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高等教育二级管理模式的策略

2020-08-31李勇

大学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局限性学生管理

李勇

[摘 要]高等教育二级管理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限性。要优化二级管理模式,必须针对二级教学管理、二级科研管理和二级学生管理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在高等教育二级管理中,应弱化行政管理,强化学术管理,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质量。

[关键词]局限性;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200-03

一、高等教育二级管理的局限性

(一)校院二级管理依然是行政完全主导

实行院校二级管理的初衷,是整合原來校、系、教研室这种分散结构[1],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解决校级行政管理只懂行政不懂学科的弊端,快速响应相似专业之间的发展。因此,校院二级管理的根源和实质是行政管理。

二级管理已经发展多年,但时至今日,依然是行政管理完全主导着学院的发展,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专业之间的壁垒没有完全打破的同时,还形成了更加难以解决的领导专业是主导专业的现实。其根源还是行政管理的延续,没有解决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互相融合、协同发展,导致一个学院中部分专业的地位有高有低,忽高忽低,资源分配既不平衡,也不稳定。甚至造成了打压优势学科的优势,集中院系所有资源,发展领导所在学科的不正常现象。在领导换届之后,这种现象又会重复一次。在各个高校中,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二)校院二级实际管理效率较低

在二级学院管理中,主要决策形式通常都是党政联席会议或类似机关,由学院主要领导组成。这种行政管理的架构过于简单且权力集中,决策的质量取决于主要领导的管理水平。多数情况下,会议不能完全甚至完整地了解每一个专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快速熟悉和掌握专业的发展规律,这一届领导就到了任期。现在的大部分高校都采用行政岗位轮值制度,即上一届领导到了任期之后,就会产生新的班子成员,然后重复这个过程,从而导致院系管理效率较为低下。

在院系长期发展过程中,党政联席会议在没有深入掌握专业发展内涵的情况下,制定的各种决策制度,难免有失偏颇,甚至产生办学定位的失误[2]。这就很容易导致专业之间矛盾加剧,教师之间也会因为资源分配的不平衡逐渐形成小团体,在工作中互相推诿,消极怠工,破坏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团队协作环境。这种局面一旦形成,会立即反映到教学和科研的各个环节中,对二级管理和高校的健康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提升高等教育二级管理的策略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应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发展规律,客观遵循每个学科和专业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弱化二级管理的行政属性[3],强化二级管理的学术属性,优化二级管理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二级管理的水平,从根源上解决二级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为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的二级管理应从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学生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三、教学管理策略

(一)取消院系人为打分制度

院系对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评价,通常都会采取打分制度。主要形式有这三种。

1.互评打分制度。即同一系部教师之间互相打分的制度。这种互评打分方法,通常是把教师集中在一个会议室进行,也就是当面互相打分,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每个系部的教师彼此非常熟悉,教师之间通常都是互相打满分,这就失去了打分的意义。第二种情况,教师之间各自成立小团体,由于利益和矛盾的积累,几个团体之间互相打低分,也没有实际意义。更加重要的是,这种打分数据会当场交给学院的有关管理人员,打分结果并不是当场公布,也没有借鉴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互评打分制度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个流于形式的程序。

2.院系打分制度。即院系对教师评价的打分,也很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小团体和利益上的关系,院系打分的权力也相对集中,这就为院系打分提供了较大的人为因素,主观性非常强。这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对教师客观的评价。而且,多数院校的院系打分,占有的比重非常高,依然体现了行政管理的主导地位。

3.学生打分制度。即学生对老师的打分制度。这种打分制度相对来说比前两种要公平一些,尤其是在学生人数很多的情况下。但是,有部分教师在打分之前,会在课堂上主动向学生要分或者有其他暗示,也会严重影响对每个老师的客观评价。另外,这种打分产生的分值占有的比重很小,产生不了主导作用。

这种院系人为打分制度明显带有行政属性,而且随意性和选择性很强。院系使用一分定高低的方法,是极不客观的人为评价机制,应该尽快取消。

(二)建立服务器端打分制度

可用计算机编程等相关技术研发评分系统,重新建立客观有效的打分制度。

1.匿名打分。计算机服务器端采用rand函数,可随机指定打分的学生。打分学生的人数也是不固定的,可以是全体打分,也可以是抽选一部分学生打分,并要求参与打分的学生做好保密工作。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和学生产生利益上的联想,也在实际上保护了双方的隐私。

2.长期打分。高校根据各自的规定和需求,在计算机服务器端采用科学的时间分割算法,在每一个学年之内,不定期发布打分任务,可以多次进行对任课教师打分。这种方式让教师无法确定打分的时间,避免打分之前的暗示和公关过程。让教师一直在学生打分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

这两种打分方式的关键点,是必须保证服务器端的数据不可以人为篡改,并且打分结束立即向全体师生自动公布结果,或者提交给校级主管单位公示,保证打分的客观性和实际价值。

服务器端打分制度,避免了院系人为打分比重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彻底根除人为操纵分数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保证打分的客观、真实、有效。

(三)提高教师的决策权重

学院教学管理中,属于系部的权力并没有完全下放到系部,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没有发言的权力,只能被动地执行系部,实际上是学院的指令,教师变成了完全被动的被管理者,而不是教学决策的主动参与者。

实际上,一线教师对于本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为了解,结果二级管理权力的回收,导致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教师,无法参与决策的过程。这种现状严重地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引发教师对于学院的消极看法,造成了较为不利的管理内耗。提高教师在教学工作决策上的权重,实际上就是对教师、教学和专业技术的尊重。这不仅在客观上体现了民主,还提升了二级管理的效率。因此提高教师的决策权重,对于二级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的。

