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适宜性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评价框架*——以浙江省庆元县为例

2020-08-28王博杰何思源闵庆文刘显洋白云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庆元县庆元香菇

王博杰, 何思源, 闵庆文, 崔 峰, 王 斌, 刘显洋, 白云霄

开发适宜性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评价框架*——以浙江省庆元县为例

王博杰1,2, 何思源1, 闵庆文1,2**, 崔 峰3**, 王 斌4, 刘显洋1,2, 白云霄1,2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南京 210095; 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杭州 311400)

旅游资源评价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有效保护的前提, 评价结果对于遗产地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适宜性视角, 从资源要素价值、时间适宜性和空间适宜性3个维度, 选取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自然环境、资源规模潜力、游客舒适度和交通可达性7个层面的15个指标, 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组合权重, 运用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 并以浙江省庆元县香菇文化系统为例, 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庆元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空间上总体呈“中间高, 四周低”的格局。其中, 中部地区的松原镇、五大堡乡、四山乡、贤良镇和百山祖乡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是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南部地区的安南乡、举水乡、岭头乡和龙溪乡尽管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自然旅游资源, 但由于交通可达性较差, 降低了旅游开发适宜度; 东部地区的左溪镇、官塘乡和江根乡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较少, 因而旅游开发适宜度不高。从时间分布上看, 春末(4月和5月)及秋季(10月)是庆元香菇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最佳时期。为增强南部和东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适宜度, 建议进一步加强该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区域之间的交通通达度; 同时, 采取多种资源组合的开发方式, 增加游客的适游时间。基于开发适宜性视角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框架, 可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价值分析、旅游开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评价; 时空适宜性;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 浙江省庆元县

农业文化遗产(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HS)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和中国农业农村部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hina-NIAHS)为突出代表。按照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 GIAHS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1]显然,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含传统农业中的农业文化和知识技术, 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与系统[2]。当前, 旅游开发作为实现对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已得到FAO和学界的普遍认可, 一些学者分别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开发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讨论[3-6]。

旅游资源评价作为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前提[7], 是指以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为手段, 以取得最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目的, 对某一地域内或某一项旅游资源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可行性进行评估[8]。评价结果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的旅游资源评价是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旅游开发需求的增长发展起来的[9], 30余年中游客消费需求和旅游市场不断转变, 旅游资源评价区域、内容、方法和体系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在空间尺度上,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末期, 旅游资源的评价以景区景点[10]、省域单元[11]为主, 但也出现了少量的市域[12]单元研究; 21世纪初期至今, 景区景点[13]已成为旅游资源评价中最主要的空间尺度, 以省域[14]尺度为单元的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大幅减少, 向省内尺度深化的市域[15]、县域[16]以及村域[17]的细化研究增多。

旅游资源自身的价值与开发条件是旅游资源评价内容的主体[18]。在以旅游市场游客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 旅游资源自身的游憩、观赏、科考、教育、文化等价值更加凸显, 而这些旅游资源价值的实现又受到其所处地理环境、交通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的季节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既存条件下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 以期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最大化是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在评价方法上, 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体系。具体的评价方法由以定性为主的主观经验评价逐渐转向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早期的定性评价方法具有能够直接把握旅游资源特征的优势, 但同时也具有主观性较强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导向性的缺陷, 如“三三六”评价法和SWOT分析法等。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将资源要素进行分层分级, 能够直观显示出各个层次的旅游资源, 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但同时也存在操作难度大、操作过程繁琐、不同层级的旅游资源量化难度大的缺点, 如熵权法[19]、货币价值法[20]、模糊数学法[21]等。因此, 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成为了旅游资源评价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以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为主体, 构建出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22-27]。

农业文化遗产是特殊的旅游资源而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发展旅游也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28], 但目前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27]。2014年,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正式入选第2批China-NIAHS, 同时也是全国第1个以食用菌栽培为核心的项目。本文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 选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价, 从开发适宜性角度构建旅游资源评价框架。以“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所在地——浙江省庆元县为对象, 通过实地走访、资源调查等方式, 运用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 对旅游资源所在的乡镇单元进行综合评价, 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为当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同时为其他遗产地旅游资源评价提供方法借鉴。

