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2020-08-30李克军高圆圆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时代

李克军,高圆圆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党政办公室,河北 承德 067000;2.北京乐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提出, “‘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 。开展 “互联网+教师教育” 创新改革,培养适应 “互联网+” 时代需求的基础教育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亟须面对的课题。 “互联网+” 时代基础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在供给侧改革思路的引领下,我国教师教育出现了质量、结构和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1]。同时,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自主创新、特色发展诉求与校地、校政关系不顺以及地方和高校改革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凸显。教师教育改革的策略之一就是要重构新时代中国 “互联网+教师教育” 体系。本文通过分析 “互联网+” 时代基础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审思 “互联网+” 时代的教师教育,以培养满足 “互联网+” 时代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师范人才为导向,基于 “学习管理师” 培养的实践经验,从 “理念、内容、工具” 三方面建构了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一、 “互联网+” 时代基础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互联网+” 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组成的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2]。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具有移动、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特点,这给基础教育的传统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冲击”[3]。 “互联网+” 时代的基础教育对教师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基础教育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在 “互联网+” 时代,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数字工具在网络学习平台获取海量的教育资源,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的物理空间。此外,伴随着教育资源获取途径与内容的多样化,如何在海量数字化教育资源中识别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是中小学生面临的一项新挑战。教师应成为教育资源的遴选、整合与推荐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陪伴、指导、答疑、解惑。

在 “互联网+” 时代,万物互联互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师应满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三教合一” 的教育需求,借助QQ、微信等网络通信软件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成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此外,教师应广泛参与和学生相关的社会教育,成为社会教育有效开展的助力者。

(二)基础教育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亟待交叉融合

“互联网+” 时代的特征之一是知识爆炸和传播途径广泛,运用网络学习平台海量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当传统学校教育大规模吸纳网络教育资源,构建成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时,教师和学生都将逐步走出学校的 “信息孤岛” 状态,而进入一个全国甚至世界范围之内的自主提供教学资源与选择教学资源的新阶段[4]。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在学科专业方面的深度,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知识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与 “互联网+” 时代海量教育资源比较而言,课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STEAM 教育、创客教育、少儿编程教育等快速发展,充分反映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方式与内容的转变,教师应加强自身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促进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向学生传授多元的学习内容。

(三)基础教育教师的心理诊断指导能力需要增强

作为 “互联网+” 时代的 “土著民” ,受生活时代环境的影响,当代学生在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需掌握 “互联网+” 时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学习动机激发与维持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够通过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运用促使学生从厌学转变为好学、乐学。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网络拓宽了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但是网络信息有好有坏,学生容易接触到不良的网络信息或者沉迷网络,从而影响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教师需要及时洞察并加以疏导,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建设,正确应对 “互联网+” 时代海量信息的冲击。

(四)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需要提升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2019年3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指出,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按照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学校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 。

“互联网+” 时代的学生是伴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及学习被电脑、手机等工具环绕,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态度、认知、行为习惯的影响深远。在 “互联网+” 时代,面对数字土著,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促进学习和发展[5]。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教学工作中是基础教育教师顺应 “互联网+” 时代的发展必须接受的新挑战和必须提升的能力。

二、 “互联网+” 时代教师教育的审思

现代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院校参与的自上而下的开放系统,它既是基础教育的支持系统,也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有需求才有市场。同样,有供给亦才有市场,二者相辅相成。作为基础教育的师资与教育资源的供给侧,现行的教师教育存在供给单一、无效、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不能满足 “互联网+” 时代基础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高等师范院校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

(一)重塑教师职业角色定位,深化师范生的岗位认知与责任意识

“互联网+” 时代是一个 “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 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已经存在于网络空间,同时在爆炸式地增加。在 “互联网+” 时代,知识的传递变得简单、快捷,面对海量的信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甄别有价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时,教师在做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家庭与社会教育,以自身为纽带连接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以促使三方面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是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教师专业认同既有教师自我专业认同,又有组织专业认同;教师美德表现在教师理性精神、教师道德精神和教师审美精神;教师使命可以是教师历史使命和神圣使命,也可以是教师个体使命和国家使命”[6]。高等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塑教师职业角色定位,深化师范生的岗位认知与责任意识,帮助师范生正确认识 “互联网+” 时代基础教育教师素养新要求,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职业角色。

