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2020-08-28王双

科海故事博览·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日本教育

王双

摘 要 21世纪的世界是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正在成为国家影响力的主要标志。日本政府全面修订《教育基本法》,在其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充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这是日本首次确立传统文化教育在法律中的地位,根据修订后的《教育基本法》,日本中小学在多门学科课程中充实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同年,以东京都为代表的各个地区教育部门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评价、教师培养等方面给予指导,全面而系统地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我国与日本同属亚洲儒家文化圈,在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有作为东亚民族的特征,也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色,其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日本;传统文化;教育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在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保护和发展本国的传统文化,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碰撞,已为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课题。二战后的日本社会和经济迅速幅起,日本独特的民族特性在国家重建和社会恢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动力作用。日本的传统文化既凝聚着日本民族独特的气质特征,也体现出对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传统文化教育近年来在日本教育改革中备受瞩目。2006年,日本政府对《教育基本法》实施全面修订,其中教育目标上增加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内容,即“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孕育传统文化的国家和乡土,并且尊重他国,培养贡献于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态度。”这是日本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保障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各学科教科书的渗透内容,亦或作为独立的地方(或学校)特色课程,已经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和文化”之风。

1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

1.1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性

《教育基本法》规定的培养目标有三条,德智体协调发展,能够在人生中实现自我;尊重公共精神,成为参与国家、社会形成的主体性国民;以我国的传统与文化为基础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具备传统与文化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基础性的要求,为达成《教育基本法》对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了各学科、各年级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主要的学科科目中设置传统文化的要素,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展现出来,并且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同一内容在不同科目中的相互配合与渗透,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和服,在社会科主要体现在和服的产生历史,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相关内容,而同样的内容出现在家政科则注重和服的穿着方法及行走姿势,通过这种交互渗透性的教学,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把握更加深刻,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外,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结合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的相关课题,介紹性、理解性的内容渗透于探究调查活动中,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

作为校本课程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更加强有力的渗透性。由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涵具有丰富的广度与深度,学校开展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往往取材于身边的生活,继而进行深化与拓展,与其说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活化,不如说是将生活中的素材渗透于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再通过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尊重热爱传统文化的自觉。作为校本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教师充分发挥创造力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选择日常生活中普遍而又经常被忽视的素材,将传统文化的意义渗透于每一天的生活中,从过去的生活到现在的生活,到未来的生活,传统文化始终存在于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和愿望中,它不只是历史的产物,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1.2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性

传统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的继承与发展必然要受到现实实践的检验。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摆脱单纯的的知识点记忆,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强调积极釆用体验性学习,加深对有切身感受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的组织活动中,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调查探究中获得亲身体验,并且能够将所习得的学习成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在教科书编排上,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从身边的传统文化认识出发,尊重学生独特的经验感受,要求学生掌握事实材料,参与集体讨论交流,实地考察博物馆、纪念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场所,或者釆访守护继承传统文化的人们,以此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一系列的实践探究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避免了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的弊端。

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强调突出地方和乡土的传统文化特色,有利于养成学生对地方社会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尊敬,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方社会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体验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品尝和制作传统美食等,通过切身体验,亲自动手参与,才能深刻理解与体会蕴含于传统文化中先人们的智慧和勤劳。

2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

2.1传统文化教育的平衡

《新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为了培养生存于下一时代的曰本人,在学校教育中,培养珍视本国传统与文化的态度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国外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因此,在完善和充实各学科的同时,以培养作为日本人的意识和思考方式为基础,关注世界与日本的联系,养成作为曰本人生存于国际社会的基本素质。”即强调随着时代的变化,“作为日本人的意识”应受到重视,然而二战之后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社会广泛借鉴与参考西方的文化样式,从生活习惯到社交礼仪、制度政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教育决策部门以“国际化”的理念吸引眼球,容易导致至上而下的强制实施,造成教育决策部门的要求与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以体育教育的武道为例,失衡的教育观表现如下,①填鸭式教育观,缺乏对教学内容主次的区分;②相比个人重视集体的教育观,将学生个性埋没于集体之中;③“趁热打铁”式教育观,忽视学生对于武道的真正兴趣;④“完全主义”教育观,没有看到学生的优点,只是指出缺点。由此,武道教育呈现枯燥无味的印象,缺乏足够的弹性来适应正处于性格变化中的学生发展特点。

