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多元与多样
2020-08-28赵煜
[关键词]欧洲,文明多元,封君封臣,庄园,商业发展,市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5-0021-09 “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从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①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几个主要地区的文明进入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多元的面貌。欧洲亦是如此。具体到此课,从时空的角度看,其实是展现了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东西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欧洲进入所谓中古时期,日耳曼人的入侵使希腊罗马文明走向衰落。
5—10世纪,西欧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威胁,最终在日耳曼人的统治下进入封建社会,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这两个制度是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基础。初期自给自足,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大量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工商业活动几近于无;封君封臣制度下,西欧的政治局面分散而又碎化。11世纪以后,随着动荡局势日趋稳定,西欧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城市开始复兴,市民阶层出现,文化也繁荣起来,大学兴起,基督教会的地位仍举足轻重。由此,城市为了摆脱领主的肆意盘剥,经过不断斗争取得了自治权。在这一过程中,国王为获得支持而倾向于城市一方。王权在城市的支持下进一步强化,促进了等级君主制的形成,西欧地区王朝国家的形态日益显现,王权的强化也有利于后世民族国家的形成。
对于西欧,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逻辑——破坏、重构与发展。
在东欧,东罗马帝国延续下来,农业稳定、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6世纪一度非常强盛,但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亡于奥斯曼帝国。东罗马帝国不同于之前的古罗马帝国,也与西欧差异显著,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拜占庭文明,在政治、經济、宗教文化方面对东欧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罗马民法大全》的编撰更是对欧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意义重大。东罗马帝国衰落的同时,基辅罗斯和俄罗斯在东欧地区相继崛起,俄罗斯帝国在中古时代末期逐渐发展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帝国,主导着东欧地区,强大的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与西欧相比颇具特色。
从知识的角度讲,学生在初中九年级相继学习过了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中世纪大学、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法典》等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古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有基本的认知。本课相较于初中,增加了一些细节内容和抽象概念,比如王权由分散到强化、西欧各民族国家的雏形初现、基辅罗斯与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在新知识增加的情况下,如何联系初中内容构建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是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课的难点在于,诸多学习内容被整合在一课中,学生要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中古欧洲不同地区的历史演进,更需要学习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进行分析探究。由于中古欧洲在时空、文明表现与内涵上都与我国古代截然不同,可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认知为起点,激发学生比较、探求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兴趣,来开启本课的教学。所以教学过程应注重多角度的历史学习情境创设、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中古欧洲的历史环境下理解中古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综上,本课的教学立意为:多元文明下的中古欧洲——中古欧洲下的多样文明。
导入:
材料1: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中外历史纲要(上)》①
材料2:“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拜占庭帝国的建立”图。
——《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地图册》②
材料3:这些蛮族人喜欢破坏和劫掠,正如他们喜欢屠杀和暴行一样。他们经过一处,把所有的东西都劫走,留下的只不过是闪闪的火光和凄凉的废墟。
——[法]P.布瓦松纳:
《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③
日耳曼人在进攻西罗马的过程中,曾不断掠人为奴。加之社会秩序动乱,民众贫困破产,盗卖人及自卖事也大批出现。遂使初期日耳曼诸国中奴隶大增,一般估计中世纪初期西欧奴隶较罗马晚期为多,市场上奴隶充裕,价格也很便宜。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④
西罗马帝国面临崩溃之时,东罗马的皇帝们正在小心翼翼地开源节流,并对都城的攻防体系进行加固。……小亚细亚由黑海的天然屏障和君士坦丁堡坚不可摧的城墙保护着,拥有丰富的兵源,其财政收入和税收也足够支持军队。……由于城市更多、工业更发达、贸易更繁荣、自由农更多,因此东罗马帝国强盛一时。另外,君士坦丁堡处在中心位置,它的码头和港口几乎控制着黑海和地中海之间的所有贸易,使得东罗马的国势如虎添翼。
——[美]朱迪斯·M. 本内特、
C. 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⑤
设问:(1)阅读材料1,结合所学,回顾秦统一后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识图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角度入手,结合材料2、3,了解欧洲进入中世纪的基本概况。初步分析欧洲此时的发展与中国有怎样的不同。
设计意图:导入之用,重在搭建历史学习情境,形成思维的起点。课标要求重点落在了“多元”二字,如何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多元”?比较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治体制自秦以后的核心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学生已学过。相较而言,欧洲自5世纪末文明发展落后,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在欧洲东部存续、发展、演进。这些都决定了中世纪欧洲多元的发展特征。展示罗马帝国灭亡图,构建欧洲进入中古封建社会的历史情境,创设一个可比较的思维点。
师: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人在蹂躏西欧的同时将自身原有的社会传统也带到了西欧,面对持续的外部压力,融合日耳曼因素、基督教因素的秩序重建成为西欧中世纪初期的首要任务,并最终形成封建制,此为西欧中世纪早期最主要的内容。
材料4:“9—10世纪蛮族对西方入侵”图及“阿拉伯帝国”疆域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①
——《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地图册》②
设问:对于统治着西欧的蛮族来说,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底层,面临着怎样严峻的新形势?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需要什么?
