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谱分解法识别流体性质
2020-08-29钟吉彬阎荣辉张海涛冯伊涵李楠刘行军
钟吉彬,阎荣辉,张海涛,冯伊涵,李楠,刘行军
(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 710018;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 710018;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西安 710018;4.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长庆分公司,西安 710201;5.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西安 710077)
0 引言
由于核磁共振弛豫机制与地层中氢原子有关,能够提供与地层岩性无关的孔隙和流体信息[1]。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测井中广泛应用于储集层孔隙结构评价,利用核磁共振T2谱能够准确计算储集层总孔隙度,结合毛管压力曲线可以连续分析复杂储集层孔隙结构[2],T2谱响应特征还能够反映储集层润湿性和流体黏度[3]等信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识别流体性质的方法有5种,其中差谱法(DSM)和时间方法(TDA)有较好的理论支持,而移谱法(SSM)、扩散分析法(DIFAN)和扩散增强法(EDM)主要是经验方法,不能较好地解决油气水T2谱重叠的问题[4]。这5种方法在低孔渗储集层中流体识别能力较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识别流体性质的新方法。2015年,JIANG T M等[5]利用JAIN V等[6]提出的因子分析法评价页岩油气藏可采性和储集层品质,表明该技术在流体性质识别方面具有较大潜力。2016年,胡法龙等[7]提出了利用长等待时间、短回波间隔模式下测量的T2谱信息构建完全含水状态下的T2谱,通过对比测量T2谱和构建水谱之间的差异确定流体性质。该方法在中高孔渗储集层流体识别效果较好,在致密储集层中识别精度较低[7]。从前人研究来看,在低孔渗储集层的流体识别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价值。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为例,从信号处理的角度对T2谱进行分解,发现核磁T2谱可以分解为2~5个独立的分量谱。依据核磁共振理论,这些分量谱可确定为黏土束缚水分量、毛细管束缚流体分量、小孔隙流体分量和大孔隙流体分量。对比分析了油驱水和水驱油不同状态下的岩心核磁共振实验结果,研究油、水自由状态下T2谱特征和岩心含油、水状态下T2谱分量的特征,探索出了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识别流体性质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分解标准T2谱,可以进一步分析宏观T2谱下的T2分量谱特征,利用这些微观特征识别低孔渗储集层流体性质,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1 核磁共振T2谱信号特征和分解方法
1.1 T2谱的信号特征
核磁共振测量的是氢原子弛豫信号,采用CPMG脉冲序列表示回波串信号。通过其衰减过程确定横向弛豫时间(T2时间),回波幅度以1/T2的速率按指数规律衰减[1-2](见图1a)。可用多指数公式拟合:
利用(1)式对氢原子核自旋回波串进行多指数反演拟合就可以得到了T2谱(见图1b)。在T2谱反演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信噪比,还可在深度域进行多次累加,以提高T2谱反演精度。为了提高计算质量和速度,在这个过程中还使用了大量基函数。
图1 核磁共振T2谱特征及高斯分量信号
