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结构与提升路径*
2020-08-31陆雁翎郑雨婷
陈 卉 陆雁翎 郑雨婷
(1、3.南京大学 工程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2.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1]创纪录的毕业生数量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诸多影响,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可想而知。辅导员是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力量。明晰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内涵,构建职业指导能力的结构模型,厘清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现状与提升瓶颈,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出一条积极可行的职业指导能力提升路径,对于有效应对疫情挑战、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升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与精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内涵
1909年,美国学者帕森斯在《职业选择》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就业指导”的概念,两年后,美国哈佛大学便首开高校就业指导课先河。就业指导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从狭义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传授就业技巧、完成就业派遣手续,逐渐转化为广义的职业生涯指导。其教育模式趋向全程化,强调构建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引导培养模式;教育内容趋向系统化,寓价值引领、法制教育、技巧传授、心理咨询等为一体的生涯指导体系日渐成熟;教育途径趋向多样化,除传统的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建立就业工作网站、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外,显性的学科课程、实践课程与隐性的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在职业指导中应用日益广泛。
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能力列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2017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则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扩展为“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并将该职能界定为:“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以上两个文件的相继颁布体现了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势,翻开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的崭新篇章。
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是辅导员基于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职能,结合国家需要、职业定位和学生个体特点,通过教育、管理、服务多措并举,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意识、锤炼职业品德、提升职业能力、适应职业活动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要素总和及其相互作用模式。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的结构模型
结合《标准》的相关规定,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能力素质冰山模型,我们可从意识、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探讨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架构。意识层位于能力结构中隐于冰山水平面之下的最深层,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包含辅导员对于职业指导工作的价值认同与角色认同,反映了辅导员的工作动机与工作定位;知识层位于冰山模型的中间地带,位于水平面之上,较易于被观察与测量,包括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所需掌握的理论、方法及相关政策;技能层位于冰山模型的顶端,包括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所需的具体工作方法、技术,是影响职业指导工作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将意识、知识、技能三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根据其相应内涵再细分为八个二级指标,可构建出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的冰山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冰山模型
(一)意识层面
1.价值认同
辅导员作为职业指导最前线的工作者和执行者,应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积极做好高校大学生成长发展、职业规划、就业创业的“领路人”。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的强化与提升,不仅能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提供有力保障,更是辅导员队伍迈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经之路。
2.角色认同
辅导员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应找准和明确角色定位。第一,做好思想的引领者。辅导员要引导学生直面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第二,做好政策的宣传者。辅导员要认真学习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相关条例,并在学生中做好有效宣传、动员和解释工作。第三,要做好方法的传授者。辅导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辅导员要从新生入学之初便开始分专业、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第四,做好成长的服务者。辅导员在职业指导工作中不仅是事务工作的管理者、知识方法的教育者,更是为学生提供及时性、针对性帮助的服务者。第五,做好心理的疏导者。辅导员要细致掌握学生的求职动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沟通,帮助他们消除或缓解焦虑情绪。
(二)知识层面
1.政策类知识
包括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国家鼓励创业基本政策等。作为政策的宣传者,辅导员应准确把握西部计划、应征入伍、基层选调、自主创业等与学生就业创业息息相关的各项条例法规,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全面、系统、生动的宣传动员与教育引导工作。
2.理论类知识
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等相关理论。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宽口径知识储备,为职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系统化打好理论基础。