设计意图:7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扩展对西欧形成冲击,9至10世纪,整个欧洲面临着北方诺曼人、南部撒拉森人、东部马扎尔人的军事压力。这一过程复杂且漫长,材料4中的两幅地图即是此历史进程的体现。此时,拥有强大的武装成为最迫切的需求,这是西欧进入封建时代后一个重要环境特征。
师:教材指出5世纪后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但封建制度的逐渐形成是在8世纪以后。下面,我们深入社会各主要环节,进一步观察封建制度形成中的西欧。
材料5:教材第15页有关封君封臣制的相关内容。
材料6:查理征募能干的武士,让他们宣誓绝对效忠自己。他们变成了他的封臣,领主的封臣,他赐予每个人采邑——一大块足够养活他们的地产。只要作为战士为查理很好地服役,他就能够持有此地产。……如此,查理解决了他的军事难题。他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骑兵武装,他们以效忠誓言与查理联结在一起,且根据查理的意愿持有其土地。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
《西欧中世纪史》③
材料7:封君封臣关系示意图。
材料8:“12—14世纪初的法兰西”图。
——张芝联、刘学荣主编:
《世界历史地图集》①
设问:阅读上述材料,仔细观察历史地图信息,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谈谈如何理解封君封臣制度。
设计意图:运用历史地图和文字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西欧严峻的军事压力。8世纪初期,查理大帝的祖父,即宫相查理·马特为了增强王国骑兵的军事实力,将原本无条件分配土地改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的“封授土地”,并将公共权力一并赋予受封者。也就是说,受封者不仅享有使用土地的权利,还有统治土地上的人的权力。这种封授土地的方式塑造了“封臣”这个新的、以服兵役为基础的贵族群体,封赐土地的采邑关系附加了政治条件。这样,中古西欧等级明确的封君封臣制出现了。封臣持有封土,同时掌握和享有着封土上的人口及各项权益。当然封臣要履行以军事为主的各项义务,封君则无权过问封地内的事务,中古欧洲早期权力碎化和国王势力处于弱势的局面开始形成。
设问:封君封臣制下的中世纪西欧,形成了等级化的社会,王权较弱,权力分散,尚未形成有效的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大量人口沦为奴隶,西欧经济出现了倒退。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西欧经济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材料9:把奴隶留在土地上和提高他的地位以鼓励他的劳动亦已成为必要。此外基督教宣扬所有的人都是尊严的和平等的,这削弱了奴隶制的基础。(注:本材料时间背景为7世纪)
——[法]P.布瓦松纳:
《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②
普通自由人没有多少选择。他可能接受一个骑士的保护。(注:本材料时间背景为9、10世纪)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
《西欧中世纪史》③
在9和10世纪,包括自由农、奴隶和隶农等在内的各种农民都自愿或不自愿或半自愿地作为农奴而卷入领主的封建庄园,农奴的数量不断增加。
——[美]哈罗德·J.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④
设问:(1)农奴制是西欧庄园的基础,结合教材、材料和之前所学,说明随着中古西欧历史的发展,农奴是如何形成的。
(2)请结合教材第16页有关西欧庄园的相关内容,说明中古西欧庄园是如何生产经营的?