研究表明,T2谱可以看作多个正态分布曲线的线性叠加的结果。回波串的表征方法和T2谱的反演过程均使用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中心极限定理指出:给定一个任意总体,每次总体中随机抽取n个样本,一共抽取m次,然后把这m组样本分别累加并求出平均值,这些平均值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8]。从T2谱的测量和反演过程可知T2谱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因此,可以用多个独立的正态分布曲线对其进行精确拟合(见图1c)。反之,可以将T2谱分解为多个分量谱,相应的储集层孔隙和流体信息就包含在这些分量谱中。
1.2 核磁共振T2谱分解方法
在信号处理中,将符合正态分布特征的信号称作高斯信号,T2谱就是反映储集层孔隙和流体信息的信号,本文将T2谱的这些高斯信号称作T2分量谱。单个的高斯信号(见图2)可以用下式表示:
因此,要将T2谱分解为T2分量谱,必须利用信号处理方法求到a和σ。求得分量谱后,通过多高斯拟合即可得到拟合T2谱(以下称为T2′谱)。通常情况下,T2′谱与T2谱的拟合置信度能够达到99%以上,完整地保留了T2谱信息。所以通过T2分量谱分析储集层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是可行的。
图2 单个高斯信号特征
1.2.1 核磁共振T2谱寻峰
本文中的核磁共振T2谱采用128个数据点表示,这些数据点按照序号依次排列组成线性刻度的T2谱(见图3a—图3c),将这些数据点按照序号依次分布到T2对数时间轴上得到图1b所示的具有岩石物理意义的T2谱。信号的处理过程通常是在线性刻度下完成的。因此,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线性刻度表示,完成分解后,再恢复到对数时间轴。
T2谱寻峰就是要找到T2谱的多个高斯分量的峰值中心a。利用常规方法对T2谱进行分类时,通常认为局部最大值就是峰值中心(见图3a中62、83)。但是,对于图3b所示的T2谱,通过局部最大值、窗口搜索法等方法几乎只能找到一个峰值(见图3b中71)。利用信号处理的方法发现还存在着另外两个隐藏峰(见图3b中56、79)。如图3c所示的T2谱是比较常见的一类,除了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峰值(图3c中56、79),还有两个隐藏峰(见图3c中34、89)。要寻找到这些隐藏峰,就需要借助信号处理算法,如导数法、卷积法、小波变换等实现准确寻峰。
图3 不同T2谱对应高斯分量的峰值位置
经过对比优选,小波变换算法寻峰效果最好,且计算方便。将信号频谱变换为小波空间,利用小波系数中附加的形状信息检测谱峰信息,不需要对T2谱进行额外的处理,就可以检测出局部最大峰和隐藏峰,计算准确率高,需要参数少。还可以同时提供a和σ[9]。得到这两个基本信息,就可以利用(2)式对T2谱进行精确拟合。
1.2.2T2谱的分解与拟合
利用多个高斯函数对T2谱进行最优化拟合可以得到精度很高的T2′谱。整个分解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寻峰,求得a和σ,T2谱中包含几个峰值,就对应有几组(a,σ),即几个高斯函数;再利用这些函数进行高斯拟合,实现对原始T2谱的精确拟合,当拟合置信度达到98%以上时,所得的高斯分量即为所求T2分量谱(见图4)。
图4 利用最优化高斯算法分解T2谱
高斯拟合算法就是在最优化拟合工具中,利用高斯函数((2)式)对T2谱点数据进行函数逼近拟合。这种方法不需要非常准确的a和σ。通过最小二乘法优化拟合过程、控制误差范围,经过足够多次的循环迭代计算,就可以得到精确的T2′谱(见图4)。
要分解图4中的T2谱(图中蓝色圆圈为实验数据点),通过小波变换寻峰操作找到了4个峰中心值(见图中34、56、79、89),将这4个峰值的a和σ输入最优化拟合工具,返回4个高斯分量(见图4中分量1—4)。对比分析,原始T2谱(蓝色圆圈)和拟合T2′谱(蓝色实线)几乎完全重合。这样原始T2谱信息就准确地分解到了4个分量中。最优化拟合工具输出的峰值中心为37.146、56.074、80.445、88.154,与输入的峰中心值相比稍有变化,拟合相关系数达到99.9%,拟合精度非常高。
