皆用法漆而加捎当。”法漆指的是调和了胶质的大漆,黏合后用扁绳捆缚结实,用木楔将扁绳收紧。袁均哲《太音大全集》中关于合缝的方法是:“用上等生漆入黄明胶调和,挑起如线,细骨灰拌匀如饧,然后涂于缝。头、尾勘定,相合整齐。于腰、项处用软绳缚定,次于额、天地柱、中、徽、尾六处,以木楔楔,令紧。缝上漆出,随手刮去,入窨候干,以七日为度,日久愈佳。”此法较《髹饰录》描述得更为详细,明确指出法漆的配制方法和入窨的时间,同时还指出想要做出好的器物,就要等待更长的时间,让黏合的漆液完全干透,干燥时间越久越好。
琴合底之后不能直接施灰胎,要做捎当和布漆两道工艺。《髹饰录》记载:“凡器物,先剅缝会之处,而法漆嵌之,及通体生漆刷之,候干,胎骨始固,而加布漆。”杨明注解道:“器面窳缺,节眼等深者,法漆中加木屑,斫絮嵌之。”这是说要将木胎糟朽、虚松之处剔除,然后用法漆调和木屑、灰粉等物填充补平,古建修缮中称之为“捉缝”。法漆灰干燥以后,通体刷生漆一遍,使漆液渗透进木纤维中,加固整个胎体,漆工称之为“钻生漆”或者“点生漆”。
当琴体的岳山、焦尾等硬木配件安装完成以后,要用夏布或者葛布将胎体裱糊起来,以保护胎体防止开裂。这种做法并非每张琴都用,更多是在黏合缝或者是开裂、补木的地方局部裱糊。明代也有裱纸张的做法。《髹饰录》中称之为“布漆”:“捎当后用法漆衣麻布,以令?面无露脉,且棱角缝合之处不易解脱。”由于树木生长的周期性环境不同,年轮的宽窄不同、密度不均匀,成器后膨胀与收缩比率不同。如果直接在木胎上涂漆,数年以后便会出现年轮凹凸不平的纹理,而经过裱糊以及漆灰覆盖的漆面,可以有效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布漆之后施漆灰,《髹饰录》中称之为“垸漆”:“一名灰漆,用角灰、磁屑为上,骨灰、蛤灰次之,砖灰、坏屑、砥灰为下。”角灰即鹿角霜灰。梅花鹿角经过熬制,将胶质熬出,所剩霜质即鹿角霜。这是漆器制作中品质最好的灰,也是琴器灰漆工艺的首选。因为鹿角霜颗粒带有很多微孔,大漆能够进入这些微孔,形成众多漆质的微孔结构,不仅增强了灰胎强度,并且有利于琴体的有效振动。
岳山脱落
护轸缺失
鹿角霜粉碎以后经过筛网过滤,分成不同目数的大小颗粒。第一遍粗灰,以薄而密为宜,填充夏布的孔洞并起到加固作用,入窨干燥以后无需重力打磨,去除较大的颗粒即可;第二遍灰要厚而均匀,使灰胎留存一定的厚度;第三遍中灰,可以在增加灰胎厚度的同时补平窳缺;第四遍细灰,要在厚薄之间,既要留存厚度,又要防止灰胎起皱或者慢干;第五遍用法漆灰在此起線缘,修整器物棱角线条;第六遍整体施细灰,补平所有凹陷的细孔,入窨干燥以后打磨顺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漆灰的遍数会更多,甚至达到20余遍。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在夏布上做出一层厚肉,这层厚度在1毫米左右的麻灰层,不仅可以保护胎体,还能过滤、净化琴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音质更为纯净、亮丽;二是要塑造琴面弧度与棱角线条。
另外,《与古斋琴谱》中记录的灰漆方法较为详细,明确了角灰、漆与水的配比关系,以及使用禁忌,同《髹饰录》中的施灰方法结合起来十分实用。
糙漆、漆和推光
灰胎完毕之后的髤漆阶段,又分为糙漆和?漆。其中糙漆又分为灰糙、生漆糙和煎糙。
《髹饰录》中记述的糙法同琴谱中的糙法相差不多。灰糙是灰胎上的第一遍漆,漆刷要反复往来数遍,使漆液渗透进入灰胎的毛细孔内,干燥后用水磨磨平;第二遍生漆彻底将灰胎封固在漆面下,干燥后可以安装琴徽,修整岳山和冠角线条;第三遍漆用煎糙漆,即用熟漆髹涂。杨明在《髹饰录》注解中称:“第三次煎糙,要不为皴皵。右三糙者,古法,而髹琴必用之。今造器皿者,一次用生漆糙,二次用曜糙而止。”说明一般的器物第一遍生漆糙,第二遍熟漆糙即可完成。髹琴的古法必须糙三遍,因为琴在古代造物中的地位要比普通器皿更高。
补全裱纸层
补全灰胎
补全木结构
加固木结构
琴体表层的最后一遍煎糙漆或曜糙漆,两者所用都是经过炼制的熟漆。生漆漆液中的水分被蒸发掉一部分而变得黏稠,有利于结成有厚度的漆膜。《太音大全集》中有关于煎糙漆的记录。煎漆工艺的核心在于火候的把握,温度过高或者煎漆时间过长,生漆中的活性酶会失去活性,漆液则不能干燥。曜糙漆是生漆中加入乌鸡蛋清,不用经过煎制,目的是使漆层更加肥厚,干燥以后更加光亮。关于曜糙,杨明在《髹饰录》注解中并未明确鸡子清是与生漆混合、还是与熟漆混合,重点是在区分琴与普通器皿髹漆的次数。实际操作中生漆和熟漆中都可以加入鸡子清,也都可以称为曜糙漆。
而漆,即面漆,是琴器髹饰的最后一遍漆层,是器物的表层皮肤,不仅影响视觉观瞻,还关乎按弹时的手感。
髹涂完的漆面虽然光亮,但是难免会有刷痕或者杂质颗粒,且镜面一般的反射光视觉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漆面干燥后要对其进行打磨退光、然后再出光。重新光亮起来的漆面会像墨玉一样温润,晶光内敛,视触觉都得到极大的改善。《太音大全集》中有关于退光、出光的记录,是漆器制作中的通法。《与古斋琴谱》中有更为详尽的叙述:“所谓退光者,非徒以光漆刷上、候干,而有光亮已也。乃于干透,后用飞过砖灰或磁灰,以老羊皮蘸芝麻油,沾灰,按光擦之。初令去其外面浮光,再则推出内蕴之精光也,以愈推愈妙,至令须眉可鉴。惟砖磁灰中与所擦之羊皮,二者不可稍沾微细砂粒,一有,擦成划痕。切宜慎之。”
文中所述“越推越妙”,能夠“须眉可见”,则需要在推光一遍之后增加一遍揩清,用漆液填充漆面的毛细微孔,然后再次推光,反复几遍之后才能有理想效果,否则愈推愈差。
从历代琴器中能够看到,宋琴中诸如“玉壶冰”“清籁”“松石间意”等琴器的漆面,由于经年的浮尘与水汽凝结,整体并不十分光亮。但是,如果将表层污渍清除,漆面将会如古法出光后效果一样精光内敛。这些古琴曾深藏禁宫之中,清廷中没有像宋徽宗一样嗜琴的君主,群臣即便有抚琴高手,也没有弹奏的机缘,因此这些琴器漆面未曾经过大面积的修复,保存尤为完整。琴体棱角经常被摩挲的部位,则能透出原始髹漆出光后隐隐的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