设计意图:中古西欧庄园是一种人身依附比较强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与我国古代的自然经济截然不同。随着西欧蛮族王国统治的相对稳定,出于各种现实需要,西欧农民,特别是奴隶开始了农奴化的进程。具体而言,8世纪后,因为存活是第一位的,能够得到强有力的武力保护成为农民的首要选择,依附贵族阶层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农奴反而比自由民安全许多,大量自由民失去自由变为农奴。随着农奴制的发展,庄园普遍发展开来,成为中古西欧的经济基础。虽然西欧庄园中仍然有自由民的存在,但不是主体。
材料10:即使中世纪农奴的命运确实比罗马的奴隶要强得多……但它仍然是粗陋的、可怜的,为现代人所难理解。住处一般是破陋的茅棚,用糊上泥巴的枝条编成的篱笆搭成……据说,一顿好饭经常只包括两道饭菜:非常像粥的麦糊和非常像麦糊的粥,这不完全是玩笑。水果几乎没听说过,蔬菜限于洋葱、韭菜、萝卜和甘蓝之类,统统煮成一种稀汤。肉食一年难得碰上几遭。(注:本材料时间背景为10、11世纪)
——[美]罗伯特·E. 勒纳等:《西方文明史》①
在这个自然经济盛行或者农业生产是生存基础的西方社会内,领地范围以外的工业生产与交换只占很小的、极其有限的地位。(注:本材料时间背景为10世纪)
——[法]P.布瓦松纳:
《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②
设问:此时西欧经济水平如何?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认识10世纪西欧地区封建社会形成初期的经济状况,为接下来学习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搭建良好的基礎。这时的西欧生产力水平很低,物质生产并不丰富,只有简单的商品交换,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
过渡:在自身的历史发展环境中,中古西欧自9世纪以来,发展形成了等级化的封君封臣制和以农奴制为基础的西欧庄园,二者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从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具有独特性。当时的西欧社会,政治上等级森严、王权较弱、权力分散;经济上,自然经济主导下、物质匮乏、生活困窘。
师:随着封建制的稳定发展,中世纪中期之后,生产发展、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城市、大学等新事物的逐步发展为西欧走向近代奠定了基础。
材料11:这些剩余产品大量出售,为领主换取手工业品和奢侈品提供了条件。英国马歇尔伯爵的肯尼特庄园,1270—1271年度总收入为69英镑,而出售产品的收入占了53英镑,近80%,这些产品全是谷物羊毛等农牧产品。
——刘景华:《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③
西羅马帝国灭亡后,很多城市成为废墟。随着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大约从9世纪末开始,西欧城市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4世纪初,西欧城市城镇总量已达万余座。
——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④
中世纪城市有一个极为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是一些工商业的中心,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⑤
封建主及其仆从公开地干出劫掠,甚至杀害行为。……以副主教为首的僧侣和世俗贵族满脑子想的,就是上面这一切,以及用各种方法去勒索市民的钱财。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⑥
设问:如教材所言,11、12世纪以后西欧社会逐渐走向稳定,出现了众多的城市。结合上述材料,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又面临着怎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中世纪中期西欧的发展,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剩余逐渐增多,商品交换恢复并发展起来,城市兴起。但是新兴的城市也面临着领主肆意压榨的问题。通过教材和材料解析,指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在中古西欧的历史环境下分析理解中世纪中期西欧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阻碍。
设问:11世纪后,中古西欧农业发展起来。农产品有了剩余,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世纪城市的出现。可中世纪西欧城市无论坐落在何处,都是在大小封建领主的领地之上。于是城市与领主就处于统治与被统治关系。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领主对于财富的觊觎使其在经济上对城市经常随意的榨取,这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利益有何影响?
材料12:国王更将商人视作重要的筹款工具,他们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国王成为城市和商人的长期盟友。①
中世纪大学最早出现在交通便利、商业贸易比较发达、拥有自治权利和人身自由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社会既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一系列的物质基础。……此外,大学的兴建也离不开一批尊重知识、扶持教育的君主的支持。②
中世纪晚期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教俗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也空前提高。政府要员、高级教职,都有在大学的经历。大学成员中富裕农民、约曼家庭的子弟达到很高比例。③
——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13: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1198—1216年),罗马教皇的权势达到了顶点。他建立了教阶制度。……教会实行中央集权制,各国主教均须听命于教皇。至于教皇对国王的关系,英诺森有一说法:“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就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因此西欧大多数国王都要受到教皇摆布。……
以教皇为首的教会本身还是最大的封建主。它除了占有西欧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一以外,无论何人,都还得向教会缴纳其收入的十分之一,称为“什一税”。谁触犯教规,教会就要革除他的教籍,他在社会上就没有容身之地。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④
合作探究:(1)结合材料和教材第21页“学习拓展”中的材料,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是怎样取得自治的?