(二)增加跨学科创新型课程,提升师范生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

“互联网+” 时代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诉求,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在未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7]。叶澜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发展和丰富的过程”[8]。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专业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对于培养满足 “互联网+” 时代基础教育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具有长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互联网+” 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师教育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增加STEAMS、创客、少儿编程等创新型课程及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课程,使师范生具有较高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能力,以胜任未来在教师岗位上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任。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拓展师范生参与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互联网+教师教育” 是 “互联网+” 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如何开展师范生 “互联网+” 教育实践环节的改革已经成为师范院校必须直面的课题[9]。目前师范生教育实践存在见习实习有效时间短、物理空间小、指导监管弱等问题,因此急需要借助 “互联网+” 时代的技术手段,突破时间限制,依托互联网技术提供日常化、常态化的见习实习机会,延长师范生的实践时间;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打造 “虚拟实践空间” ,快速摆脱 “物理空间” 不足的困境,拓宽师范生的实践空间;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师范生教育实践过程追踪与监督,保障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过程的实际指导范围和频次,实现实践过程的记录并形成数字化成长档案,强化实践过程的监督指导。由此,全面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四)更新教育信息技术观念,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

习近平强调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指出, “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 “科勒与米什拉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师专业知识后认为,信息技术知识可以与教师原有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相互作用,分别形成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与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并最终形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10]。 “现代教育技术课” 作为一门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大都重理论、轻技术,局限于计算机运用和PPT课件制作,对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进行简单的教学,导致师范生只是粗略地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基于此,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增设与 “互联网+” 时代俱进的信息技术课程,如交互式教学课件、微课、网络课程、直播教学;技术支持的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效果检测与评价等应该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比例与实践。其次,信息技术授课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方式,建设信息化的移动网络教学环境,搭建现代化网络学习与实践平台,鼓励自主探究学习,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提升师范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在 “互联网+” 时代,智慧学习环境、泛在学习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各种学习环境纷呈涌现,它激起网络化学习新生态的圈圈涟漪[11]。为师范生营造真实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让师范生切实体会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如此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三、 “互联网+” 时代 “学习管理师” 内涵阐析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企业。特别是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更离不开企业”[1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教融合,重塑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引进在 “互联网+” 技术使用与开发方面拥有丰富资源的企业进校,以校企合作、双主体、双融合的方式融入师范人才培养之中,将企业技术、课程、师资直接引入,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共建省级 “互联网+基础教育” 工程实验室和 “学习管理师” 实践教育基地,在 “学习管理师” 培养实践中积累一定的经验,完善 “学习管理师” 的内涵特征,并践行其功能使命。

(一) “学习管理师” 的内涵特征

所谓 “学习管理师” ,是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关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统筹考虑,有效联结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与组织,完成对学生心理把控、动机引导、学习指引、效能提升、兴趣培养的一种新型职业。

“学习管理师” 具备一专多能的特质。 “专” 是指专业领域, “能” 是指教育技能,即融合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时代教学特点的知识呈现方法与教学组织技能,以及对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心理把控、动机引导、学习指引、家校融合上的综合管理能力。通过大数据技术的配合,个性化规划学生的最佳学习路径,最大化学习效率;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偏好、学习习惯和风格,推荐匹配的学习资源;以及系统实时地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动态评估等,最终做到精确定位学生当前的知识状态并科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习管理师” 承担 “三双育人” 的责任。 “三双” 是指双覆盖、双支撑、双助力,即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在学业和综合素养两个方面对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进行全景、全域式双覆盖;为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提供双支撑;为家长教育孩子和孩子学习成长进行双助力。由此,搭建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沟通的桥梁,形成三者的教育合力,切实地填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空隙,从而促进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学校教育的充实、家庭教育的真实和社会教育的踏实。

(二) “学习管理师” 的功能使命

“学习管理师” 是联结中小学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肩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层面的功能使命(图1)。

图1 “学习管理师” 功能使命

“学习管理师” 的学校教育功能指 “学习管理师” 通过对学习动机、学习效能、高效学习法、新课标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 “互联网+” 技术收集、整理中小学生学业数据,绘制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者画像,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方案以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指导并监督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效率。

“学习管理师” 的家庭教育功能指 “学习管理师” 推送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与测评试卷,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学情报告后反馈给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根据学情报告,协助中小学生家长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并与家长携手指导孩子有效执行;助力家长树立或者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同时,将收集的家庭教育案例及其干预方案整理成册,在实践与反思中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学习管理师” 依托 “互联网+” 技术远程互动功能介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第一时间为学生及其家长答疑解惑、出谋划策,最终达到协助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学习管理师” 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指学习管理师会在社区定期开展学业指导、亲子阅读、家庭教育沙龙等活动,以此为桥梁,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充分利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教师教育学科优势,开展4:30延时服务,打造 “学习管理师” 品牌教研活动,在社会实践、产学研合作等各方面,通过进入社区学校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提升社区教育的有效性。

