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
2020-03-16万柯彤
万柯彤
(天津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网络素养是伴随着网络迅速发展而产生的素质和修养,它是公众在当今信息社会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明确提出:“要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这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传播者,为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急需将大学生培育成新时代高素质网络公民。
一、关于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和界定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网络素养的内涵开展了有益探索。杨克平和舒先林将网络素养视为人们的综合素养之一,指出网络素养是在掌握网络知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网络技术、理性评价网络信息的修养与技能。[1]焦晓云提出网络素养应当包含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网络行为自我约束能力、利用网络发展自我能力、网络安全和伦理道德等。[2]尽管学者对网络素养的概念和内涵有不同表述,但都离不开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即网络信息的选择与认识、解读与评价、传播与应用的素养。许安琪将网络素养教育概括为以普及网络媒介知识为基础,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网络世界,参与网络活动,养成网络自控能力、信息辨别能力,强化网络责任意识的教学活动。[3]熊钰根据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提出网络素养教育应加强网络知识、网络能力、网络道德和网络心理调适教育。[4]研究者基本达成共识,单纯技术层面的素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网络科技的发展,对信息的辨识、行为的规范、价值观的引导成为网络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网络素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要素与网络素养教育能力要素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为网络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遵循。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意识决定了其在网络世界中的立场,要想引导学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培养其文明自律网络行为,自觉抵制网络负面信息,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既满足意识形态需要,又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活动。网络素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王晓霞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考察大学生网络运用与思想政治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增强大学生抵抗网络不良影响的能力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具有积极作用。[5]要想打造“学生在哪儿,思想政治教育就在哪儿”的教育格局,就不能忽视网络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将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也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需要。大学生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下培育能够高效参与网络、理性认识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迷惑、营造良好网络氛围的网络素养。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笔者采用学者陈小普编制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量表,[6]对天津市六所高校的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90名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素养教育中起到的效果。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753份,被调查的学生涵盖了人文社科、理、工、艺术等专业,其中男生占47.86%,女生占52.14%;本科生占85.85%,研究生占14.15%。通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量表得分发现,被调查大学生网络素养总得分的均数为4.24(5分制),说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水平。根据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一)用网能力
上网时长和目的反映了大学生上网需求和价值取向。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62.46%)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超过4个小时,32.36%的大学生甚至超过6小时,控制在2-4小时的人数比例为29.15%,仅有8.39%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长不超过2小时。大学生上网目的按照选择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休闲娱乐”(95.21%)、“获取消息”(80.49%)、“学习工作”(79.46%)、“交流沟通”(77.47%)、“购物”(47.46%)和“其他”(4.22%)。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操作、应用是反映用网能力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92.8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清楚网络的优缺点”,90.88%的大学生“清楚哪些事情在网络上能做但在现实中不能做”。“经常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和“在网络上查找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89.05%和91.84%。84.94%的大学生“能够熟练地在网络上发布或分享信息”。可见,大部分大学生都能表现出良好的网络认知和操作能力,但是用网娱乐化倾向十分明显。
(二)网络信息辨识能力
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与筛选能力,提高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处理能力尤为重要。调查显示,84.9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从网络海量信息中筛选出需要的信息,73.59%的大学生会主动思索网络新闻背后的深层含义,80.15%的大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网络热点话题。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网络信息辨识能力表现出自信,但是在与学生的深度访谈中问及“你将如何判断网络争议问题”时,仅有31.1%的学生“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受任何人影响”;有58.9%的学生表示虽然会独立思索热点话题背后的深层含义,但是仍然会“受他人影响而产生自我怀疑”,或是“受热点评论的影响而人云亦云”;10%的学生选择“持观望态度”。大学生在信息爆炸时代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复杂多样多变的网络环境仍然影响着学生的独立思维,他们对信息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辨识能力明显不足。