(2)结合材料,阅读教材正文和第17页的“历史纵横”,思考伴随着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中古西欧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3)基督教会在中世纪西欧的地位和表现又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新变化,感受中古西欧发展的独特性。此时的西欧,政治上,城市在国王的支持下逐渐取得了自治,摆脱了领主的肆意盘剥,市民阶层随之壮大,王权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加强。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了教育的进步,引领着社会的价值取向,传承了人类文化。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以下11世纪以来中古西欧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中世纪中后期的西欧,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兴起,西欧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政治上,由于城市与所处领地内封建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城市与王权彼此支持,城市取得了自治,王权也逐渐强化。例如:英国在中世纪的等级政治的框架下,发展出了议会这样的重要机关,使得市民及主要社会阶层被纳入到了以国王为核心的政治结构中;法国国王借助城市的力量强化实力,扩大王室领地,王权得到了扩张。城市的发展,王权的强化还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中世纪大学普遍发展起来。中世纪西欧还有一股力量就是教会,它在社会各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西欧。此时的西欧地区,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王权强化、文化复兴,生机勃勃,这已与中古早期显著不同。
接下来然我们将视角移向欧洲的东部。中古时期的东欧地区,拜占庭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一度强大,基辅罗斯与俄罗斯随后相继崛起,中古东欧地区的发展独具特色。
材料14:“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图。
——《中外历史纲要(下)》①
材料15:“10—11世纪的基辅罗斯”图。
——《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地图册》②
材料16:“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初)”图。
——《中外历史纲要(下)》③
设问:阅读教材相关的文字部分,概括拜占庭帝国、基辅罗斯和俄罗斯的兴衰历程。
设计意图:在日耳曼各部肆虐西欧的时候,6世纪东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曾一度非常强大,但在中世纪晚期衰落最终灭亡。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的基辅罗斯和俄罗斯相继崛起,特别是俄罗斯,不断扩张领土,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罗斯主导着东欧地区的历史发展。教材对这部分内容有着清晰的讲解,所以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直观的历史地图和文字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即可达成此處的教学目标。
材料17:《罗马民法大全》是通过总结和整理古代立法对现实的改革作出理论上的规范,反映了查丁尼一世重建罗马帝国的原则思想。第一,该法强调皇权和国家政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宣扬君主专制思想,提出“没有任何事物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神圣”,为此,它提出“君权神授”和“君权神化”的理论,并明确指出皇帝拥有的各项权力,其中包括立法权,即皇帝的意旨具有法律效力,只有皇帝才可以颁布法律,还包括国家的最高主权,即控制全部国家机器、代表整个帝国的权力,以及皇帝对国家其他经济、政治、司法、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权力。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④
材料18:在王权和教权关系上,两者截然不同。……拜占庭皇帝不仅是国家首脑,同时也是最高宗教领袖,有权颁布神学理论、钦定教会法规、召开宗教会议、任命高级神职人员;此外,皇帝甚至有权剥夺教产。
——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⑤
设问:(1)结合教材正文、史料阅读和展示的文字材料,与西欧的政治发展表现相比较,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又有怎样的特点?
(2)《罗马民法大全》对于查士丁尼的统治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演变与西欧相比有着差异性,最重要的表现在法律、君主权力、教会和中央集权几个方面,这对东欧地区其他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有必要补充、探究。
材料19:西里尔……生于拜占庭帝国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的高级官员之家……供职于圣索菲亚大教堂。……863年,西里尔和他的兄弟美多德……为了完成用斯拉夫语传教的任务,他们使用希腊字母为斯拉夫方言拼音,创造了一种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称为“西里尔文字”。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①
在礼拜仪式上,俄罗斯人使用的是圣西里尔为南斯拉夫人创造的斯拉夫礼仪,它与西里尔字母——现代俄罗斯文字的基础——同为西里尔的发明。在礼拜中使用斯拉夫语言(后来称古斯拉夫语)帮助了俄罗斯文学的培育以及他们的民族认同的形成。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
《西欧中世纪史》②
马其顿王朝时期拜占庭艺术的影响绝不仅限于帝国内部。……在罗斯,基辅的圣索菲亚教堂(1037年)以及许多其他的俄罗斯教堂也都带有马其顿王朝皇帝统治时期的风格。③(注:因拜占庭皇帝瓦西里一世出生在马其顿,故称马其顿王朝)
拜占庭史诗通常是以民谣的形式反映在俄国的传世史诗中,其中《狄吉尼斯·阿克里特斯》也占有一席之地。……这部史诗在古代罗斯文学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古代罗斯人的生活和语言无论是在宗教方面还是在世俗方面都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④
——[美]A. A. 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