1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1.1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 农业文化遗产不同于传统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既包括物质部分, 也包括非物质部分, 是一种复合型遗产[29]。

旅游资源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的一部分, 具有整体性、复合性和全域性的特征。农业文化遗产地除了有着丰富的农业物种、农业技术等以外, 还有如自然风光、地质景观、生态景观、民俗节事、传统美食等许多其他元素, 它们共同构成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这一有机整体。孙业红等[30]指出,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可分为主体资源和辅助资源两大类, 每种类型又具备物质(有形)资源和非物质(无形)资源两种存在形式(表1)。

表1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

1.2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特点

了解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 对于识别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要素以及评价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文化遗产集自然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身, 能够体现出自然与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下农业生产在协调资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功能。因此, 其旅游资源就具有农业、文化和遗产等多重特征, 主要体现在季节周期性明显、空间差异性显著、要素耦合性强和可参与性高等4个方面。

与其他遗产类型相比, 农业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在于活态性[29], 无论是农作物的生长或是农民的生产活动, 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农作物生长受降水、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而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 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点, 所以农业景观呈现出季节周期性明显的特征。而农业生产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 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呈不均衡性, 使得旅游资源的空间差异性比较显著。农业文化遗产的本质是一种农业生产系统, 包含农业技术、农业文化、农业景观等各个系统要素, 这些要素彼此之间的紧密关联才形成了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的精华, 保护的也是这些农业系统的完整性, 因此,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呈现出要素耦合性较强的特征。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同时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在农民的参与下,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不再是一种静态的旅游资源, 而是一种动态的、可参与的旅游资源, 旅游者可以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活动中, 学习、体验和了解各类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从这个角度看,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具有可参与性高的特点。

2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框架

2.1 总体思路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不仅受自然因素的限制, 同时也受资源自身价值的制约。本文基于前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 采用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CE), 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和熵值法(Entropy Weight Method)相结合确定各个评价层次及因素的权重值, 从开发适宜性角度出发, 结合孙业红等[27]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适宜性评价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框架进行优化改进, 同时考虑旅游资源自身价值属性, 通过资源要素价值、时间适宜性和空间适宜性3个维度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最终评价结果通过GIS加权叠加分析实现。

2.2 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图1)包括资源要素价值、时间适宜性和空间适宜性3个维度, 依据相关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影响因子的显著性, 划分为历史文化价值指标、艺术观赏价值指标、科学研究价值指标、自然环境指标、交通可达性指标、资源规模潜力指标、游客舒适度指标7个层面, 共选取15个评价指标用以综合评价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表2)。

其中, 资源要素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3个指标层; 时间适宜性主要包括不同季节条件下, 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资源规模潜力, 以及在不同时间气候条件下游客舒适度两个指标层; 空间适宜性指标包括自然环境、交通可达性以及同一季节条件下资源规模潜力3个指标层。

图1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表2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续表2

2.3 权重计算方法

首先, 对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次, 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值。层次分析法由专家决策打分确定指标权重, 熵值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客观数据进行量化计算获得所需结果, 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可弥补单一主观权重法结果的偏差, 使权重结果更为合理[31]。

其中, 层次分析法[32]权重采用求和法计算, 计算公式为:

熵值法[33]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aa为评价指标判断矩阵的标度值,=1/ln,为评价指标数量(=15),为求解后的熵值法权重,为评价指标编号,和分别为判断矩阵内的行列编号。

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后的求权计算公式为:

2.4 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适宜性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由多个不同层面的评价指标组成,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分值越高则越适宜旅游开发, 综合评价分值越低则越不适宜。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计算公式为:

式中:O表示资源要素价值综合评价值,表示行政单元编号,HAC分别表示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准则层下某一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方法见公式3),W表示某行政单元内的评价指标通过表2计算方法所获得的分值,表示评价指标在该准则层的编号;P表示时间适宜性综合评价值,KL分别表示资源规模潜力和游客舒适度准则层下某一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方法见公式3),为资源规模潜力对空间适宜性和时间适宜性影响的权重系数(因为资源规模潜力在空间、时间尺度下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因此取0.5);Q表示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值,MN分别表示自然环境和交通可达性准则层下某一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方法见公式3),E表示某行政评价单元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适宜性综合评价值。

