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瘠薄山地稳定侧柏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2020-08-29葛忠强吕雷昌李宗泰徐慧梅王清华
葛忠强,梁 燕,王 凤,吕雷昌,李宗泰,张 靖,徐慧梅,王清华*
(1.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14;2.淄博市张店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山东 淄博2550002;3.山东省林业监测规划院 山东济南250014;4.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临沂276000)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属于柏科侧柏属,是我国荒山绿化时的主要造林树种[1]。侧柏人工林是山东省干旱瘠薄山地主要的生态公益林,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径流、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2]。但目前对侧柏人工林生态效应的研究相对不足,仅有少量报道[1-4],关于侧柏林生态稳定性的研究尚属空白。
目前,山东省山区的侧柏人工林多为50年前营造,林分密度普遍过大,多数已呈高度郁闭状态,导致树木长势减弱,林下植被稀疏,生物多样性锐减,难以全面发挥其生态功能,生态稳定性普遍较差。课题组依托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16GNC111008) 和山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LYCX03-2018-14)对干旱瘠薄山地侧柏人工林生态稳定性开展初步研究,提出了侧柏林生态稳定性评价方法,将23 个典型长期山地侧柏人工林进行了稳定性分级(表1)[5]。本文以“不稳定”侧柏林为对照,探讨了稳定侧柏林的生态服务功能。
1 材料与方法
1.1 林下生物多样性
供试林分位于燕子山林场和黑峪林场,分别地处济南历下区和淄博市博山区,林方设置及林分具体生长情况参见文献[6,7]。在每个试验点各选取2 块样地的侧柏人林进行研究,编号为1-2、1-5、3-8 和3-9,林分基本情况见表2。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及稳定性评价方法,1-2 号和3-8 号侧柏林的稳定性等级为“不稳定”,1-5 号和3-9 号则为“高度稳定”(表1)。分别调查4 个供试林分的林下植被,计算多样性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Pa)、Margalef指数(Ma)、Simpson 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 指数(H)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Pj),具体调查和计算方法参见文献[6]。
表1 鲁中山地典型侧柏人工林的生态稳定性等级
表2 供试侧柏人工林样地情况
1.2 林地土壤流失
供试林分为位于燕子山林场的1-2 和1-5 样地,基本情况见表2,林方设置及林分具体生长情况参见文献[6,7]。在每块侧柏林地各选取3 个样方,采用标尺法[8]研究林分稳定性对林地土壤流失的影响,在1-2 号林地内的3 个样方面积分别为3 m×5 m、4 m×4 m 和4 m×4 m,每1 m2铺设一枚钢钎;1-5 号林地内的3 个样方面积分别为3 m×4 m、2 m×8 m 和2 m×9 m,同样也是每1 m2铺设一枚钢钎。雨季前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枚钢钎露出地面的高度(mm),然后在雨季后再次测量高度。根据雨季前后钢钎高度的平均差值,土壤容重,采用下式计算得出林地土壤流失量:
式中W 为土壤流失量(T/hm2);H1和H2分别为雨季前、后的钢钎高度(mm);ρ 为林地土壤容重(g/cm3)。
1.3 空气负离子、风速、温度和湿度
供试林分位于燕子山林场和黑峪林场,在每个样点各选取4 块样地的侧柏林进行研究。燕子山所选样地编号为1-1、1-4、1-5、1-6,其中1-1 和1-6侧柏林的生态稳定性为“不稳定”,而1-4 和1-5 为“高度稳定”;黑峪林场所选样地编号3-2、3-8、3-7和3-9,其中3-2 和3-8 侧柏林的生态稳定性为“不稳定”,3-7 和3-9 为“高度稳定”。林分基本情况见表3,林方设置及林分具体生长情况参见文献[6,7]。分别测定供试侧柏林样方内距地面1.5 m 高处的温度、湿度、负离子含量、风速以及黑峪林场侧柏林内的地表温度,同时测定林外空地相应位置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表3 供试侧柏人工林样地概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稳定性对侧柏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供试4 块样地侧柏人工林林下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列于表4。对位于同一试验点的2 个侧柏林分进行比较,由表3中结果可以得知,生态系统非常稳定的1-5 号侧柏林的丰富度指数Pa 和Ma 分别较1-2 号侧柏林的相应指数增加了1.50 倍和2.67倍;多样性指数H 和D 分别增加了14.64 倍和9.68倍;而均匀度指数Pj 增加了5.73 倍。
