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古典园林掇山置石布局手法与意境表达
——以瞻园与狮子林为例

2020-08-31徐秀珍黄俊

现代园艺 2020年10期
关键词:狮子林假山手法

徐秀珍 黄俊

(1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72;2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 绪论

假山作为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的艺术成就具有很大贡献,可以说无园不石、无园不山。掇山之佳构者,不仅姿态奇异,搭配巧妙,而且凝聚了自然山川的美于一隅庭院中,引人入胜,是园林匠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具象体现。为追求这种“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作假成真,宛自天开”的艺术形式,必然要求掇山造景的匠人们具有高超的置石技巧和审美能力[1]。传统的掇山置石手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其置石手法与布局理念值得欣赏和探究。

假山为园林整体意境的营造起到了实与虚两方面的作用。通过恰当合理而具有美感的掇叠石头土层等假山物质性材料,建构微缩的自然山水,营造实境。实境形成了多样化物质空间。通过游人在假山物质空间中的体验及视线观赏,结合游人对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的理解,产生了丰富的意境内涵。因此,假山也为由实转虚的意境体验提供了依托。

中国古典园林历来以自然写意的山水独特景观著名,这种写意表现出来的悠长意境需要虚景的营造。通过取法山水画“咫尺万里”的写意手段,堆土叠石,摹写山川,对空间进行自由的收缩,将自然界中的奇峰叠岫、崇山深壑浓缩进园内,这些具有峰、岩、壑、洞,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使游赏其中的人自感身处自然山中,应目会心,神游山川,感受咫尺山林到衍生出的虚的意境。假山自成一景,同时又是分景、隔景的手段和借景的对象。通过掇山置石的巧妙设置,使得本来一览无余的有限空间变得迂迴曲折、趣味横生。既增加了景观层次,使景观更有趣味,同渗透园林虚景,丰富了观赏者的心理意境感受。

2 案例选择

瞻园是南京现仅存的两座明清古典园林之一,素有“金陵第一园”的美誉。乾隆帝南巡曾驻跸此园,并以欧阳修诗“瞻园玉堂,如在天上”之意为此园命名,并御笔题“瞻园”匾额。瞻园自古就以假山石驰名。园内假山大致可分为四处,即北假山、西假山、南假山以及北假山北侧。北假山被学界公认为明代湖石假山佳例,且瞻园园景历经兴废更迭,北假山基本格局并无根本变化,故而选取瞻园北假山为主要分析对象。

吴中名胜獅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元朝时期苏州城中最负盛名的一座园林,其年代横跨元、宋、明、清、民国至今已有六百六十余年,是苏州城中历史甚为悠久的园林之一。在狮子林的园史上,或为禅僧寺院,或为皇家后花园,究其原因除高僧弘扬佛法影响以外,假山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狮子林建成后,一直以太湖石假山闻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与狮子林假山的掇山叠石技法息息相关。故而选取狮子林为另一典型江南古典园林进行分析。

3 掇山布局手法

园林叠山以道染山林意境为最高准则[8],以自然真山为蓝本,采用移缩的造型艺术[1]。通过假山总体形态的布局,将自然山水凝聚于一隅园中,是活化假山的关键。园林叠山由于受场地和空间的限制,在假山的总体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常常借鉴山水画中的“三远”原理,以求在尺之内,表现千里之致[2]。

瞻园内的叠山总体布局呈三面环状形态,主要分为南、北、西假山,相互间既通过水渠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成峰,其中,北假山平面构成长方形,山势东西走向。山体东部自土中起脚,向东逐渐提升,山体西侧与西假山东侧石壁相连,主峰偏西设置。假山南侧临水面的起脚较为典型,其山脚东半为贴近水面宽大的石矶,石矶随山体平面向南伸出,最南端伸出将近10m,这样宽大的湖石石矶十分少见。宽大的石矶衬托着厚重的山体,使整个山形更显雄壮巍峨[4]。

中部叠石全为湖石拼掇,湖石横用竖用相结合,石与石之间紧密相连,石块交接自如,整体性较好。相对整体的体块配合凸凹变化与较大的体型,使得假山更显雄浑。除假山南部西侧做较深的内凹,形成深邃的沟壑之外,在山体东侧及北侧均凹凸变化较大,其中,东侧更有石洞进入山体内部。山上蹬道盘旋,有多处平台让人停下观景,山体有充裕的种植空间,促使植物生长繁茂[3]。

4 掇山置石手法

所谓“远观山势,近看文脉”[4],其掇山手法要从大处着眼,细部入手。细部是指置石技法,具体到每块石材的搭接方式与掇叠技法,而大处则为布局手法,重在总体山势的走向形态,以及彼此的布局呼应,从而形成完美的假山石景。其中,江南一派古典园林在传统掇山手法上有所创新,独具一格。