柔道、剑道、空手道等项目是目前学校教育中广泛采用的武道项目,它们都具有中国武术渊源,在独特的民族和历史环境下,逐渐形成风格独辟、自成一体的传统文化领域,然而其中包含的某些极端的武士道精神,若没有被彻底副除,可能会重蹈军国主义的历史悲剧。

2.2教学实践的推广难度

关于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有以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阐明其规则与技巧的研究,也有基于教学实践的规则与技巧,以完善和开发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前者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解释、教学分析、目标分析和教材分析等方面,后者强调教学设计、课程构成、教材开发和实验教学等方面,尽管对于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研究相当丰富,然而大部分研宄都是以独立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局限于典型的教学实践案例,因此传统文化教学的规则与技巧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难以运用于普遍性的传统文化教学,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一般性的推广。此外,对于教学实践的开发性研宄,缺少对先行研究案例的探讨,多以教师的个人判断和教学经验为主,以此作为研究机制得出的结论没有明确的研究意义,在一般性的推广上遇到阻力,也无法应用于全国性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中,或许这是过度鼓励充分发挥教师创造力,过分强调自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造成的遗憾。

此外,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构成方式及其有效性没有明确,单独的年级和学年的学分要求多以缺乏连续性的“点的教学实践”的形式出现,不利于形成有组织、有计划的“线的教学实践”。

3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3.1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对文化创造力的培养

“文化立国”政策从文化创新角度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普及的重要性,着力于高等教育的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援助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然而在基础教育方面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培养,强调通过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形成对我国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传统文化的课程实践多以经典诵读、书法、武术、茶艺等活动进行,局限于对传统文化的表现与复制。传统文化的弘扬在于吸取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加以创造和改进使之形成新文化走向世界。为实现“文化立国”的目标,在中小学的教育阶段,培养文化创造力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方面,应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生活与文化联系起来,思考能否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并从中创造出新的文化。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经过了历代大儒孜孜不倦的求索与创新,凝结了历代先哲的集体智慧,逐步发展和丰富起来,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而现代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距低与批判,多由于对古人思想的误读,加之自身认识的肤浅与偏颇,传统文化的创造力首先体现为还原先贤的本意,切勿曲解圣贤的思想本意,从历史还原的角度理解经典名著,再结合当今的实际情况,会古通今,融会贯通,古为今用,是更深层次的创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諧社会理论相互贯通,寻找古人智慧与今人智慧的契合之处,从优秀文化传统中创造新文化,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文化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落脚之处

3.2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多元化的幵发

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最受到重视的是古代先贤经典作品及其表现的人文精神,这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伦理思想论、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和美学意识,是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类宝贵遗产,对于青少年个人修养的提升、个人品格的完善以及爱国心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此外,书法、武术、茶艺和陶制等传统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由于可操作性比较强,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也被广泛利用,然而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的融合孕育出灿烂而丰富的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种类,传统文化蕴含着古人们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和发明的心血,也体现了人们与自然共存的智慧。而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要得以继承和延续,也必须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多元化的开发,使之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突破书本知识和简单操作的局限,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变迁,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富有生活性。

在学科课程的内容中,文科科目如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人文科学有许多内容充分体现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这些书面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开发综合性的传统文化实践课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途径;而理科科目如数学、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较少,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科学家的个人事例,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爱国情怀,通过国际化的视野完善个人民族精神的陶冶和升华。

此外,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化也要求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与当地的外国人交流沟通,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互相介绍民族文化,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在国际理解的氛围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多元文化的理念,在异文化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多元性的传统文化观

结束语

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兴未艾,传统文化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者的重视,目前较为普遍的形式是高校开设传统文化的校本课或选修课,基础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仍然有待完善,尤其在校本课程方面,课程内容标准和教学实施等情况亟待提高,此外,传统文化的教材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教师培养,家庭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支持的完善都是我国今后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努力的方向。国外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尤其是日本在这方面所做的成绩和成果,能够为我国提供一些借鉴与启发,从而改善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加快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兰卉.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01):171-172.

[2]沈晓敏.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造——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的走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11):83-89.

[3]吕顺长.2016年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01):72-82.

[4]杨晓.近代中日教育关系与传统文化心理式微[J].教育科学,2005(03):51-55.

[5]傅丽霞、王子象、王洪斌.文化传统教育[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日本教育
探寻日本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日本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