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和富养之争
2020-08-28黄鹤权
黄鹤权
“穷养儿子富养女”在社会上流行,一些家长认为,穷养儿子,让他长大了能吃苦,有担当,成为男子汉。而富养女儿,让她见多识广,长大了不会被人骗。普遍认为,只有经历过挫折教育,孩子们才能学会健康成长。
对这种观点,我一直持审慎态度,特别是对富养女儿的观点,还是先弄明白如何才算富养。什么叫富养?精神上的富足叫富养。孩子们需要富养的是精神世界,在这一点上,要陪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能自己做的事,家长尽量不插手。
陈妍讲过她先生的例子,她先生出身公职家庭,比一般家庭的经济条件要好。但他的父母相信男孩要穷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性格会更坚韧,更有担当。先生想学画画,父母不让;想学滑轮,父母不让;想学计算机,父母还是不讓。甚至他想买橡皮泥,父母都不给买。后来同学给了他一块用脏了的橡皮泥,他捏了一个惟妙惟肖的小人,被他爸看到了,一巴掌就扇过去,将小人摔在地上。
长大的结果呢?他没有长成坚韧有担当的人,相反,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精神穷爸爸”,心智懦弱。严重到买一瓶3块钱的可乐都深感罪过,需要经过内心的挣扎。陈妍说:“过度地苛刻男孩,盘剥他童年的快乐,家长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培养他勤俭节约的习惯,实际却为他烙上了一辈子都抹不去的穷气。”
无独有偶,童年,上无尽的奥数英语舞蹈钢琴绘画声乐跆拳道兴趣班,背300首唐诗、200首宋词,这样富养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社会上流行的这种“兴趣富养”,本质还是穷养,是揠苗助长,是家长缺乏耐心、爱心、急功近利的体现。过早的繁杂人生不是孩子能承受的,要么被摧毁,要么内在千疮百孔。真正的坚强需要释放,需要为孩子设身处地着想,是个慢慢接受、慢慢成长的过程。
在抖音刷到过一个富养系列视频。有个女学生演讲,说父母从来没有让她上过兴趣课,带她去旅游,涨了很多见识,她觉得父母令她骄傲。一家人会一起做旅行攻略,大到路线行程,小到衣食住行,每一步孩子都参与其中。旅行过程中,他们住普通的酒店,吃当地的小吃,买一两种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回来父母甚至还教孩子写旅行笔记。在家中,穷养和富养可能没有那么严格的界定。衣着很朴素没那么多补习班,但是零食常年不间断,抽屉里几十盘正版CD。
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才会更加自信。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幸福的,也见过可怜的,让她更懂得珍惜现在。这才是所谓的精神富养。这样的生活,也是快乐的。当然,富养还有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父母本身“富有”,即自性丰满,也只有父母身传才能胜于言教。养育子女,育为首。培养孩子不是养花种草、养猫逗狗,孩子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成长的空间。真正的教育是父母以温和陪伴孩子,循循善诱,父母阅历得以完善,孩子性格才得以健全。
小时候,父亲总教育我要知足、感恩和节俭。他会让我每个月管一次账,可惜小时候我不懂事,经常前半个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后半个月真的没钱买菜。所以,这对我影响很大,到现在依然还受用“计划很重要”的道理。长大后,我也将这个道理讲给身边的朋友。
教育是一件很蝴蝶效应的事。试着多等1分钟,孩子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试着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慢慢帮孩子疏导以及表达好自己的感受,让情绪有出口。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一颗富足的心,懂得自尊自爱,懂得高下取舍,懂得拥有爱,表达爱,得到爱。我始终相信,家长给孩子的穷和富最后都会回报给家长。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