《园治·掇山》中的三十字诀:“安连接斗挎(跨),拼悬卡剑垂,挑飘飞俄拮,钉担钩桦扎,填补缝垫杀,搭靠转换压”。此“三十字诀”作为经典的置石技法概括,已被很多学者奉为掇山之要领。其中,“压”是掇山的最基本手法,如洞项凑压,出挑悬压等等。(图1)挑则是指狭长的石料出挑或用石层层前挑后压,使其一部分悬空,包括2 种方式。(图2、图3)三十字诀通过简练精辟的总结,较全面地概括了传统掇山的实际操作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假山施工基本操作手法[3]。其中,“悬、卡、剑、垂、挑、飘、飞、俄、挂”等等,在基本技法上进行了难度的创新,体现了匠人高超的掇山技术,是匠人在假山设计中追求自我的表现。

图1 压

图2 挑

图3 挑

5 掇山意境表达

5.1 掇山的空间意境

叠山通过“藏与露”的空间手法,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感。如在瞻园中,当游人伫足在静妙堂前远观北假山,山后大多景色被假山遮挡,仅山之东侧露出一二建筑飞檐翘角,不仅丰富人们观景的视线层次,更给人以园北空间无穷之感,产生对北园景致的无穷遐想和欣赏美景的渴望[10]。

5.1.1 界定空间。园林中叠山是从地形骨架的角度来划分空间,具有自然和灵活的特点,使空间具有丰富的变化。同时,借山石为界,形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并引导游览路线、指导游客步入不同景区,起到“步移景异”的作用。用山石或微地形界定的园林空间,依据不同游人的不同理解可以幻化成不同的游园情趣,让人对园林空间变幻多样生动引起感叹[5]。

5.1.2 分隔空间。堆叠假山石园林分隔空间手法之一,在园内各景区的区域之间利用高耸的假山,使景观藏而不露。如在入口内堆叠假山,如同屏风一样起到遮挡视线和屏障的作用。瞻园内的北假山很自然地将园内南北景区相分离,起到自然过渡的分隔作用。

5.1.3 丰富空间层次。“山不在高,贵有层次”,为了满足园林中“有高有凹、有曲有伸、有平有坦、有峻而悬”的地形变化,通过转折起伏、堆山叠石及蹬道的设置,既可有效解决园内的交通问题,还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瞻园北假山内石径盘旋,连接池面平桥与山内石桥,丰富的高低错落关系,蜿蜒曲折的石径小路,都给游人带来意味无穷的空间感受。

5.1.4 视线遮挡。瞻园南假山是20 世纪60 年代新堆砌的,作用之一即为遮挡园外的现代建筑,保证园林内景观的完整性与原真性。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曲折、最奇巧的堆山实例,主假山从北至南设有3 处建筑景点,分别为见山楼、卧云室和修竹阁。从指柏轩南部入口处到见山楼途中,沿路而行,见山楼先是越行越远。形状各异的狮子峰、修竹阁相继映入眼帘,整个游览途中见山楼仅3 次显现,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游人的游览心理,增加了狮子林主假山曲径空间的神秘性与趣味性[6]。

5.2 掇山的精神意境——情感体验

计成在《园冶》中写到“片山有致,寸石生性”。山石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园主寄情于园内山石,起到表情达意之意味。假山与水色、水声、风声、日光、月光、花影、树影、月影、花香、鸟鸣等虚景的结合,融入游览者的思想感情、人生感悟、生活体验,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园林意境,不但有“山”此景,而且有“声”、“光”、“影”这些景外之景,从而产生出“历久弥新”的境界。

在瞻园中主峰高耸峭拔,对于较近的观赏者来说,容易引人仰视,从而激起“峻拔崇高之感”,站在池畔尤其是池中步石向上仰视,产生“其势悬而令人骇”的情感体验。

瞻园假山均为太湖石堆砌,狮子林中也主要以太湖石为主,园中均有数处太湖石置石,如仙人峰等。太湖石又名窟窿石,石上多“透”洞。瞻园的北假山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景观;南假山上伸下缩,有悬坠钟乳石,形成水洞景观。狮子林假山山洞蜿蜒曲折,宛若迷宫般错综复杂,游览过程充满趣味性。无论水洞,还是旱洞,均表现为“与外界迥异的幽暗深邃之美”。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认为“洞”富有神秘感,是对确实存在的某种审美心理的概括。西假山内的旱洞因其幽深莫测而给人以一种奇异的美感,引起人们好奇而探幽的心理体验。

狮子林假山建园融合了许多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并有天如禅师参与设计,因此“石之奇,为吴中之冠”,更重要的是意境空灵深厚悠长。狮子为佛教神兽,狮子林假山以佛经狮子座为立意,园内各具情态的狮峰、狮吼、狮石,隐符五百罗汉。山峰林立,洞壑幽深,仿佛名山深处的佛教圣地,空灵悠远。

瞻园以“山石取胜,理水为辅”,山水相得益彰,静妙堂北门对联,“垒石石岭峰潭清影静妙在自然千载匠心岩壑趣,仰天天浩荡云退翳消安之若素万家盂尝太平羹。”能充分表现出瞻园假山的文化内涵。园中假山符合中国文人写意山水画理,并将“影”、“云”纳入景中,表达对假山岩趣匠心反映出来的自然山河的欣赏赞美,和对太平生活的闲适之情。

猜你喜欢

狮子林假山手法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吴冠中巨幅水墨《狮子林》以逾1.4亿元成交
云林清閟与狮子林仿建
美丽的狮子林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