最后, 将评价结果进行归一化, 同时以行政区为空间单位对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 通过GIS加权叠加分析功能分级确定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空间适宜性。

3 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评价

3.1 研究区域概况

庆元县(27°25′~27°51′N, 118°50′~119°30′E)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西南部, 北部与龙泉市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接壤, 南部与政和县和寿宁县毗邻, 西部与松溪县相邻, 户籍人口20.55万人。庆元县的香菇种植历史始于800多年前, 据传由吴三公在庆元县龙岩村发明剁花法(用斧子等工具在伐倒的树木表层剁出刀口, 在自然条件下使空气中传播的香菇孢子在树木上着孢生产香菇的方法, 亦称为“砍花法”)生产香菇起始[34]。目前, 庆元县已形成以香菇栽培种植为核心, 包含林下产业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香菇文化和菇民习俗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其中, “剁花法”作为庆元传统香菇生产技术, 采用该法种植的香菇形成了较为广泛的林-菇复合景观(由森林资源保育和香菇人工栽培所形成的特殊景观)。2019年, 庆元县辖3个街道、6个镇、10个乡, 总面积1 898 km2。

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 结合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的特性,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分类如表3所示。

表3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分类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Qingyuan Mushroom Cultural System in Zhejiang Province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庆元县旅游资源普查数据, 庆元县“剁花法”香菇生产区域空间分布数据、庆元县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庆元县国土资源局《庆元县行政区划图(2016年)》)和交通道路等空间矢量数据, 以及庆元县气温、湿度、日照时间等气象数据(表4)。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模型以乡镇为评价单元, 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表现的是乡镇之间旅游资源开发的差异。将所有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 对每个乡镇评价单元内的评价指标数据的均值用标准差进行标准化处理, 用以进行权重值的计算, 同时对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归一化处理。

由于各层面评价指标的分级划分较为复杂, 所以本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27]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分级:

1)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3个指标层数据由调查问卷获得, 调查工作于2018年11月7—11日进行。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 共获得274份调查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251份, 问卷有效率为91.6%, 问卷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单体的地理位置、资源分类、资源特征描述、旅游区域进出条件、保护开发现状以及资源价值禀赋评价。由庆元县旅游委员会组织填写, 资料来源广泛, 可代表性强。依据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总分, 采用自然断点法, 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要素价值分为3级, 从高级到低级为: 三级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得分≥66.6分; 二级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得分33.3~66.6分; 一级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得分≤33.3分。

2)资源规模特征包括资源优势度和资源完整度两个方面, 资源优势度是指乡镇级点状旅游资源单体在县域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比例越大, 优势度越大; 资源完整度是指以“剁花法”林-菇复合景观为核心的遗产景观总面积和遗产斑块个数的比值, 比值越大, 越完整。资源规模特征的评价主要考虑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中的单体资源以及林-菇复合景观, 即“剁花法”香菇生产区域的空间分布。

表4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与说明

3)香菇一般生长在海拔500~1 000 m的温暖亚热带地区[35], 结合对“剁花法”实际的种植海拔进行统计发现, 庆元县的香菇种植最适宜海拔为600~1 200 m, 因此取海拔平均值850 m为最优, 以850 m赋值最高, 向两侧递减(数据来源于庆元县食用菌管理局内部资料)。坡度为15°~40°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6], 而坡度在40°以上则不适合游客出行[37], 因此坡度在0~15°之间最适宜进行旅游开发。

4)游客舒适度主要通过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反映。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随着外界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可以较好地量化不同气候要素组合对人体产生的综合生理影响[38]。

5)交通可达性主要考虑道路的辐射能力[39]以及游客的可进入性[40]。假设游客从松原镇、左溪镇、竹口镇以及邻近的政和县通过国道、省道、县级公路组合到达遗产资源所在地, 其中国道设定时速为60 km∙h–1, 其他道路设定为40 km∙h–1, 以4个乡镇的几何中心为圆心, 通过ArcGIS中的空间分析缓冲区功能进行计算建立缓冲区。

各评价因子划分为低适宜度、中适宜度和高适宜度3个等级, 分别用1、2、3表示。具体的指标划分范围如表5所示。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资源要素价值

