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万种的传统民居
2020-08-31徐锐
文/徐锐
“天下佳山水,最奇是民居”。巧夺天工的中国传统民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与大自然搏斗中创造出来的,与那秀丽多姿的山川美景、浪漫传奇的各族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幅迷人的民俗风情画。
风情万种的传统居民不仅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瑰宝,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而且成为吸引中外游人的奇特人文景观。
藏族碉房。藏南气候高寒,风力强劲,藏胞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用石块砌成正方形平面三层平顶的碉房,底层为入口,二层以火塘为中心,为全家生活居住之处。三层作粮仓、房顶为粮食晒台。墙厚窗少,以防风寒。山区碉房多有悬挑,高低错落,形成雪山峻岭中最独特的建筑。
维吾尔族阿以旺。新疆南部气候干热,建筑以半开敞式厅室为中心,四周围以住房,这样可最大限度阻挡热空气入屋。居室以小天窗采光,很少有侧窗,利于夏天排热和冬天保温。位于中心位置的厅室,一般做成阿以旺(维吾尔语“明亮的住所”),厅内设围廊,围廊中央局部升高40-80厘米,用木栅花棂木扇或镂空花板作为侧天窗,起加大空间和采光通风作用。
西北蒙古包。西北蒙古、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居住的帐篷式住宅——蒙古包,构造既简单又科学。一般为圆形、屋顶为伞骨形状和圆顶,用橼木组成。用条木组成网状圆形墙壁,覆盖白色厚毡,旁边留有一门,中央开设天窗,可透光透气,遇寒遇雨能随时遮盖,还可折卸安装,适于牧民的游牧生活。
西北窑洞。陕北、陇东等黄土高原的民居是土窑洞。人们在黄土坡依山就势挖洞,顶呈穹窿形,前面设门窗,供人居住。窑洞有三种类型:一是下沉式,窑洞、院落位于黄土塬地平线以下,以四合院布局;二是靠崖式,沿黄土高坡,崖边挖出拱形洞,在窑口砌砖;三是独立式,在山前、靠山用黄土夯成窑墙,上砌石拱,然后拱上覆土,以防水防寒。窑洞造价低廉,冬暖夏凉。
朝鲜族廊式住宅。东北朝鲜族房屋带有廊子,因屋内大部分是火炕,进门时必须要有脱鞋地方,其席地而坐习俗类似日本。居室房间面积大、间数多、门窗比例窄小,屋脊两端及檐角均向上起翘,但屋顶坡度缓和,没有高起陡峻的感觉,外形美观,形成自己特有的风貌。
鄂温克族仙人柱。鄂温克族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以狩猎为生。他们住宅常用30多根细木搭成圆锥形房架,夏天上盖桦皮,冬天改为兽皮作盖,顶留天窗。室内三面是坑床,一面是门。这种住宅被称为仙人柱,意为“遮阳光住所”,适于林中狩猎生活。
徽州民居。安徽东南部歙县、绩溪、屯溪一带,自古外出经商成风尚,成为中国古代三大商派之一的徽商,致富后修建住宅。房屋呈方形,依山傍水,外建高大马头墙,屋顶高低错落,里面居简院深,藏露透宜,飞檐翘角,突兀多姿。造型淡雅朴素,参差起伏,层楼叠院,空灵俊秀,令人赏心悦目。门框装饰石雕,院墙镶嵌砖雕,窗板壁安有木雕,体现江南文化纤巧。
苏州民居。江苏省苏州住宅以天井庭院式闻名于世,其布局类似四合院,但比较灵活。如苏州小新桥巷刘宅,占地十亩余,中轴前后四进,为门厅、轿厅、大厅、正房;两侧分设花厅、书房,西面厅和亭台轩馆;并凿地为池,选石为山,栽种花木,用许多大小不一的庭院天井分隔建筑空间,使极为规则严整的建筑物,处于自由活泼的环境之中。
藏族碉房
