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9例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0-08-31周至文

今日健康 2020年5期
关键词:后肠非手术治疗胃肠

周至文

(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咸宁,437000)

胃肠手术后发生肠外瘘的可能性不高,但是一旦出现,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肠外营养为治疗肠外瘘提供了有效支持。对肠外瘘的发生进行控制,并能够及时的进行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对39例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年至2019年8月在我院治疗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患者39例进行分析,分为两组,分别是手术治疗组8例、非手术治疗组31例,其中手术治疗组男5例(62.50%),女3例(37.50%),年龄介于24岁和67岁之间,平均年龄(45.23±2.87)岁;非手术治疗组男 19例(61.29%),女 12例(38.71%),年龄介于23岁和65岁之间,平均年龄(44.51±3.21)岁。两组患者中胃肠吻合口瘘7例,小肠瘘21例,大肠瘘1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7例,肠梗阻术后21例,结肠肿瘤术后7例,外伤术后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因素上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强。

1.2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出现持续高热,不间断的腹痛、通胀等,引流管内流出的小肠液、胃液、大肠液、胆汁等消化液引流量不等,并且有弥漫性或者局限性腹膜炎出现,、伴有营养障碍、水电解质及酸碱不平衡、脏器功能出现衰竭等临床表现

1.3 方法

对手术治疗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如采用肠切除吻合术、行肠短路吻合术、行肠造口术、行剖腹制造瘘管行肠修补术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对非手术治疗组患者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具有方法有叮嘱患者进食,以用来维持半个月左右患者的胃肠减压。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腹腔引流并持续进行腹腔灌洗,根据引流液、血液行细菌培养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治疗全过程中进行全胃肠静脉营养治疗,补充患者所需能量。并把生长抑素如14肽生长抑素、8肽生长抑素和氯化钠注射液(0.9%)用微量泵经静脉泵入,持续24小时。治疗疗程为1-2周。

1.4 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的主要指标是治愈率,治愈率越高说明治疗效果越好,反之,治愈率越差,说明治疗效果越差。治愈率=治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分析,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瘘口全部自愈,治愈率为100.00%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87.50%,X2=3.977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3 讨论

在临床胃肠手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术后肠外瘘的出现给患者造成了严重威胁,还出现供血不良。边缘血供是十二指肠,若此部位消化性溃疡十分严重,手术未能把损坏组织全清除,极易造成供血不良,继而时的患者溃疡及十二指肠难以愈合。另外肠外瘘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因为消化液在吻合周围大量聚积,使吻合周围外力增加,造成吻合口瘘。患者若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进行治疗。造成肠外瘘病理、生理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营养、感染出现障碍,甚至造成器官衰竭的症状。肠外瘘会使胸腔内流入消化道内容物,造成腹膜炎甚至腹腔脓肿。临床上对腹腔脓肿难以控制,极易使患者出现恶化,影响了肠外瘘的愈合。治疗期间患者死亡的原因大多是感染,因而为了对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需要预防感染。肠外瘘患者肠内外营养失衡,若患者是高流量肠瘘,则需要计算肠液流失量,然后采用措施使患者体内电解质平衡,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营养治疗。本次研究中进行防感染、营养治疗的非手术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的治疗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非手术治疗方法对胃肠手术后肠外瘘的治疗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通过非手术治疗的手法如控制感染、进行肠外营养治疗可以促进引流保持通畅,有利于保证患者肠内外营养保持平衡,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后肠非手术治疗胃肠
刺参肠道组织结构及消化酶活性分析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拟赤梢鱼消化酶和免疫酶的分布与活性
儿童慢性鼻窦炎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研究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分析
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