将生态稳定性非常高的3-9 与不稳定的3-8进行比较,经计算后可知,3-9 号侧柏林的丰富度指数Pa 和Ma 分别较3-8 号侧柏林的相应指数增加了0.60 倍和0.89 倍;多样性指数H 和D 分别增加了3.29 倍和3.83 倍;而均匀度指数Pj 增加了2.31 倍。
两个调查点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侧柏林生态稳定性提高后可显著增加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这也是导致林分稳定性较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用本研究提出的侧柏林稳定性构建技术,提高林分生态稳定性后,可使林下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高。
表4 不同样地侧柏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
2.2 生态稳定性对侧柏林地土壤流失的影响
由表5调查和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生态系统高度稳定的1-5 号侧柏林的土壤平均流失量为31.68 T/hm2,而不稳定的1-2 号侧柏林的土壤平均流失量为51.19 T/hm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块林地土壤流失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5 号林地较1-2 号林地的土壤流失量减少了38.11%,这说明生态稳定性高的侧柏林有利于林地土壤的保持。
表5 不同样地的土壤流失量
2.3 侧柏林生态稳定性对空气负离子、风速、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2.3.1 负离子含量
由表6和表7测定结果可以看出,与林外相比,侧柏林内的负离子含量和空气湿度较林外测定结果均有明显增加。燕子山林场1-1 和1-6 侧柏林的负离子增幅分别为12.50%和5.26%,而生态稳定性高的1-4 和1-5 侧柏林林内负离子增幅分别为65.71%和17.39%;黑峪林场侧柏林内外的负离子含量也存在相似规律,不稳定林分(3-2 和3-8)和高度稳定林分 (3-7 和3-9) 的增幅分别为7.50%-8.54%和26.19%-34.15%(表8)。
2.3.2 风速
与林外风速相比,侧柏林内风速得到明显降低(表6和表7)。高度稳定侧柏林对风速的抑制作用较不稳定侧柏林有大幅增加。以黑峪林场供试林分为例,3-2 和3-8 均为生态系统不稳定的侧柏人工林,其林内风速分别较林外减少了20%和35.29%;而对于高度稳定性的3-7 和3-9,降低百分比分别为84.62%和87.50%。
2.3.3 空气温度
两个试验点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与负离子结果相反(表6和表7)。燕子山林场不稳定林分(1-1和1-6) 的林内空气温度较林外下降了0.71%-3.17%,高度稳定林分(1-4 和1-5)则降低了9.74%-5.48%。黑峪林场不稳定林分(3-2 和3-8)的林内空气温度较林外下降了3.37%-5.39%,高度稳定林分(3-7 和3-9)则降低了了11.63%-12.50%。
2.3.4 空气湿度
两个样点空气湿度与负离子林内外变化结果类似,燕子山林场不稳定林分(1-1 和1-6)的林内空气湿度较林外提高了2.43%-3.17%,高度稳定林分(1-4 和1-5)则提高了4.74%-5.87%;黑峪林场不稳定林分(3-2 和3-8)的林内空气湿度较林外提高了6.45%-13.10%,高度稳定林分(3-7 和3-9)则提高了28.76%-15.98%。
2.3.5 地表温度
黑峪林场供试侧柏林地表温度变化规律与空气温度相似。由表7中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系统不稳定的3-2 和3-8 侧柏人工林,其林内地表温度分别较林外减少了4.60%和5.94%;而对于高度稳定性的3-7 和3-9,降低百分比分别为23.77%和10.75%。
表6 燕子山样点供试侧柏林的指标调查结果
表7 黑峪林场样点供试侧柏林的指标调查结果
表8 林内各指标较林外增加或降低幅度
3 结论
对侧柏人工林林内和林外的空气负离子含量、空气温度、风速、空气湿度、地表温度的测定结果表明,稳定性高的侧柏人工林在提高林内负离子含量和空气湿度,降低林内空气温度、风速、地表温度的效果更好,相比生态系统不稳定的侧柏林所发挥出的生态服务功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