为进一步评价分解精度,对T2谱所反映的孔隙度信息进行分析。T2谱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等于岩心的总孔隙度。通过积分计算,原始T2谱和拟合T2′谱的总孔隙度相等(见表1)。同样计算分量1—4的分量孔隙度及其与总孔隙度的比值。由表1可知,4个分量孔隙度之和与T2′谱总孔隙度相等。分量2和分量3占比较大,分量1次之,分量4最少,反映了岩心大、中、小、微孔隙的构成情况。由此可知,T2分量谱不仅完整保留了原始T2谱的信息,还将总孔隙的信息进行了合理分解。
表1 原始T2谱和T2′谱孔隙度计算数据表
2 分量谱的岩石物理意义
2.1 原油和水自由状态下T2谱分布特征
水湿储集层中的流体分为:黏土束缚水、毛细管束缚水和可动流体,油、气、水在孔隙中常常处于不同位置,而且,油气大多存在于大孔隙之中[10]。可动流体部分通常是油水共存的。
为了搞清楚油水两相在分量谱上的响应特征,探索利用分量谱识别流体性质,测量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2段、长6段和长7段储集层的原油、原生地层水和实验室配制的NaCl2溶液T2谱(见图5a—图5e)。NaCl2溶液矿化度分别为6 000 mg/L和80 000 mg/L,长2段、长6段和长7段地层水矿化度分别为45 815,56 488,43 926 mg/L(见图5a、图5d)。利用前述方法分解水样T2谱,只能得到一个谱峰,两种NaCl2溶液T2谱峰几乎重合于2 800 ms,3种地层水的T2峰分布于100~600 ms,地层水T2谱与NaCl2溶液T2谱相比明显向左偏移,且水样T2谱分布与地层水矿化度没有明显相关性。地层水分析资料显示,原生地层水主要化学离子为:K+、Na+、Ca2+、Mg2+、Cl-、SO42-、CO32-、HCO3-,其中HCO3-浓度的差异对T2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原生地层水T2谱并不像NaCl2溶液一样相对集中。
原油的核磁自由弛豫特性与原油组分、黏度和温度有关。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各储集层原油基本为轻质油(见表2),从侏罗系延4+5段到三叠系长10段密度为0.825~0.849 g/cm3,平均为0.838 g/cm3;黏度为4.66~6.90 mPa·s,平均为8.83 mPa·s,除了长7段和长10段原油黏度小于5.00 mPa·s以外,其他层位相对变化较小;原油的含水率为0.76%~9.00%,侏罗系延6段最小,三叠系长2段稍大。存在形式为乳化水和残余游离水。本次实验测量的原油样品是鄂尔多斯盆地长2段、长6段和长7段原油,各层原油密度都非常接近,分别为0.847,0.834,0.837 g/cm3,平均为0.839 g/cm3,黏度相差较大,在温度为50 ℃条件下,长2段储集层原油黏度为6.90 mPa·s,长6段为5.67 mPa·s,长7段为4.70 mPa·s。因为原油是不同种类烃的混合物,核磁共振弛豫时间响应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组弛豫时间分布组成,且跨度大[11]。长2段和长6段为10~1 000 ms,长7段为10~2 000 ms(见图5b、图5c、图5e)。由于长7段原油黏度较长2段和长6段低,其T2谱分布特征也存在明显不同。将原油T2谱分解后,长2段和长6段原油得到5个分量(见图5b、图5c),其中分量2和分量5与长2和长6地层水T2谱峰基本一致(见图5a)。由于本次原油样品全是在油水同层中取样,可以认定分量2和分量5为原油中的游离水或乳化水的谱峰。分量3和分量4为原油T2谱分量,且原油的两个分量的谱峰位于116~516 ms。
长7段原油T2谱分解后,得到4个分量(见图5e),其中分量2对应长7段地层水T2谱峰,可认为分量2为游离水或乳化水的谱峰,分量3和分量4为原油T2谱分量,且原油的两个分量的谱峰位于300~1 150 ms。
图5 鄂尔多斯盆地长2段、长6段、长7段原油和地层水T2谱及分量谱特征图
表2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各储集层原油性质统计表