3.方法类知识
主要指现代化技术发布信息的方法。面对身为数字时代原住民的“90后”“00后”大学生,辅导员应深入理解把握信息化教育的思想理论,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合理获取就业信息,并进行仔细甄别与有效利用。
(三)技能层面
依据《标准》的相关条例,结合辅导员职业指导技能的内涵与外延,可将技能归纳为三大类共八项。其中基本技能是初级辅导员需要掌握的入门级技能,而发展技能则被纳入了高级辅导员的能力要求范畴。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技能要素分析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的现状调研
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的结构模型,笔者设计了《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调查问卷》,从意识、知识、技能三个维度对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进行全面调研,向江苏5所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从事职业指导相关工作的辅导员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调查结果如下。
(一)价值认同度较高,但思想引领意识不足
能力评分环节设置分数范围为0-5分。数据显示,辅导员职业指导意识层面的平均得分(4.27)明显高于知识层面(3.92)与技能层面的平均得分(3.85)。这说明辅导员对职业指导工作总体具有较强的价值认同和角色认同。然而,相较于其他四种角色,思想引领者的角色意识得分最低(3.76),37.4%的受访者认为职业指导应以帮助学生成功就业为中心,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不大。可见,部分辅导员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对思想引领关注度不够,未能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职业指导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二)知识层更新不及时,掌握发展性技能的比例低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指导无疑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新兴领域。然而调查中84.5%的受访者表示对国家鼓励创业基本政策“不太了解”,相关知识储备尚未更新。在技能层面,得分从基本技能到业务技能再到发展性技能依次递减,73.3%的受访者认为发展性技能“难度较大,目前还不具备”,而具有发展性技能的受访者中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占比达到84%。可见,职业指导能力的进阶与工作年限存在一定关联性,当前多数辅导员还停留在初级、中级的职业指导水平,掌握职业指导高阶技能的辅导员比例较低。
(三)能力提升意愿较强,但培训项目针对性不强
调查显示,35.3%的受访者求职经历较为单一,指导学生时会“纸上谈兵””;仅有31.6%的受访者接受过职业指导工作方面的系统培训,获得过生涯规划师或全球职业规划师等官方认证。超过八成的辅导员对个人目前的职业指导能力不够满意,有较强提升能力意愿。职业指导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而目前的培训形式多以讲座和论坛为主。65.8%的辅导员认为培训项目形式较为单一,对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不强,希望培训内容能够贴近实际,形式灵活丰富。
(四)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引导激励作用发挥欠佳
职业指导能力评价与激励体系是促进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提升的推进器与催化剂。调查发现,62.6%的受访者认为所在高校职业指导考核体系以就业率、日常考勤、职能部门及学生评价为主,重在对“绩”、“勤”的考核,对辅导员职业指导“能”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辅导员偏重对日常事务性职业指导工作的投入,而忽视自身能力的提升。42.8%的辅导员认为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开展深度思考与研究动力不足。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提升的可行路径
以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冰山模型为基准,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诸多问题,笔者尝试从四个方面着手探寻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提升的可行路径。
(一)回归初心,勇担价值引领重任
针对当前职业指导工作思想引领意识不足、力度不够、效果不佳的现状,广大辅导员应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指导的全过程。要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领和职业道德养成方面开展系统化、精准化的指导和训练,努力打造高质量、集成化的“思政+”职业指导课程体系,鼓励学生树立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情怀,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育人育己,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职业指导技能的提升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辅导员怀着对育人助人事业的高度使命感,怀着知识不足、本领不足的强烈紧迫感,在职业指导教育过程中主动去学习、体验、感悟和总结。这是在“育人”过程中不断“育己”的能动的自主建构过程。辅导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查找短板,优化知识体系,实现职业指导能力的提升。
(三)团队协作,丰富能力培训资源
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兴趣、特长及职业成熟度,结合能力结构冰山模型,分模块分梯队组建能力提升团队,定期组织开展专项调研、难题“会诊”、学术沙龙。在此基础上,收集撰写职业指导工作专题案例,让每一个辅导员都能在团队中感受到身份的认同、情感的链接、组织的发展、能力的提升。此外,合理引入专业机构也是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的社会机构的优势在于更贴近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实际,求职技巧指导实用、职业发展案例丰富。
(四)科学评价,激发内在提升动力
充分考虑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能力要素间的耦合性,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化、系统化、层级化的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评价体系。要注意的是,对“能”的考核不可“一刀切”。而应参照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冰山模型,结合《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辅导员的职业成熟度,针对处于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辅导员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建议条件允许的高校将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评价的相关措施纳入辅导员考核与职务职称评聘制度文件,全面发挥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激发辅导员提升职业指导能力的动力,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