四、科研管理策略

(一)取消现有的学院审批制度

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正当、自主地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具有合理合法性,具备自由研究的特征,是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高度负责的学术活动。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在性质上和程序上,是不需要任何人审批的。一般来说,高校只要保证科研课题的内容的合法性,最多确认一下科研课题属于教师本人研究领域范围内相关的技术即可。当前这种项目和课题的审批权,阻碍了教师自由研究的能动性,严重违背了高校二级科研管理的初衷。

所以说,大学中每一位教师课题和项目的申报,进行二级学院的审批没有任何意义,这种审批只会形成对科学研究的阻力,因此,应该尽快取消这种无用的审批权。

(二)建立科学的自主申报制度

在取消学院的审批权的同时,学校应该规定,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不再经过二级管理单位审批,而是由学校的科研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学校出经费,研发有关科研和课题的管理流程和软件系统,通过计算机服务器端的程序或者网站,教师可以自行申报科研项目,服务器端的数据直接作为学校科研课题的参选项目,取消二级管理的审批过程。学校的科研主管部门确认后,直接报到相关的上级单位即可。

因此,科学的自主申报制度可分三步走:二级单位回避,学校负责确认,上级单位负责审批。这样简单明了的自主申报制度,将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也无须复杂的流程设计。这使项目申报在学校层面真正能够做到公正透明,同时还能够减少二级单位之间、学校与二级单位之间的矛盾,有利于高校科研管理的健康发展。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管理权限,严格控制阻碍教师申报课题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大力支持项目和课题申报的自由度。但同时必须强调,申报教师对自己的课题和项目的合法性负责。

(三)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加快,各种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出现,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不同学科之间融汇交流的必要和可能。因此,高校二级管理也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改革[5]。

学校应从每一个专业的每一位科研人员入手,鼓励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不断形成动态的学术团体。高校的科研工作应以教师为本,扩大每个教师研究范围的广度,打破学院之间的壁垒和学科之间的限制,这样才有利于全体教师主动摆脱行政管理的束缚,开创科学研究和二级管理的新局面。

五、学生管理策略

院系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院系学工部门的管理上。学工部门一般都属于学院的团委,由主管的书记和副书记负责。

(一)建立透明的学生管理制度

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架构就是“辅导员+导师”的形式。辅导员管理的是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入党、纪律、宿舍和卫生等有关事项,导师管理的是学生的班会、评优、纪律、专业发展的咨询等工作,主要负责与专业和教学有关的事项。

对于学生来说,透明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大学制度公平性的象征。而目前各个高校的二级管理当中,在入党、干部评选、评优、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贫困生的申请等重要工作上,诸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暗箱操作的问题,甚至还出现过利益输送的严重事件,严重损害了学生管理制度的公平性和透明性,长此以往,社会上对高校将产生非常不利的评价。

因此,在政策和制度的层面,高校应该研究一套更加透明的學生管理制度。在制度的流程上,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评价的客观性、透明性、公正性。由于学生群体数量庞大,负面信息传播速度快,只有二级管理真实有效,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舆论,而不是通过打压来消除不良影响。透明的学生管理制度,能较为容易地给大学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有利于学校和二级管理模式的发展。

(二)多元化管理形式

大学生群体规模较大,年纪较小,兼有客观理性和单纯直率的特点[4]。因此,一方面,辅导员和导师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和管理,日常表现和日常成绩应该列入主要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也可作为其评优、入党、奖学金、院系干部的评选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为操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研发学生端和服务器端的应用程序,在教师、学生、导师、辅导员之间建立一个闭环的管理链条。链条上的四方相互制约和监督评价,尤其要注意避免教师、辅导员、导师某一个人的评价作为对某一个学生的全部评价。

在多元化管理模式之中,任课教师必须参与其中。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成绩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记录和打分,客观呈现每一个学生的日常表现。这些记录和打分等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数据,纳入多元化管理系统之中。

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客观的互评机制,既能防止辅导员在资源分配上的倾向性,还能防止由于辅导员严格的管理,导致学生群体的情绪倾向性。

导师通常也是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作用很大。这种管理虽然只是形式上的,但对于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具有专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力。

在此闭环管理链条中,教师、学生、导师和辅导员,可以实现任意两方面的互评,再对这些互评的结果进行统计,可以印证互评结果的有效性。每一个人都会产生来自其他三个方面的评价,用数学工具即可实现高水平的评价数据和较为客观的评价效果。

六、结论

本文分析了院系二级管理的局限性,阐述了二级管理比较明显的两个弊端,即高校二级管理行政主导现象和管理效率低下,并指出了弊端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优化二级管理模式的策略,即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学生管理三个方面的策略,客观地评价了二级管理的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二级管理在高等教育中具体的优化方法,弱化其行政职能,强化其学术职能,重新确定了二级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正确定位。

[ 参 考 文 献 ]

[1] 周琳.高等学校实施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教育,2015(26):53-54.

[2] 刘青.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研究[J].管理观察,2014(26):155-156+159.

[3] 舒红.高校系部二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实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220-221.

[4] 张玉鹏.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构建中的四个关键环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06-107.

[5] 姚槿曦.关于理顺高校二级管理责权利关系的思考[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5):35-36.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局限性学生管理
滴水藏海
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案例研究
基于微课视角的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探索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