依据原油分量谱和原生地层水T2谱特征,可以将原油中残余的游离水和乳化水T2分量谱分离出来,突出原油的分量谱,并确定原油主要分量谱峰的位置。在水湿岩石中,孔隙中原油与岩石颗粒表面被毛细管束缚水隔绝,原油的核磁共振弛豫主要表现为自由弛豫[12]。通常弛豫时间较长的T2谱峰是原油中最具流动性的轻质成分中氢核的贡献。弛豫时间较短的T2谱峰对应为原油中运动受限的重组分中的氢核[11]。排除T2谱中水的分量谱,长2段、长6段和长7段原油都具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长弛豫分量谱(分量3和分量4),只是由于原油黏度不同,造成分布位置有差异。因此,这一现象可用于定性识别水湿储集层流体性质。
2.2 岩石孔隙中油和水的T2分量谱特征
前人研究认为,当储集层流体是润湿相时,其自由弛豫常可以忽略,但非润湿相流体由于不与岩石颗粒表面接触,仍然存在自由弛豫,且当流体存在于较大的孔隙空间中时,即使是润湿相,自由弛豫也会对氢核的弛豫过程起到重要作用[13]。以上观点通过核磁实验T2谱分解得到了证实。
如图6a是不同矿化度NaCl2溶液和地层水自由状态下的T2谱,图6b是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岩心(水湿岩心样品,编号:23-16,φ=13.2%,K=0.874×10-3μm2)100%含水时的T2谱及分量谱,图6c是鄂尔多斯盆地J123井长6段原油的T2谱及分量谱,图6d是图6b中同一岩心含束缚水和可动油时的T2谱及分量谱。
图6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同一岩心含油和水状态下T2分解谱特征
分析地层水自由状态下的谱峰(见图6a)和在受限孔隙空间中的谱峰(见图6b),受限孔隙中的谱峰明显左移(见图6b中蓝色峰),且分散。此时,T2分量谱可用于评价孔隙结构。依据核磁共振理论,可赋予4个分量谱明确的岩石物理意义。图6b中,分量1为黏土束缚水,分量2为毛细管束缚水,分量3为小孔隙水,分量4为大孔隙水。
当孔隙中可动流体全部被油驱替后,岩心T2谱(见图6d红色谱)与原油自由状态下的T2谱(见图6c红色谱)相比,谱峰同样存在明显左移的现象,而黏土束缚水的谱峰位置基本不变(见图6b分量1和图6d分量1),与传统认识一致。由前文分析可知,图6c中,分量2和分量5认为是地层水的谱峰,分量3和分量4是原油的谱峰。对比图6c和图6d,原油在自由状态下和受限孔隙空间下分量3和分量4谱峰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这恰好证明,在受限的孔隙空间中,非润湿相流体(原油),仍然存在自由弛豫。只不过这一现象被原始T2谱的宏观表象掩盖,不容易观察到,通过T2谱分解,在各个分量谱上,这一现象表现得相对明显。而润湿相流体(水)的分量谱稍显复杂,需另做研究。但是,这并不妨碍在水湿条件下,利用原油分量谱的这一特征进行流体识别。
2.3 不同含油饱和度状态下T2分量谱特征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成熟开发区长6段储集层的6块岩心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平均孔隙度为15.03%,最大孔隙度为18.80%,最小孔隙度为13.20%;平均渗透率为4.22×10-3μm2,最小渗透率为0.87×10-3μm2,最大渗透率为9.05×10-3μm2。实验中,采集了饱和水状态下、油驱水和水驱油过程中不同含油饱和度状态下的T2谱。研究发现,随着含油饱和度变化,T2谱峰位置呈规律性变化。以LJ36-361井长6段岩心(编号:23-16,φ=13.2%,K=0.87×10-3μm2,水湿样品)为例(见图7),分解6种状态下的T2谱,分别得到4个分量谱。