设问:(1)结合教材和材料,谈讨俄罗斯强大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2)综合这些因素,说明俄罗斯具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拜占庭、基辅罗斯相继衰落和灭亡后,东欧地区的俄罗斯强大起来。三者之间有着历史渊源和联系,特别是拜占庭帝国对斯拉夫人的发展影响巨大。到中世纪晚期,俄罗斯君主权力在中央集权强化的过程中不断强化,领土继续扩张,一个跨欧亚的大帝国正逐步形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基于已有学习情境的构建和学生在生活中的知识储备、认知,教师应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东欧地区诸民族间文明的多元、交融与发展。
设问:请同学们回顾本课所学,再观察以下的历史地图。整体、联系地看,中世纪中晚期欧洲的政治经济与中古欧洲早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教师观察指导学生历史地图的过程中,应特别指出结合教材从政治、经济、主要国家及疆域演变等多个角度观察中古欧洲的变化。
材料20:“15世纪后半期的法兰西”图、“14—15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图、“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初)”图、“欧洲文艺复兴和大学的分布”图、“15世纪末的欧洲经济”图。(此略)
师: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整个中古时期的欧洲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西欧中古中晚期与早期相比已显著不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贸易繁荣,大学广布文化发展,特别是政治上王权的强大推动了王朝国家的出现。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国王和议会间运作有序,国家实力上升。法兰西国王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进一步强化。15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国家出现。中世纪晚期西欧的面貌与中古初期已大为不同,农业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民族国家初显,这都为西欧走向近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古末期,俄罗斯在沙皇的统治下强化中央集权,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中古欧洲晚期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世界近代的到来,所以作为推动世界历史走向近代的原发地区,对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我们更认识到,中古欧洲文明中有其自身的发展道路。中古世界文明的发展差异性显著,呈现着多元的特征,回顾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差异,以包容的心态认识世界。
设计意图:在对中古欧洲分区域具体学习后,通过历史地图直观的展现中古欧洲的发展变化,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完整的历史时空下,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中古欧洲文明的发展演变。中古时期的欧洲,虽然一度落后和愚昧,但并不只有“黑暗”。我们应以相知、开放、包容的心态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鉴古知今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历史方法、历史观来认识中古欧洲,在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同时,也有助于理解当下世界。
“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全景式展现了中古欧洲的发展面貌。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本课只有三个子目,即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和拜占庭与俄罗斯。但是每个部分又包含众多的历史概念,如封君封臣制、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中世纪大学、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等等。每一个历史概念都有其自身的内涵与解释。另外,对中古欧洲的认知不能继续停留在“黑暗”的认识上,中古欧洲是多样的:东西欧不同,各国也是相继崛起、各具特色。中古欧洲是发展的,特别是西欧,中世纪初期的经济社会与晚期经济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明显不同;中古欧洲更孕育着近代文明的曙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源自中世纪西欧的原发性转型,许多促进资本主义萌发和发展的要素都能从中世纪找到源头。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好新教材。高中教师,也要关注初中教材。
其次,本课的教学设计,要非常注意教学逻辑的清晰和内容取舍、重难点的把握。如上文所言,本课的教学内容容量非常大,把初中教材中很多单独授课的知识点整合放到了一课中,但更重要的是应整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古欧洲完整的历史认知。所以在教学逻辑上,西欧地区以封建制的基本构成和历史影响为起点,探讨西欧经济由落后到发展,进而影响到西欧政治、文化的变迁。东欧则是以拜占庭帝国为主线,探讨东欧文明的特色,以及东欧文明下俄罗斯的崛起。内容上对于初中已有的教学内容可以大胆取舍,比如封君封臣制和庄园的相关内容,基本概念需要讲解,但不必过多深入解释。
最后,注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优秀的历史课堂,一定是有历史思维的课堂,教与學在有意义的过程中,达成教学和教育的目标。问题的设置尤为关键,教师通过有效的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点,在探究中分析问题、论证问题,从而形成历史知识的建构。同样,学科素养的达成应由问题出发,进入时空,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构建历史情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运用史料、探究,在可能与现实之间理解历史现象,进而生成历史解释。所以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就是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科思维,生成学科素养。
【作者简介】赵煜,中学一级教师,天津市海河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王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