1)在庆元香菇文化系统251个旅游资源单体中, 获得等级评定的旅游资源单体有210个, 占单体总数的83.67%。其中, 三级旅游资源单体有6个, 占总数的2.86%; 二级旅游资源单体有17个, 占总数的8.11%; 一级旅游资源单体有187个, 占总数的89.05%。由此可见,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以一级和未获得等级的单体居多, 二级和三级旅游资源较少。

2)三级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能成为旅游开发中的主体资源。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拥有6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表6), 它们分别是庆元香菇、传统香菇生产系统、西洋殿、百山祖自然保护区、庆元廊桥以及百山祖冷杉。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 庆元香菇以其悠久的历史底蕴为世人所熟知, 以香菇为核心的文化资源已成为当地独具区域特色的核心旅游资源; 百山祖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原始森林、地质景观、溪流湿地为核心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良, 区域内的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具有秀美、奇特、高品位的特点, 其中百山祖冷杉更是当地所独有的珍贵旅游资源单体; 庆元廊桥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建筑本身, 更涵盖了其所蕴含的廊桥文化。这些高等级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代表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在良好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前提下, 这6项资源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表5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及等级划分

1)数据来源于庆元县食用菌管理局内部资料。1) The data is from the internal data of the Mushroom Administration of Qingyuan County.

3)二级旅游资源中, 部分资源尽管具有较高的资源本体价值, 但在实际旅游开发过程中, 不能够单独作为一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同时一些资源对普通游客而言不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所以其旅游资源等级会有所降低。对于这部分旅游资源, 可以作为三级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辅助资源予以关注。

4)资源禀赋条件是决定一级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的关键因素。造成这些旅游资源价值开发层次不高的原因在于: 资源本身的保护状况较差、资源的产品衍生性较差、资源本身的价值不高以及不适宜对游客开放展示等。所以一级旅游资源目前不适宜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对象。

表6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等级表

3.3.2 资源规模潜力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规模潜力等级评价结果(图2)表明: 1)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总体上呈现“中部平原地区和北部山区高, 东部、南部和西部低”的格局, 与“剁花法”林-菇复合景观为核心的遗产景观总面积和单体旅游资源的聚集程度的对应关系较好。2)松原镇、五大堡乡、贤良镇、百山祖乡、合湖乡和张村乡的资源规模潜力等级较高,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最大, 是资源优势度和资源完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3)黄田镇、竹口镇、四山乡、屏都镇、淤上乡、荷地镇、岭头乡和左溪镇的资源规模潜力等级居中, 是未来庆元县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储备地区。4)隆宫乡、安南乡、举水乡、龙溪乡、官塘乡和江根乡的资源规模潜力指数较低, 是今后庆元县进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长远规划和重点挖掘的区域。5)基于各乡镇的实际情况, 应对不同资源规模潜力的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资源规模潜力较高的地区, 可采取综合开发的模式, 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群的集聚。

3.3.3 空间适宜性

从海拔高度来看, 庆元县香菇文化系统47.3%的资源位于海拔600~1 200 m之间, 具备开发的高适宜度, 35.4%的资源具备中度适宜(图3a); 从坡度因素来看, 庆元县59.3%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备较低的适宜性, 28.4%的资源具备中度的开发适宜性(图3b)。在海拔高度和坡度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高适宜度的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中部平原地区和北部山地地区, 中、低适宜度的资源则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从县域内道路的辐射能力来看, 在主要道路0.5 km以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占到总资源的14.9%, 具备开发的高度适宜性; 距离主要道路2 km以外的资源占36.9%, 旅游资源开发的适宜度较低(图3c); 从游客的可进入性来看, 由松原镇、左溪镇、竹口镇以及邻近的政和县4个乡镇可在15 min内到达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占总资源量的31.9%, 具备旅游开发的高度适宜性; 可在15~30 min内到达的资源占总资源量的44.5%, 具备开发的中度适宜性(图3d)。游客可进入性较好的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平原地区; 由于北部百山祖乡和合湖乡的道路以乡镇道路为主, 路面较为崎岖, 因而极大降低了游客的可进入性。