图7a是岩心经过洗油、洗盐后用矿化度为85 000 mg/L的地层水(水型为CaCl2型)充分饱和后,测得的T2谱,4个分量谱的谱峰位于5~100 ms,由于岩样含水饱和度为100%,这4个分量谱是水的信号,其分布特征直接反应岩心孔隙结构。图7b—图7c为油驱水过程,图7b状态下含油饱和度为29.97%,含水饱和度为70.03%,图7c状态下含油饱和度为59.31%,含水饱和度为40.69%(束缚水饱和度)。图7d—图7f为水驱油过程,图7d状态下含油饱和度为39.02%,含水饱和度为60.98%,图7e状态下含油饱和度为20.29%,含水饱和度为79.71%,图7f状态下含油饱和度为17.17%(残余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为82.83%。在整个驱替过程中分量2、3、4的峰值变化规律性较强。当含油饱和度大于等于30%左右时(见图7b—图7d),分量3、4峰值同时出现在165~500 ms。此时,分量2所代表的毛细管中的束缚水也被驱替进部分油,分量2谱峰向右移动(见图7c、图7d)。在水驱油过程中(见图7e、图7f)随着含油饱和降低到30%以下时,分量4的谱峰位置基本不变,信号幅度变小,分量3幅度稍微变小,峰值稍向左移动。当含油饱和度继续变小,分量3与分量2谱峰位置从基本重合逐渐变为完全重合(见图7d—图7f),表明分量3中的油被全部驱替出去。当岩心含油量降低到残余油时(见图7f),分量4幅度逐渐低,弛豫时间变长,显示大孔隙中残余部分原油。
通过岩心中油、水互相驱替的过程,利用T2谱分解法进行分析,可以清晰了解到在整个过程中,黏土束缚水(分量1)基本没有大变化。毛细管束缚水(分量2)在油驱水过程中会充注进部分原油,导致分量2谱峰向右移,但在毛细管作用下,在之后的水驱油过程中这部分流体不再变化,分量2峰中心位置也基本不变(见图7c—图7f)。小孔隙部分(分量3),随着注入油量的增加峰值右移,水驱油时随着含油饱和度降低,峰值逐渐左移,直到与分量2重合(或消失),表明小孔隙中油全部被驱替出去。大孔隙部分(分量4)在油驱水时,首先被油充填,在含油饱和度降低过程中,其幅度信号最先降低,当接近残余油状态时,其峰值稳定在1 000 ms,不再变化。
综上所述,当岩石含油时,T2谱分解后的分量3和分量4(谱峰分布为165~500 ms)代表了大部分可动油的信息,其余分量基本为水和无开采价值的束缚油和残余油的信息。该结论与前述原油自由弛豫时T2谱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见图5)。因此,通过对T2谱进行分解,并研究各分量谱峰在T2时间轴上的分布位置。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集层如果在165~500 ms出现较强的分量谱峰信号,则可判定储集层含油,若谱峰分布在此区域之外可判定含水。
图7 LJ36-361长6段储集层同一岩心不同含油饱和度状态下T2分解谱特征
3 利用T2谱分解法识别油水层
3.1 T2谱分解法识别油层
L16井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一口石油预探井,在长6段测井解释为油层和油水同层共计20.2 m(见图8第5道),取心资料显示为油斑细砂岩,储集层特征为:分析孔隙度14.50%,分析渗透率0.98×10-3μm2,声波时差240.31 μs/m,密度2.43 g/cm3,电阻率9.4 Ω·m。试油采用水力喷砂压裂工艺,在1 876 m和1 884 m处打开油层,分别加砂35.0 m3,砂比为20%,排量为1.6 m3/min,压裂液为滑溜水加交联胍胶,试采油管排量为1.4 m3/min,套管排量为0.2 m3/min,获纯工业油流55.42 t/d,试油结论为油层。
该井核磁共振资料由国产MRT多频核磁共振测井仪采集完成,其T2谱反演结果见图8第11道。在此基础上,利用T2谱分解法处理得到4个T2分量谱(见图8第12—15道),其中T2分量谱1和2在深度域是比较连续的,因为几乎所有地层都存在黏土束缚水和毛管束缚水,而分量谱3和4随着深度变化部分缺失,尤其分量谱4缺失较严重,反映出大孔隙不发育。在T2分量谱2、3和4上添加长6段储集层原油的谱峰分布线:下限值为165 ms,上限值为500 ms。分量谱峰位于该区间内(见图8第14、15道中蓝线和红线之间),则指示对应的储集层段含可动油,峰值越密集,含油越好,反之储集层不含油。
以此可验证T2分解法识别流体性质的有效性。从储集层整体看,储集层(深度1 873~1 895 m)内部T2分量谱1基本不发育,与储集层内泥质含量低,黏土束缚水较少有关,分量谱2整体发育较多,表明储集层内部发育较多的微孔隙(即毛细管),且分量谱峰偏离165~500 ms范围较大(见图8第13道),解释为毛细管束缚水。储集层顶部解释结论为油层的井段(深度1 873~1 886 m),分量谱3分布较多,且主要峰值分布于油峰区间内,分量谱4虽然较少,但是几乎所有的谱峰都分布于165~500 ms,表明该层段大、小孔隙均被原油充满,含油较好。在该深度范围内的两个钙质夹层(深度1 877.5 m和1 881.5 m)的分量谱3和分量谱4均偏离了油峰范围,表现为不含油,与常规测井解释吻合。
