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正的人最终是靠自己来成就自己”

2020-08-31朱永新冯骥才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阶段科学教材

朱永新 冯骥才

朱永新:上一次你谈到不同阶段教育的问题,其实我把教育分成三个重要阶段:一个是家庭教育阶段,一个是学校教育阶段,一个是自我教育阶段。这三个阶段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作用。前面两个阶段,最重要的功能是实现第三个阶段的自我教育。

我经常说,真正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最终是靠自己来成就自己,不是学校成就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也不完全是家庭成就的。

在同一个家庭里的人,虽然有一部分家庭所有子女都成长得不错,但是很多在同一个家庭接受同样教育的人发展并不一样,在同一个学校接受同样教育的人发展也不一样,这说明人最重要的还是自我教育。

从总体概率上来说,自我教育的力量最重要。但是家庭教育也远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有了现代学校制度以后。

我有一个朋友办了一所学校,很有名。我去的时候他们在搞祭孔仪式,仪式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父母亲把象征教育权利的教鞭交给学校的老师,意味着把父母的教育权让渡给学校。

过去的教育是在家庭里进行的,特别是中国古代,包括西方,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像中国有家训、家风,家庭对人的成长是很关键的。一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一个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由父母造就。

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过去我们不太在意,按照现在心理学对脑科学的研究发现还真有道理。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结构,0~3岁、3~7岁是大脑突触之间建立连接最密切、发展最快的时候,说明这个时候人的学习能力最强。想想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系统在这个时候基本形成了,人对社会的认知,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基本上都在这个时候形成,学生到学校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一个“半成品”了。如果碰到好老师,就能把这个“半成品”加工成一个比较好的“器物”;如果碰到不好的老师,可能会把这个“半成品”变成一个糟糕的“废品”。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作用有限。家庭更自觉地去做教育,父母亲更自觉地和孩子一起成长,对孩子的成长是很关键的。现在父母很大的问题是都很忙,基本上是处在人生创业、工作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最没时间来照顾孩子的时候。很多人就把孩子交给学校或者交给老人。孩子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跟照看他的人的水平、个性是很相近的,谁和他一起,他就会“成为”谁。

到了学校以后,也是像碰运气一样,碰到一个好老师可能真的会受益一辈子。所以,我们看一个学生喜欢什么学科,跟他喜欢什么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人从本质上来说还是自我成就的一个产物。当一个人懂得自我成就,把自我教育的方法教给他,他一辈子就可能很成功。

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教育最重要的职能、最关键的作用,就是帮助一个人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向上。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虽然很大,但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冯骥才:我認为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我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和人。从小说家的角度来看,最有兴趣的也就是看人的不同。比如说小孩,从小领养他的人、照看他的人,如父母、邻居都会影响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小孩从小得疾病或者有残疾了,他的命运肯定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实际上真正属于每个人的就是他的经历,而不是别的。

经历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人是千差万别的。教育不管怎么样一致,也是千差万别的。

从小说家的角度来看,正因为人的千差万别,这世界才有意思。世界上所有的哲理思想,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千差万别的。

西方的教育实际上并不是特别开放的,它有非常严格的规范。但是西方的规范是在一个开放、健全、合理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经过思考的。美国大学也有它的规范,在一个健康、开放、合理、科学而且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立规范,所以这个规范能培养出很多很好的学生。

我想,其实还有两个问题我们应该讨论。一个是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下,我们怎么样做教育,比如说道德教育战胜不了市场经济规律,这个冲突怎么解决?我们需要讨论。还有一个是阅读。你鼎力提倡阅读,也有一套办法,我很想听听你那套办法。

朱永新:你刚才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教育的规范和个性的问题;第二个是关于市场价值和道德教育的问题;第三个是关于阅读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

我曾经讲过,我们的教育跟西方教育最大的一个差别是,我们的教育是补短,西方的教育是扬长。所谓扬长,就是针对每个人的个性,让他把最擅长、最想做的事情做出来,把他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他的潜能最好地发挥出来。我们是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来评价所有人,而且这个标准很高,所有人都会觉得自己达不到标准,所有人都要补课,所有人都要补短。

我开玩笑说,我们的教育是个不断摧毁每个人自信的过程,所有人越学越没信心。为什么?因为他要达到规定的统一标准。

西方学校相对来说不是这样,他们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他们也有考试,也有评价,更注重在原有基础上的成长、个性特长的发挥。那里兴起的学习方法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制学习,都是强调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他们强调这个。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必要定这样的标准。我们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就是学生到底要学什么东西。

你想想,我们现在学校基本上用的是斯宾塞在一两百年前提出的知识构架、学科体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历史、地理,这些是西方学科分化的一个很重要产物。我认为,第一是没有必要学那么多,第二是没有必要学那么深。对所有人来说,未来一定会有一个更现代的课程标准。我认为一个现代人最需要的基本素养就是大生命、大德育、大艺术、大科学、大人文,有这几门课程就够了。

大生命就是解决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问题。你怎么更健康地活着,怎么跟别人更友好地相处,怎么能够过健康的生活,解决生命的问题。这门课程是我们新教育独创的。我们新生命教育研究所编了一套《新生命教育》读本,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每学期一本。我认为生命的问题要先解决。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喝水、怎么运动,遇到了灾难怎么救人、怎么自救……要把这些东西教给我们的孩子。

大生命之上就是大科学、大人文。最近教育部把三门课变成部编教材,语文、政治、历史,以前是一纲多本,教育部确定纲要,不同的地方可以出自己的教材,现在不允许了。他们在编教材的过程中碰到一个难题,有些东西既可以放到历史教材里,也可以放到政治教材里,还可以放到语文教材里。这就对了,说明本来就没有必要这么分,其实一门大人文就够。你说《史记》是历史,是语文,是地理,还是政治呢?我已经在组织专家做了,我想做一套大人文,以后学一本大人文的教材就够了,它既可以解决历史问题,也可以解决语文和政治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时间就大大缩短了,用一门课的时间来学四门课。

科学也是这样,我用一门大科学来整合。目前我们学校物理、化学、生物这样一套体系还是200年以前的科学体系,而现在是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科学概念、科学体系都不一样了,没有人很好地去重构它。我现在组织了一批中国最好的专家来研究,用大科学概念来整合这个体系,然后螺旋式上升。但是更重要的是我说不允许文理分科。现在把文理分开以后,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的知识是不完整的。

以上这些东西只能占用学生50%的时间,还要留出50%的时间让学生选学他自己想学的东西。一个学生要有生涯规划、人生理想,他以后想做一个导演,或者想做一个雕塑家、画家,我们都要有与实际相应的课程群帮他往那个方向发展。而且人的定向发展可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帮助他去建构。

我认为人的知识不是从外在输入的,而是自己建构的。外在输入的东西不符合自己建构的东西,全进不来,或者被丢掉。

自己建构起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责 编 晓 月)

猜你喜欢

阶段科学教材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教材精读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科学拔牙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