四、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始终坚持 “师范性、民族性、应用型、开放式” 的办学定位,发挥教师教育传统与优势,坚守 “师范底色” ,确立由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做强做特教师教育的目标。通过对传统师范教育的深入审思,与北京乐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过走产教融合之路,历经2年的 “学习管理师” 培养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提升,最终形成了一套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包含 “理念体系、内容体系、工具体系” 三方面,其中 “理念体系” 是核心, “内容体系” 是关键, “工具体系” 是载体(图2)。

图2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念体系建设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关于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的理性认识。与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相关的各组织机构和人员都要对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目标具有清晰的认知,以此支撑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与推进。

根据 “互联网+” 基础教育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结合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与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的早期实践探索,确立了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理念体系,即 “一个目标、二个主体、三双育人、四项落实、五项创新,培养‘一专多能’,满足‘三教合一’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图3)。

图3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理念体系

“一个目标” 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个主体” 即高校主体与企业主体,以双主体、双融合、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协同育人。 “三双育人” 即社区和家庭,线上和线下,学业和综合素养全域、全景双覆盖,家庭教育开展与社区教育开展双支撑,家长教育孩子和孩子学习成长双助力。由此,搭建起 “三教合一” 师范人才培养的桥梁,切实地填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间的空隙,促进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学校教育的充实、家庭教育的真实和社会教育的踏实 “四项落实” 。深入贯彻执行 “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师范教育转型探索” “原始教学手段向人工智能教学手段转变” “使学校、家庭、学生都满意的民心工程教育” “在实践中化解‘四点半’的难题,深化岗前实习实训” “组织阳光教育进家庭进社区,回归家庭教育的本真” “五项创新” ,向基础教育输出具备 “一专多能” 特质,符合 “三教合一” 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二)内容体系建设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内容体系可整体植入师范专业已有课程体系,以专业原有课程与学分设计原则为基础,增设或替换相关课程,融合机制灵活。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内容体系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群、学习动机与效能课程群、STEAM 课程群、教育实践课程群。四个课程群分别致力于对 “学习管理师” 进行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其四年的培养提供充足的学习内容,确保参加 “学习管理师” 课程的师范生能够成长为合格的学习管理师(图4)。

图4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内容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群是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新型 “互联网+” 时代教育技术课程,如《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者画像》《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应用模式》等7门课程,旨在使 “学习管理师” 了解 “互联网+” 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与形式,培养 “学习管理师” 通过互联网及其他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搜索、收集、整理、吸收、输出、分享的信息处理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引发的教与学的变革、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 “互联网+” 时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组成,培养 “学习管理师” 选择与设计信息化教学环境,设计与制作数字教学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布置作业/测试、批改作业/试卷等运用技术支持学习效果检测与评价的能力;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在线教学组织等运用技术支持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能力。

学习动机与效能课程群是引发与维系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业目标的基础课程,如《动机心理学》《正面管教儿童心理学》等4门课程,旨在 “学习管理师” 能够了解 “互联网+” 时代数字土著学生的学习心理与特征,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学会启发式教学、控制动机水平、给予恰当评定、维护学习动机、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问题。

STEAM 课程群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如《计算机编程》《AR/VA 技术》等6门课程,旨在使 “学习管理师” 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综合课程思维结合起来,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在综合的环境中学习,在项目活动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 “学习管理师” 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教育实践课程群是以学科指导为中心,通过理论与实践往复运动、渐进式的相互作用,运用线下线上等多维度的实践平台,进行单题讲解视频录制、知识点讲解视频录制,在线课程直播、录播教学等,锻炼 “学习管理师” 适应 “互联网+” 时代教育技术革命,将线上教学能力变成一种必备教学本领。通过系列教育实践课程,提升 “学习管理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及进行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指导等综合能力。

(三)工具体系建设

工具在体系建构中是必不可少的,实施工具是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的载体。 “学习管理师” 的培养分为见习、研习、实训和实习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培养都有所侧重, “学习管理师” 工具体系为各阶段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工具体系包含了学业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在线直播教学与辅导平台、数字化教育资源储存与发布平台、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咨询与指导平台、 “学习管理师” 成长轨迹记录与管理平台(图5)。

图5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工具体系

学业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可以实时、动态接收到中小学生的课后作业、单元小测等学业数据, “学习管理师” 和AI智能批阅系统分工协作可以完成对采集的学生作业、单元小测的批阅,生成包含学习水平、能力模型、成绩曲线、薄弱知识点在内的学情报告,并通过平台系统将学情报告反馈至学生的任课教师与家长,帮助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业情况,为其更好地开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通过长期的学业数据收集与积累, “学习管理师” 可以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绘制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者画像,根据学习者画像进行个性学习指导、个性督学检查、个性资源推荐及个性测评分析。 “互联网+” 时代的未来教师应具有洞悉教育数据之间的关联以及应用教育数据的能力。 “学习管理师” 可在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数据、依据数据进行教学决策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数据智慧,并通过数据在岗前充分了解学生。

