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民族工作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思考
2020-08-31刘荣
文/刘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因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甚至形成公共灾难。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不仅威胁了全球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且给全球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重创。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民族工作该如何科学应对,将是一个崭新的严峻的重要的课题。现结合城市民族工作中疫情防控工作的专题调研提出建议。
摸清底数,畅通信息,科学制定疫情防控预案
摸清“三个”底数。一是摸清少数民族“五类群体”人员基本信息底数。即:常住少数民族人员底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集体务工人员底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零散务工(经商)人员底数;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底数;滞留在城市中的其他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底数。二是摸清少数民族“五类群体”人员的健康状况底数。三是摸清少数民族“五类群体”人员的生活保障状况底数。
畅通“三方”信息。一是要畅通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二是要畅通并贯彻落实疫情期间中央及省、市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三是要畅通并贯彻落实区域间县、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结合区域疫情防控工作实际所制定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
科学制定疫情防控预案。依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等级,按照中央、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制定的疫情防控预案要求,结合城市民族工作特点及城市少数民族“五类群体”人员情况,按照“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和“依靠科技,提高素质”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原则,科学制定城市民族工作中加强城市少数民族群众疫情防控预案,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精准施策,科学应对,牢牢把握疫情防控工作的主动性
开展“敲门行动”,信息精准到位。为了及时掌握辖区内少数民族“五类群体”人员底数情况,并协助有关部门落实登记报备、健康申报制度,做好疫情期间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工作,各级民宗部门应会同街道、派出所、社区等部门开展“敲门行动”,逐户上门对少数民族“五类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在鄂务工经商人员开展精准摸排。
在开展“敲门行动”中,首先要亮身份,让业主放心;其次,要让业主明白“敲门”的目的;其三,“敲开门”后,要让业主知道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加强疫情防控措施,保护好自身安全。通过“电话敲门”“信息敲门”“入户敲门”等方式切实加大摸排力度,收集好辖区内少数民族“五类群体”人员的信息,按照《居民健康登记调查表》要求及时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底数清,责任明,信息畅,确保疫情防控“不漏一人,不漏一户”。同时,将“敲门行动”与发挥社区网格管理的作用结合起来,通过大数据将重点人员,疑似人员,密切接触人员和普通人员识别出来,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到社区和小区疫情防控负责人,以便做好分级管理。
探索“指尖防控模式”,措施精准到位。面向辖区内少数民族“五类群体”人员,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疫情防控微信工作群”,加强信息化抗疫措施,尽量减少面对面交叉感染的几率。一是探索建立“社区少数民族人员疫情防控微信工作群”。以社区为母单位,以小区为子单位,建立“社区少数民族人员疫情防控微信工作群”,实时了解本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诉求,精准掌握少数民族群众的困难和需求;每个社区选出责任心强的社区干部为微信群的管理员,做好宣传政策,了解需求,监测体温,配备物资,心理疏导,上报情况等工作。二是探索建立“少数民族群众志愿者工作群”。统一互通信息,统一安排工作,统一行动,协调配合,确保疫情期间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实效。三是探索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联系群”。依托少数民族联系工作群,及时推介省、市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主动了解、熟知疫情防控知识,提升自身防护意识。
提升“精细化服务”,服务精准到位。一是生活物资保障服务精细化。隔离是手段,生活要保障。疫情期间,按照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对城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家庭的生活保障严格实行生活物资统一配送,实现每家每户每人足不出户,严格实行居家隔离,减少了出门交叉感染风险。二是结对帮扶服务精细化。针对疫情期间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开展“三帮一”结对共建活动,即由一位民警、一位社区干部和一位民族工作联络员与一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行结对帮扶共建,做到疫情防控期间“健康有人询、生活有人联、政策有人讲、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解、就业有人帮、纠纷有人调、违法有人管”的“八有”服务要求。三是特困群体帮扶服务精细化。按照政策要求,一方面将特殊困难少数民族群众纳入临时救助和帮扶范围,妥善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将特殊困难的人员及时纳入所在地政府临时救助和帮扶范围,适当减免有关收费,给予优惠照顾。四是复工复产服务精细化。各级民宗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在鄂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联系,倾心尽力为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复工就业提供各种便利。
加强规范化管理,管理精准到位
建立少数民族群众疫情防控工作“六必访”制度。即:有生产生活困难人员必访;有发烧咳嗽症状人员必访;有重大疾病人员必访;有矛盾纠纷人员必访;有残疾成员家庭必访;有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必访。通过开展“六必访”活动,保证疫情期间社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避免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短时性。