3.3.4 时间适宜性

游客对气候条件的体感舒适度评价结果如表7所示。从温湿指数看, 4月、5月以及10月的旅游开发时间适宜性最优, 2月、3月、6月、7月、8月、9月、11月次之; 从风寒指数看, 1月到5月、10月到12月的旅游开发时间适宜性最优, 6月和9月呈现出中度适宜性。综合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两个指标, 4月、5月、10月为庆元县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最合适的月份, 以四季为分辨指标则是春末(4—5月)和秋季(10月)。

3.3.5 时空适宜性

通过GIS叠加分析功能, 得到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图4)如下:

1)不同季节适宜性评价结果有所不同, 春末高、中、低适宜度的乡镇分别有6个、7个、7个, 秋季高、中、低适宜度的乡镇分别有7个、9个、4个, 高适宜度的乡镇增加了1个, 中适宜度的乡镇增加了2个、而低适宜度的乡镇则减少了3个。从空间上来看, 从春末到秋季适宜度增加的乡镇是北部的百山祖乡、合湖乡以及南部安南乡、岭头乡, 其中百山祖乡由中适宜度提高到了高适宜度, 合湖乡、安南乡和岭头乡由低适宜度提高到了中适宜度。

图2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规模潜力等级空间分布

2)在同一季节不同乡镇的适宜性空间差异明显, 其中屏都镇、松原镇、五大堡乡、黄田镇、张村乡以及江根乡是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开发适宜度最高的地区。春末, 庆元县域内整体的适宜性大致由中部地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部地区的安南乡、举水乡、岭头乡和龙溪乡开发适宜性较低。秋季相比于春末, 庆元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整体适宜度呈现上升趋势, 南部地区的开发适宜性有所提高。

3)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考虑到游客的舒适度和可进入性, 因此海拔高的地区旅游开发适宜性会受到制约。由于香菇生长的温度因素以及庆元县域的地形影响, 海拔的提高与庆元香菇文化系统中的主体旅游资源的增加呈现正相关关系, 如北部的百山祖乡和合湖乡地区, 春末由于海拔限制和气候影响, 旅游开发适宜性为中; 而秋季, 由于香菇种植量的提高, 旅游开发适宜性增强。

图3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的海拔(a)、坡度(b)、道路辐射能力(c)和交通时间(d)的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

表7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开发时间适宜性的体感舒适度月分布

图4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开发在春末(a)和秋季(b)的综合适宜性

3.3.6 综合评价结果与发展建议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开发综合评价结果(图5)表明:

1)全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适宜性总体上呈现“中间高, 四周低”的格局。中部地区的松原镇、五大堡乡、四山乡、贤良镇和百山祖乡5个乡镇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是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其中, 中部地区的松原镇、五大堡乡, 以西洋殿、香菇文化博物馆、庆元廊桥等人文旅游资源为主; 北部地区的四山乡、百山祖乡、贤良镇以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风光为主, 辅之以黄皮、斋郎和龙岩3大古村落, 这些旅游资源共同构成高适宜度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集群。

图5 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资源开发综合评价结果

2)南部地区的安南乡、举水乡、岭头乡和龙溪乡虽然在海拔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 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自然旅游资源, 但由于交通可达性较差, 极大降低了其旅游开发适宜度; 东部地区的左溪镇、官塘乡和江根乡由于自身的资源禀赋较差, 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较少, 因而开发适宜度不高。

基于评价结果, 在未来庆元香菇文化系统的旅游开发中, 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可达性是当前制约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庆元县省级以上的公路, 以“丁”字型贯穿于县域内, 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相对便利, 游客的可进入性好, 旅游开发适宜度高; 而北部和南部地区由于以县级和村级道路为主, 同时地形起伏较大, 极大地限制了游客的可进入性; 南部地区以安南乡、举水乡、岭头乡和龙溪乡为核心的地区受交通的限制作用更加显著。建议加强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间的交通通达度, 不断提高该地区的旅游可进入性。对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则须因地制宜进行慎重建设, 鉴于百山祖地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何在保护区内进行适度的开发, 进而取得与环境保护间的最佳平衡, 则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2)季节对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旅游开发的影响程度较小。进行旅游开发的月份以4月、5月以及10月为最优, 是游客参与旅游的最佳时段, 2月、3月和11月次之。由于香菇生长周期的限制, 建议在11月、3月和4月以农业文化遗产中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为核心; 5月、10月和11月以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为核心。