在线直播教学与辅导平台借助于 “互联网+” 技术,突破了实训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为 “学习管理师” 提供了与中小学生进行网络在线互动的虚拟实践空间。 “学习管理师” 通过在线直播教学与辅导平台进行在线辅导,可将已掌握直播教学课堂组织与管理、直播教学的资源建设、直播教学课堂互动及直播教学实施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加以运用,熟练掌握直播教学技术与工具的使用方法、直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活跃度的方法等,提升自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直播教学与辅导的能力。

数字化教育资源储存与发布平台是根据 “互联网+” 时代的学生乐于接受音频、视频等喜闻乐见的讯息的心理而制作、剪辑、包装、产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储存与发布的载体。数字化教育资源包含单体讲解、知识点讲解、专题讲解、课程预习教学、课程复习教学、课程教学等学业类视频资源,以及依托师范专业的学科优势,结合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设计并制作的,针对特定学龄段的 “公民素养、学科拓展、科学探索、竞技运动、艺术鉴赏、艺术表演、视野拓展、职业规划、人文底蕴” 九大门类的综素类精品系列微课资源,以帮助 “学习管理师” 锻炼自身的学科知识教学和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教学的能力,为基础教育提供丰富、多元、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同时丰富中小学校4:30延时服务的内容,助力中小学生的学业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与发展,不断优化中小学生的学习体验,无限拓展中小学生的视野。

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咨询与指导平台是 “学习管理师” 与家长进行在线沟通并组织线下的进社区、进家庭的载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虽然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普遍陷入有热情,但没时间;有想法,但没机会;有理念,但没方法等困境之中。 “学习管理师” 通过平台将孩子学习过程与结果等学业数据反馈给家长,帮助家长通过数据精确了解孩子的学业情况,可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数据支撑。同时, “学习管理师” 通过1v1、1v5等学习群组服务方式,依托互联网针对性地对孩子开展专业指导,助力家长进行学业辅导。此外, “学习管理师” 将与学生及其家长互动过程中收集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在家庭教育专家、教授指导下制定家庭教育干预方案,借助平台与家长沟通干预方案,跟踪、指导干预方案的执行,根据执行情况对干预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提升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定期形成家庭教育案例集。

“学习管理师” 成长轨迹记录与管理平台指对 “学习管理师” 的培养过程及成长轨迹进行记录、指导、评价、干预的管理平台。通过管理平台为每个参加 “学习管理师” 型人才培养的师范生建立数字化成长档案,记录其成长的轨迹,可以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进行科学、有效、持续地监测,收集 “学习管理师” 成长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为进行过程化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及时对 “学习管理师” 的成长过程进行指导和干预以切实保证 “学习管理师” 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完整培养体系如图6所示。 “理念” 是开展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的核心,确立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理念体系,以打造掌握现代技能的 “三教合一” 新师范; “内容” 是开展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的关键,明确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内容体系,以加速跨学科理论知识的突破。 “工具” 是开展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的载体,搭建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工具体系,以助推新一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图6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立足 “互联网+” 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对 “互联网+” 时代教师教育审思的基础上,基于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携手进行 “学习管理师” 培养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建构的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未来教师的新范式。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既能满足 “互联网+” 时代基础教育当前的师资需求及伴随着 “互联网+” 时代发展产生的新需求,又能以自身为纽带,凝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的教育合力,通过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叶澜曾指出,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可以有相对固定的轨迹,但内容一定要与社会的、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13]。同样,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迭代。

本文基于对 “互联网+” 时代基础教育教师素养新要求的分析与归纳,从重塑教师角色定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心理诊断能力、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四方面对教师教育进行审思。在 “学习管理师” 培养实践的基础上,阐析 “学习管理师” 的内涵特征、功能使命,并从 “理念、内容、工具” 三方面构建了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是顺应时代并略超前时代,踩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鼓点上并取得了阶段性培养成果的。探索以师范类院校为实施主体进行 “学习管理师” 证书认证;将 “学习管理师” 课程纳入全省各类师范院校学籍管理、学分互认及国培省培体系;建立 “学习管理师” 校级标准并逐步申请国家标准,由此形成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常态化、制度化的新生态是未来 “学习管理师” 型师范人才培养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时代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