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拉深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
2020-08-31马锐创迈精密金属成型苏州有限公司
文/马锐·创迈精密金属成型(苏州)有限公司
深拉深行业的现状
⑴概述。
深拉深产品涵盖各个行业,如汽车工业中制动系统、传动系统、变速器、离合器、传感器,电器压缩机,五金锁具等。目前国内冲压行业的人均年销售额约40 万元左右,而拉深冲压公司可以达到100 万元,在国外这个数字更高。
⑵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1)装备的自动化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深拉深的生产设备是比较特殊的,深拉深专业设备厂家有Baird、Waterbery 等等,一般深拉深设备采用一机多工位的模式(图1)进行生产,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部分企业一名员工操作六台设备。冲床间的传递是关键,需要内置机械手。
2)原材料方面。很多企业的高端产品都是使用国外材料,国内的不锈钢材料在元素成分控制和性能的稳定性方面目前还有一些差距。另外,不锈钢可以通过压延、热处理等方式提供高质量。
3)模具方面。目前的深拉深公司一般都自己设计模具,有一定实力的公司还拥有自己的模具中心来制造模具和进行模具维护工作。
⑶企业数量和分布情况。
目前国内的深拉深企业的分布情况为:长三角地区的深拉深公司技术实力最强,拥有拉深冲压生产能力的有几十家企业,而且其中还包括美国公司、德国公司、日本公司等;珠三角地区拉深企业的数量最多,但技术能力不如长三角地区;另外,河北等环渤海地区也集中了一些民营企业做一些拉深件,但从技术质量和生产上要差一些。
⑷运行较好企业的优势。
我国某些专业厂运行情况较好,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三点优势。
1)专业性强。许多厂家也生产深拉深产品,但公司产品整体繁多。
2)管理较好。尤其是质量管理较好,产品生产过程可追溯。
3)生产经验丰富,客户选择放心。同时又因为机制灵活,比外资企业反应速度快,生产成本低,本土优势大。专业厂清楚了解订单驱动将导致利润率降低、项目质量风险加大,会尽量避免股权换资本,因此深拉深专业厂人员一般控制在100 人左右。
深拉深冲压件的现状
⑴分类。
拉深冲压工艺主要有几种,如连续冲压拉深工艺、传送式拉深工艺、机械手模组式拉深工艺、液压拉深工艺等等。图2 是拉深的基本过程,图3 为典型的拉深冲压件。
⑵服务领域。
深拉深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厨具、家用电器等行业。目前汽车产销逐年增长,其中发动机变速箱、控制系统等里面的部件需要利用深拉深完成,因此汽车类深拉深产品的产量有所增加。电池壳等高径比较大的产品生产难度较大,由于电动汽车以及一些电子类产品的需求量每年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电池壳等相关产品的产量也大幅增长。
⑶工艺特征。
深拉深多工位压力机一般冲压杯状的零件,高径比一般是1∶1 或者更大。材料从卷料出来,在落料压力机下料,然后被送进下一个工位预冲一个杯状零件,这时坯料的直径一般会减少40%,机械手继续传输零件到后续工位,以20%的缩减速度递减,直到最终成形。对于高径比较大的产品,是逐渐拉深,前几道工序、最后几道工序变形量较小。
⑷整体需求情况。
深拉深在冲压行业中属于一个分支,虽然在整个冲压行业它只是一小部分,但由于其特殊性,在整个供应链上还是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根据目前的市场保守估计,深拉深件的市场规模在1000 亿元人民币以上,而且每年还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快速增长。
深拉深行业发展趋势
⑴深拉深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目前国内的精密拉深冲压的现状如同20 年前的连续冲压的情景,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和广阔的前景。深拉深工艺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德国和美国的公司经过几十年的技术沉淀,才有了现在的水平。国内企业要掌握这项技术和工艺的设计还需要若干年的时间钻研实践。
⑵小、专、精是深拉深冲压企业的特点。举个例子,拿德国来说,大家都知道德国的面积仅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云南省,但它有数百万家中小型企业,很多都是“小、专、精”,德国的精密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强的。将来的深拉深企业,都会向着这方面进步。
⑶研究了德国的几家和美国的几家典型的深拉深冲压公司之后,我们发现,虽然深拉深冲压是冲压领域里很窄的一个分支,但每家的技术特点都不相同。深拉深工艺不同,设备侧重也不同,模具设计不同,产品范围不同,甚至其产品应用领域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生存和发展的很好,这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国的深拉深冲压行业将来也会是这样的一个状况和层次,市场足够大,可以支撑我们生存和发展壮大。
⑷现在冲压行业有相关技术的培训学校,但由于目前国内企业在深拉深冲压领域技术薄弱,相关人才的培训方面还是有些欠缺。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加强校企合作,甚至校企共同培养。同时,我们还要编写相关教材。在深拉深冲压领域,人才的培养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块,能使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事半功倍,而且大大缩短赶超一流水平的时间。
⑸深拉深冲压是一个综合性超过普通冲压的工艺,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需要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原材料、模具材料的特性和选择、深拉深冲压后产品的变化及特性等,这些变化又如何,以及如何预测出这些变化,从而对产品设计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