3)对于以乡镇为核心的开发单元, 旅游开发可考虑多种资源组合。以百山祖乡和合湖乡为例, 区域内不仅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以森林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其他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 可以通过多种资源组合的开发方式, 一方面提高游客的适游时间, 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另一方面对于当地旅游收入的增加也具有促进作用。

4)为避免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趋同化竞争, 需提高以香菇文化系统为核心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可将屏都—松原—五大堡—百山祖—合湖—张村这些具有旅游开发高适宜度的乡镇作为开发试点, 其中, 屏都—松原—五大堡由于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可着重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中的人文要素进行旅游开发; 百山祖—合湖—张村由于环境优良, 适合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中的自然资源进行针对性开发。建议对龙岩村做重点关注, 以龙岩村为驻点, 为游客提供相关旅游辅助活动, 逐步提高北部地区的旅游开发适宜度。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本文从开发适宜性视角审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前人的评价框架进行改进, 基于资源要素价值、时间适宜性和空间适宜性3个维度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评价。从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自然环境、交通可达性、资源规模潜力、游客舒适度7个层面, 选取15个评价指标, 采用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构建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 最终通过GIS叠加分析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基于庆元香菇文化系统的分析表明: 总体上看, 庆元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空间上呈“中间高, 四周低”的格局。从综合评价结果上看, 中部地区的松原镇、五大堡乡、四山乡、贤良镇和百山祖乡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是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南部地区的安南乡、举水乡、岭头乡和龙溪乡尽管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自然旅游资源, 但由于交通可达性较差, 降低了旅游开发适宜度; 东部地区的左溪镇、官塘乡和江根乡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较少, 因而旅游开发适宜度不高。从时间分布上看, 春末(4月和5月)及秋季(10月)是庆元香菇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最佳时期。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 具有协调农业生产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作用。作为一种复合旅游资源,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具有季节周期性明显、空间差异性显著、要素耦合性强和可参与性高4个显著特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要考虑其自身价值, 同时要考虑其时、空适宜性。以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为核心的资源要素价值决定了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能否成为旅游资源; 以资源规模潜力、自然环境条件、交通可达性和游客舒适度为核心的空间适宜性和时间适宜性指标决定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高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提出, 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认识, 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4.2 讨论

与以往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相比, 本文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 构建了开发适宜性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框架。同时在既有的主观确定权重的定量方法上, 引入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 通过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 弥补了单一主观权重法的缺陷, 使评价结果更加趋于合理, 对本案例地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同时为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提供了思路借鉴。相关的指标体系设计也可供其他类型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参考。

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固化保存的静态遗产, 而是具有活态传承功能的一种动态发展资源。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 如何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 激活农业文化遗产自身的活力, 使其摆脱单纯依靠农业生产而走向濒危的困境, 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以“主体—辅助”、“有形—无形”两个层次进行分类评价研究, 虽然结构简单, 易于操作, 但也存在着不利于重点识别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缺陷。在今后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中, 可以从遗产资源分类体系入手, 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框架, 以期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工作日臻完善。

[1] FAO U.S. What is GIAHS?[EB/OL]. [2008-06-15]. http:// www.fao.org/3/i9187en/I9187EN.pdf.

[2] 闵庆文. 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文名称及其他[J]. 古今农业, 2007, (3): 116–120 MIN Q W. Explanation of GIAHS and other related questions[J]. Ancient and Modern Agriculture, 2007, (3): 116–120

[3] 熊礼明, 李映辉. 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价值与策略探讨[J]. 求索, 2012, (5): 159–161 XIONG L M, LI Y 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alue and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J]. Seeker, 2012, (5): 159–161

[4] 王灵恩, 何露, 成升魁, 等. 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6): 681–687 WANG L E, HE L, CHENG S K, et al. Driving forc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agro-tourism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2, 20(6): 681–687

[5] 朱生东, 何玉荣.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农业考古, 2012, (5): 36–40 ZHU S D, HE Y R.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ea cult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2, (5): 36–40