福建土楼。西晋、唐宋中原战乱,中原地区汉族人南迁闽西、粤东、赣南等山区,称为“客家人”。为抵御外人侵袭,客家人多聚族而居。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用生土夯筑起一二米宽的厚重外墙,内建有四五层木结构房子,房间达一二百间,可住一二百人。整座楼形同古罗马帝国城堡,外形有方、圆、扇、伞等形状,全楼只有一个大门。具有防匪防盗、抗震防潮、阳光充足、冬暖夏凉等优点。
傣族竹楼。竹楼为云南傣族住宅,底层通常以24至40根竹子作支撑。楼上住人,分为内外两间,也有三四间,外间作客厅。墙和楼板皆为粗竹剖开压平而成,富有弹性。堂层外有廊,晒台和楼梯,梯外不设门,登梯上楼即进入了“家门”,廊外无墙,光线通风良好。竹楼外往往有林果围绕,绿树成荫,郁郁葱葱,颇有南国风光之美。
广东围龙屋。粤东和赣南一带客家人住宅,因形状如盘龙而叫围龙屋。整座住宅外圆内方,环围有池塘,民房围绕围墙而建,像城堡一样将立体住宅紧紧围住,布局为“三堂四廊、十厅九井”,房间共有数十间,可住数十人。屋内有饲养、加工、贮存、晾晒等设施,围龙屋造型优美,具有较高艺术造诣,显示客家人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湘黔吊脚楼。湘西、贵州土家、苗、侗族住宅是吊脚楼,它临山而建,房屋后半边靠山着地,进出的正侧门皆设于后屋。楼的前半边凌空靠山,有窗无门,柱脚悬于空中,吊脚楼因而得名。吊脚楼装饰古朴,有宝塔葫芦的楼顶、飞檐翘角,雕有龙纹的栏杆,还有雕刻各具形态花草动物的空中走廊,极富民族特色。
布依族石屋。从贵州省安顺到黄果树瀑布途中,可以看到布衣族村寨全是石墙石瓦的石屋。布依族男子人人会干石工活,技艺高超,几米高的石墙,不用粘合剂,也稳如泰山,这些石屋冬暖夏凉。
壮族麻栏。广西壮族民居称为麻栏,是一种二层以栏杆围护、四面通透的民居。第二层为居室,由卧室、堂屋组成,堂屋门前有望楼,居室干燥通风,是南方亚热带地区又一种民居形式。
云南一颗印。也叫一口印,因其形状如印鉴而得名,为彝族、白族等民族住宅。典型的一颗印,以天井为中心,有正房三间、厢房二间,称为“三间两耳”,均为坡顶楼房。正厢房屋;高低参差,中间天井处檐口上下交叉,屋顶错落连接。四周筑墙合成方形既安全防风,又光线充足。
白族三房一照壁。云南洱海的白族民居基本形式是三房一照壁。这种三间二层的楼房,占地面积小,适宜坡地建造,底层带有较深的厦廊,白族人习惯在廊子上生活作息。白族人爱好艺术,喜欢在内院重要视线方向建一座照壁,绘上美丽图案,形成独特民居格式。
侗族木楼。云南高原的侗族,住宅均为用杉木青瓦建造的木楼。楼依山傍水,高二三层,底层有半靠崖坡的,有全部悬空的,一般不封闭或半封闭,用以堆放农具。楼上住人,空气清新,光线充足。
哈尼族土掌房。云南哈尼族多住在半山腰上,梯田层层相接,步步升高,直上云天。哈尼族依山建土掌房,鳞次栉比,云雾缭绕,富有诗情画意。土掌房以块石为墙基,用土筑墙或用土坯砌墙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前后两间,男人住前屋,后屋为女人居住的地方。
汉族四合院。汉族住院主要形式是木构架庭院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这种住宅坐北朝南,有南北中轴线,北屋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南侧也建有房屋,形成一个四面被房屋围圈的封闭式院落,故名“四合院”。长辈一般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住外院。四合院构造严密,给人以静谧吉祥之感;它不但是住宅,也是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