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舞台上我仍然是个新人
2020-08-28
8月8日———9日,周涛、孙强主演的话剧《情书》登上北京保利剧院,也成为北京保利剧院重启后上演的首部话剧作品。
话剧开演前,周涛的化妆师问她,“剧场真的进观众了吗?”因为往常的这个时候,保利剧院的观众席早已人声鼎沸。但这次观众们安静地坐在那里,这是戏剧舞台暂停半年后最后的等待,凝心屏气或许是他们对复演的一种致意吧。12年前的8月8日,周涛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解说,成就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一个生肖的轮回,换了舞台。从舞台梦到转型艺术管理者,从后疫情复演复工到对未来12年的展望,久违的她,仍是那个眼里有光的追梦人。
谈舞台梦想逼着自己往前走
“我一直有话剧舞台梦,在高中备考时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戏剧表演,后来阴差阳错没有去报考,但对舞台一直很热爱,这次上舞台是让童年的梦想得以实现。”2018年首演至今,虽然已有三年时间,但周涛称只演过一部戏,仍然还是个新人。“一个爱情的悲剧,只有两个人,情节不复杂,更多的是情感的宣泄,如果自己不投入很难拉着观众走。三年了,我对角色倾注的情感饱和度没有削减,对角色的理解会更加深入,比以前也更细腻。”
演话剧前,周涛曾在春晚的舞台上演过小品,但在她看来,“小品不是一个太完整的戏剧结构,15到20分钟,以喜剧为主,那个特殊的时刻,大家需要一个欢快的氛围,因此要在极短的时间让大家产生共鸣、产生笑,就成功了。但戏剧舞台不是这样,让观众哭不是衡量好坏的一个指征,情感共鸣可能是笑可能是哭,或者不笑不哭,哪怕是观众的一点点沉思,对于感情的一点点梳理就够了。”
三年前初踏排练场,周涛很兴奋,但真正一上手又很崩溃。“我其實不陌生于在舞台上和大家讲话,也有24年的主持人从业经历,但隔行如隔山,话剧和主持有着天壤之别,我想自己那时就是无知无畏,完全没有预知到难度有多大。如果开始知道那么难,可能就不来了,但进排练场已经退无可退了,硬着头皮往前走,逼着自己往前走。”
聊话剧角色人物年龄跨越40年
剧中的路佳佳从13岁到生命的尾声,跨越40年,周涛的表演自然内敛,没有刻意扮小,也没有故意沧桑。“我和我的搭档孙强早已过了青葱岁月,人到中年了,时间跨度是剧本决定的,篇幅又决定不能由两组演员来饰演。所以剧中13岁很快被跨越,过渡到青年、中年,以及生命最后的岁月,导演也没有让我们去演少男少女。”
从被剧本吸引,到自己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都会有《情书》的场次,周涛将自己的感同身受也传递给一代人。“剧中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和情感的变迁。路佳佳的生命进程是跟着时代一起走的,小时候跟着父母四处走,找不到家的感觉,后来因为父母感情发生变化,她在远离朋友和亲人的情况下,在不适宜的年龄爱上了不适宜的人,在那个年代显得比较离经叛道。上世纪80年代初,这样的女孩子走投无路,被出国潮裹挟着去了美国,回想一下,这个人物命运的转折又有多少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像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你头上就像是一座山,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呢。她对于自由的向往、道德的坚守,甚至感情的执着,路佳佳的身上能看到很多人的影子。”
离开央视后转型艺术管理者
2016年,周涛离开央视,出任京演集团首席演出官,参与了一系列的演出项目。而今年疫情重创舞台,周涛又参与了京演云剧场的创立,还亲身参与了一些场次的主持。眼下,往年的例行项目奥林匹克公益音乐季,也已开始筹备,一切都在慢慢回到熟悉的生活中。“我虽然是做电视出身,但在平台做直播和传统的电视文艺还是很不同的,要更多去摸索云录制的受众,以及通过移动端来观看的观众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节奏来适应这样一种业态。”
离开央视后,周涛极少参与电视节目的录制,而去年底的“声临其境”,她以“发声者”的身份绝美串场,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离开央视后,我就没有把电视作为事业发展的主体方向,但‘声临其境的节目类型我很喜欢,虽然它是一个比赛竞技的样式,但包裹下的内核艺术含量和品位都非常高。之前我也看过,还是蛮喜欢这个节目的。后来导演和制作人专程到北京来跟我聊,也有些盛情难却,节目过程中确实很愉快。”
8月8日,周涛发了微博,12年前她在鸟巢期待北京奥运会的盛大开启,12年后她在保利剧院期待新冠疫情之后首部话剧《情书》的再度上演,“我只能说,时光太快了,珍惜生命、珍惜健康,珍惜每一个人。”在周涛的记忆中,北京奥运的浓墨重彩其实属于所有中国人,“那是一个充满了火热激情的年代,所以很期待疫情赶快过去,大家都回到一种美好平和的氛围中。”
2008年的8月8日,周涛唯一的信念就是全天不能吃饭,要坚持4个半小时,把直播挺下来,不能有任何的瑕疵。“那时完全想不到,12年后的同一天,我是在话剧舞台,而12年后的这一天,我又在哪儿呢?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应该不会再演《情书》了。或许会有新的角色,或是新的生活选择,未知的东西不可预料,但是也很期待。”
据《北京青年报》郭佳/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