(三)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包括很多方面,如意识形态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信息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网络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方面,78.78%的学生“经常质疑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或准确性”,90.7%的学生“会注意辨别陌生人的真实意图”,“对网络中奖信息保持警觉”的学生占93.22%。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有88.42%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识别网上反动势力的宣传信息”。在访谈中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起到的作用,56.7%的学生表示“媒体宣传的网络诈骗案例”是他们对网络安全具有防范意识的主要原因,41.1%的学生表示“学校宣传的校园网络诈骗案例”起到了主要的警示作用,其余学生受到“社区宣传标语”(1.1%)或“其他”(1.1%)影响。被问及“识别网络反动势力的宣传信息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时,44.4%的学生选择“与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相左”,48.9%的学生选择“凭感觉”,仅有6.7%的学生选择“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或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内容相左”。由此看来,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尚未起到关键作用。
(四)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离不开道德和法律约束。据调查结果来看,94.0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需要法律和道德约束”,93.44%的大学生认为“不负责任的网络言论和行为理应受到处罚”。大学生对网络的道德和法律约束持肯定态度,但在这方面的素养表现并不乐观。面对网络法律制度,9.36%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听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青少年公约》和“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8.93%、7.19%、9.13%、15.4%,但是在深度访谈中,大部分学生仅限于听说过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公约或活动,对其内容并没有深入了解,仅12.2%的学生表示曾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面对网络不道德行为,2.97%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97.03%的大学生持坚决反对的立场。在持反对意见的学生中,选择“坚决反对,不予理睬”的学生占比69.14%,另有1.18%的学生选择“坚持反对,以恶治恶”,能做到“坚决反对,理智评论”的仅有29.68%。在深度访谈中问及“是否会举报网络不道德行为”,仅有30%的学生表示赞同“举报”,54.4%的学生“视情况而定”,15.5%的学生选择“不举报”,究其原因,主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待网络不道德行为呈冷漠化倾向,能够主动采用理智的态度或是正当渠道抵制网络不道德行为的人较少。
综上,大学生总体呈现较高的网络素养水平。但同时,也显示出用网娱乐化、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片面化、网络法律知识碎片化、网络不道德行为冷漠化等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强和改进。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调查显示,有84.77%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因此,高校应当着力建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高水平网络素养课程,在拓展网络素养基础知识、培育网络道德意识、增长网络法律知识上下功夫。一是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大学生网络素养”类课程,编写网络素养教材或学习读本,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质。二是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作用,在基础教学中深挖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网络实践经验为基础,适当扩展道德、修养、法规等网络素养知识,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三是将网络素养列为“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认清网络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规律,提高辨识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能力,文明、理智地参与网络评论。四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网络素养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引领学生深化认识网络虚拟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面对网络负面信息建立必要的心理防范意识和抵御能力。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主阵地作用
调查显示,有87.74%的大学生支持学校通过新媒体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工作。据调查,微博、微信订阅号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选择比例依次为66.4%、65.83%,用知乎、百度贴吧等问答社区平台获取信息的比例达39.53%,用抖音、快手、bilibili等视频软件获取信息的比例达到34.51%,均超过新闻软件(31.37%)。这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平台获取鲜活的信息。高校要牢牢占据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主阵地。通过搭建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对时事政治、重大理论、社会热点及时发布权威解读,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提升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平台的舆论引导能力;通过积极回应学生议政行为,引导其理智看待社会舆论焦点问题,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辨识网络信息。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力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主动掌握网络素养知识,在网络素养教育及时化、日常化上下功夫,科学辨识大学生网络行为规律,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行为困惑,成为培育学生网络素养的主力军。一方面,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携手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工作,组建一支在网络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其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网络素养培训,使其熟悉网络传播的相关知识,掌握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牢记在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的角色意识,将网络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对学生日常网络行为准确把握,善于寻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关于网络素养教育的突破口,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领,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应对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
(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监管主动性
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的网络空间,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在强化网络行为规范上下功夫。一是要让社会成为大学生抵御恶意和消极信息的“防火墙”。各级网信系统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二是要让高校成为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保护伞”。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加强网络领域的引导监督。三是要让大学生主动成为营造良好网络氛围的“净化器”。发挥朋辈教育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作用,组建大学生网络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组织,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主动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