油层段底部井段(深度1 886~1 895 m),顶部分量谱3的峰值大部分位于油峰范围内,底部分量谱4的峰值几乎全部位于油峰范围内,认为顶部只发育小孔隙,且含油;底部则大、小孔隙都发育,但几乎只有分量谱4位于油峰范围内,分量谱3则大部分偏离该范围,仅大孔隙充填石油,小孔隙内仍然为水。该段解释为油水同层。
图8中可以看出非油层段与油层段各分量谱存在明显不同,分量谱1和分量2谱分布连续,分量谱3和分量谱4较差,且谱峰均不在油峰范围内。
L16井全井只有长6段试油,其他层位并未打开,投产初期日产油2.04 t,含水72.3%,稳产后日产油1.42 t,含水69.4%。试油及投产数据与利用核磁T2分量谱分析结果一致,证明利用T2谱分解法识别流体性质的正确性。
3.2 T2谱分解法识别水层
Y80井在长6段钻遇砂体32 m,深度为1 683~1 715 m(见图9),取心资料显示为油斑细砂岩,储集层特征为:分析孔隙度12.80%,分析渗透率0.65×10-3μm2,声波时差241.12 μs/m,密度2.44 g/cm3,电阻率12.6 Ω·m,依据常规资料解释,认为1 691~1 704 m层段含油较好,在1 691~1 693 m射孔并压裂,加砂30.0 m3,砂比为11.9%,排量为1.4~1.8 m3/min,试油日产水30 m3,试油结论为水层。
该井核磁共振资料同样由国产MRT测井仪采集完成。对T2谱(见图9第11道)分解,得到4个T2分量谱。在储集层中泥质束缚水部分(T2分量谱1)与L16井油层段一样,并不发育,而毛细管束缚水部分二者均比较发育(T2分量谱2),且在深度域上较连续。在Y80井中,代表油层信息的T2分量谱3和T2分量谱4,其峰值在T2时间轴上并没有落在165~500 ms(见图9第14、15道中蓝线和红线之间),大部分峰值位于下限值165 ms线上。且T2分量谱4比较稀疏,表明大孔隙并不发育。在1 691~1 704 m处,T2分量谱3纵向分布稍显稀疏,依据T2分量谱分布特征,解释为水层。在1 705~1 714 m层段,T2分量谱3纵向连续性较好,少量谱峰稍大于165 ms,综合解释为含油水层。分析认为,利用T2分量谱,对油层和水层进行定性识别,解释结论与试油结论吻合较好。
图8 L16井长6段测井解释成果
图9 Y80井长6段测井解释成果图
4 结论
根据核磁共振测井原理和T2谱反演过程等特点,可知T2谱在横向弛豫时间轴(T2时间轴)上具有正态分布特征。依据信号分析理论,通过寻峰和最优化曲线拟合两步,实现了对T2谱的高精度分解。分析储集层原油、地层水的自由弛豫特征和油、水互驱的动态过程中不同含油饱和度状态下T2分量谱特征,提出了核磁共振T2谱分解法识别流体性的方法。T2分量谱在T2轴上的分布位置具有明确的岩石物理意义,可作为流体识别的依据。该方法使用过程中需要做到:①准确找到T2谱中存在的隐藏峰;②各分量谱对原始T2谱拟合精度要高,确保原始T2的信息完整的分解到各个分量谱;③针对不同区域的油水识别问题,需要利用岩石物理实验标定含油分量谱的下限值和上限值,确定油层和水层的解释标准。利用核磁共振T2谱分解法识别流体性质,在实践中得到了试油、试采验证,用于定性识别储集层中流体性质,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符号注释:
Cw——矿化度,mg/L;K——渗透率,10-3μm2;M(t)——t时间的回波幅度,mV;Mi(0)——第i个弛豫分量在零时刻的回波幅度,mV;n——回波数,个;RAT90,RAT60,RAT30,RAT20,RAT10——横向探测深度为2 286 mm、1 524 mm、762 mm、508 mm和254 mm阵列感应电阻率,Ω·m;t——时间,ms;T2——横向弛豫时间,ms;T2i——第i个弛豫分量的横向弛豫时间,ms;a——高斯分量的峰值中心对应的时间,ms;σ——高斯分量的峰宽,ms;τ——回波间隔时间,ms;φ——孔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