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好的生活
2020-08-28冯娟
冯娟
哲学家陈嘉映写过一本哲学通识书《何为良好生活》,他在书中写道:“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洞明自己行于何处,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我们应尽力让自己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初时不太理解,当人至中年,经历过诸多人生波澜后,终于了解,话中所喻应该是理想的人生状态。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走在与自己天性相违背的路上。幼年理想当作家的少年,最后却成了格子间里秃顶的小程序员;儿时梦想着做天才服装设计师的女孩,最后却被永远画不完的图纸、打不完的样板困在了服装厂的深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最后演变成淹没人心的挫败感。而种种剧烈的对于生活现状的不满,都会使人丧失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的兴味,以及体验无限的意味和情趣,这是可怖的代价。
但也并不是没有例外。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中的门房荷妮,在一幢只有5户人家的高档住宅楼内做了23年门房,她肥胖、沉默、冷着脸、不善修饰,是标准的看门人形象。她每天要打扫楼房周围的卫生,倒垃圾,帮住户收发信件,当然也包括开门锁门,迎来送往。54岁的她,还是一个寡妇,这是世人可见的她。而另一个躲在暗中的她酷爱阅读,她读过的书摆满了房间。她喜欢托尔斯泰,甚至给自己的猫起了一个叫列文的名字。她喜欢喝茶,更热衷一边读书一边吃黑巧克力,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也是她的案头读物。这个暗影中的她,内心丰富,思想深邃,与冷漠僵硬的现实生活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虽做着中产精英眼中最底层的工作,但心境闲适,满足而自得。
她这一点心不与境同的潇洒,颇像文学家苏轼。年轻的苏东坡也有过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他在宋仁宗时中进士,风光一时。后受乌台诗案所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大约相当于民兵自卫队的一個副职,没有法定的职权,薪水少得可怜。生活费不足,大诗人就带领一家老小耕田种地,酿酒做菜,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诞生于这个时期。他还常与友人相约郊游,单单赤壁就去了两次,留下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俯仰古今,环顾四野,籍与客人的对话,阐释其无论境遇如何,皆可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水之不断逝去,月之不断盈虚,但其实质并未消减。人与月与水本质上是相似的,你我等凡夫俗子,作为人类链条中的一个个体,存在的本身就带着很大的偶然性和暂时性。面对无常的命运,作为一个普通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让自己的生命自在显现、敞开。这是苏东坡豁达的人生观,亦是他熟读儒释道经典后所获得的启示:以适意的审美人生态度,观照现实生活中的进退得失,尽力享受生活给予你的一切,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一个特别爱花的朋友,家里的几方小小阳台被她有效利用,种了上百盆的花草,花开时节蜂戏蝶舞,很是热闹。我是一个粗糙的人,曾对她每日要耗费精力在弄花莳草上很疑惑。及至后来,自己也在天台上种了几十盆多肉,才终于体会到那种雨天见到种子发芽的惊喜。与播种时所花的气力相比,这种回报实在是太丰厚。
看过一部讲公交车司机写诗的电影《帕特森》。帕特森是一名公交车司机,他喜欢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每天6∶15分,睡到自然醒后出门上班,在上班路上构思诗句,赶在发车之前,把那些脑海中的句子记在本子上。他就这样在一日又一日的重复中,写着诗句,餐桌上的火柴盒,熟睡中的妻子,公交车上的乘客,吹嘘的酒吧老板都成了他灵感的来源。他写下它们,哪怕无人阅读也不介意。甚至影片最后,写诗的本子给宠物狗咬碎,但那又有什么呢,他在书写的过程中,已获得了诗意的满足。创造的过程,本身就充溢着无限的喜悦。
我想,人们之所以努力追求一种良好的生活,也许是因为良好将给予我们的生存以深度,让我们不只活着,还可以有意义有趣味地活着。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