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23456”台账制度。即“一卡、两簿、三联手、四经常、五明确、六到位”。“一卡”:给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家庭发放一张服务卡;“两簿”: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基本信息情况登记簿和疫情防控活动情况记录簿;“三联手”:与社区民族工作干部、社区疫情防控干部、物资保障志愿者三方“联手”主动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四经常”:社区民族工作干部和社区疫情防控干部要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经常联系沟通、经常宣传政策、经常提供疫情防控信息、经常开展民族团结活动;“五明确”:人员来源明确、生产生活状况明确、社会关系明确、思想动态明确、困难诉求明确;“六到位”:党的政策宣传到位,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生活物资保障到位,重点对象结对到位,弱势群体帮扶到位,矛盾纠纷调解到位。
在随州的少数民族务工经商群众向市民宗委赠送锦旗,感谢市民宗委在疫情防控期间给予他们的无私帮助
创新“四联四送”社会治理制度。克服“重管理、轻服务”弊端,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实现“四联四送”社会治理模式。通过联合送政策,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联手送平台,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顺利融入城市搭建沟通桥梁;通过联动送服务,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留得住提供沟通条件;通过联谊送温暖,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好提供情感沟通。例如,联手工商、人社部门为其送就业服务平台;联手教育部门为其子女送就学服务平台;联手卫生、医院部门为其送就医服务平台;联手社区为其送生活服务平台;联手伊斯兰教协会为其送矛盾纠纷调处服务平台;联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中心)为其送特需服务平台等。这些平台的搭建,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在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宣传,深入督导,创新疏堵结合舆情应对方法
广泛动员,将防控知识宣传到位。一是通过服务站上门宣传教育。依托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深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所在企业和社区,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引导他们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自觉配合社区、企业做好防控工作。二是通过微信群指尖宣传引导。依托少数民族群众联系工作群,及时推介省、市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主动了解、熟知疫情防控知识,提升自身防护意识。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确保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上的特殊要求得到落实。三是通过“一封信”走心宣传鼓劲。分别对居住在当地社区的外来务工和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发出“致新疆籍少数民族同胞和带队老师的一封信”和“致甘肃籍张家川老乡们的一封信”,教育动员他们从自身做起,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团结一心、坚持到底。
深入督导,将责任措施落实到位。一是领导督责。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各行各业复工复产、阻止疫情传播、维护大局稳定面临严峻挑战。各地各部门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把少数民族群众疫情防控工作和复工复产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全面强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部署。严格落实党委、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对民族工作的第一责任和主管责任,加强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为有效防控疫情和顺利复工复产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部门负责。省、市(区)各级统战、民宗、人社、公安、经信、工会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严格把关,积极为企业复工复产和员工安全防护提供便利条件,协调解决口罩、消毒液及企业所需生产材料供应保障,全力指导、协助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将防控责任措施落实到位。三是企业担责。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企业切实担起责任,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加强防护,厂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每天组织为少数民族员工宿舍及公共场所消毒,为每名员工测体温,及时报告情况,确保少数民族员工平安健康。
着眼“情、理、法”,将舆情应对管控到位。一是从“情”字上着眼,以情感人,破解难题。特定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常常体现在对饮食、服饰、居住、婚姻、丧葬等具体生活内容上,往往也伴着许多民族宗教禁忌,反映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心理特征。“三会一站(伊斯兰教协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涉及少数民族领域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新疆工作站)”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成员作用和乡音乡情,主动加强情感沟通,及时化解矛盾。“三会一站”工作人员疫情期间经常走进少数民族居住点、经营门店和清真寺,通过发放双语联系卡、服务手册、走访慰问、座谈交流等形式,宣传新形势下中央、省、市民族工作方针、政策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等,让党和政府的声音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心中,统一少数民族思想,积极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同本地群众共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同时让其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安心经营,安心居家隔离,顺心复工复产,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是从“理”字上着力,以“理”服人,化解矛盾。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三会一站”工作人员在调解涉及民族因素纠纷时不仅需要与当事人融洽地沟通以情感人,更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仅需要第一时间深入现场,找当事人了解并查证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握最真实的信息作为研判案情,协商调解的重要依据,共同研究确定调解方案,更是要讲证据摆道理,以“理”服人,化解矛盾,妥善解决纠纷。
三是从“法”字上着手,以“法”育人,彰显公正。民宗部门会同“三会一站”,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及时发现、研判和妥善处置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出现的涉及民族关系因素的矛盾纠纷,始终把法律法规作为调解的重要手段,严厉打击各种反动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坚决防止公共卫生风险向社会稳定领域传导,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则下开展疫情期间的纠纷调处和服务工作,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