[6] 崔峰, 李明, 王思明.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12): 156–164 CUI F, LI M, WANG S M.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Taking Xinghua’s Duotian in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3(12): 156–164

[7] 邢道隆, 王玫. 关于旅游资源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J]. 旅游学刊, 1987, 2(3): 38–43 XING D L, WANG M. Some basic problems on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J]. Tourism Tribune, 1987, 2(3): 38–43

[8] 陆林.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及其分级——以皖南地区为例[J]. 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0, 6(4): 224–227 LU L. Quantitative appraisal and grade of tour resources — Taking the South of Anhui for example[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1990, 6(4): 224–227

[9] 梁修存, 丁登山. 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2): 253–260LIANG X C, DING D S. Trends of overseas studies of 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 17(2): 253–260

[10] 朱锦生. 千岛湖风景旅游资源评价及风景区划分[J]. 浙江国土资源, 1988, (1): 97–102 ZHU J S. Evaluation of scenic tourism resources and division of scenic spots in Qiandao Lake[J]. Zhejiang Land & Resources, 1988, (1): 97–102

[11] 王衍用. 山东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J]. 经济地理, 1991, (1): 88–92 WANG Y Y.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1991, (1): 88–92

[12] 李瑞. 三门峡市旅游资源及其评价[J]. 南都学坛, 1990, (6): 5–9 LI R. Tourism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of Sanmenxia[J]. Academic Forum of Nan Du, 1990, (6): 5–9

[13] 钟林生, 肖笃宁, 赵士洞. 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1): 71–77 ZHONG L S, XIAO D N, ZHAO S D. Ecotourism suitability evaluation: The case of Wusuli River National Forest Park[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 17(1): 71–77

[14] 于涛方, 顾朝林, 徐逸伦, 等. 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2): 198–202 YU T F, GU C L, XU Y L, et al.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ourist resources of Jilin Provinc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 17(2): 198–202

[15] 蒙吉军, 吴秀芹. 包头市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结构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4): 76–80 MENG J J, WU X Q.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 in Baotou[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18(4): 76–80

[16] 王力峰, 王协斌, 张翠娟.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以广西金秀县为例[J].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6, 26(3): 435–439 WANG L F, WANG X B, ZHANG C J. Evaluation system for ecotourism resources — A case study of Jinxiu County of Guangxi[J].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 26(3): 435–439

[17] 刘庆友. 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5(4): 93–98 LIU Q Y. On rural tourism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5, 5(4): 93–98

[18] 曾瑜皙, 钟林生.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回顾与展望[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7, 40(2): 1–10 ZENG Y X, ZHONG L S. Retrospects and prospects on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7, 40(2): 1–10

[19] 许丽忠, 张江山, 王菲凤, 等. 熵权多目的地TCM模型及其在游憩资源旅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武夷山景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1): 28–36 XU L Z, ZHANG J S, WANG F F, et 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using entropy-weight-based multiple-destination travel cost method to evaluate the tourism value of recreation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f Wuyisha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7, 22(1): 28–36

[20] 谢贤政, 马中. 应用旅行费用法评估黄山风景区游憩价值[J]. 资源科学, 2006, 28(3): 128–136 XIE X Z, MA Z. Evaluating recreation value of Mount. Huang using travel cost method[J]. Resources Science, 2006, 28(3): 128–136

[21] 肖星, 刘睿文, 杜莉. 县域旅游资源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改良模型的应用研究——以海南省琼海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05, 25(6): 898–903XIAO X, LIU R W, DU L. The applied research of multi-grade fuzzy comprehensive appraisement model of tourism resource in county region — The case of Qionghai City, Hainan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05, 25(6): 898–903

[22] 马剑英, 孙学刚, 贾戎. 森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02, 25(4): 372–376 MA J Y, SUN X G, JIA R. Research 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HP models of synthetic assessment on forest tourism resources[J]. Arid Land Geography, 2002, 25(4): 372–376

[23] 魏敏, 冯永军, 李芬, 等. 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6(1): 27–30 WEI M, FENG Y J, LI F, et al.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bo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o-eco-tourism[J].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4, 6(1): 27–30

[24] 王建军, 李朝阳, 田明中.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 地理研究, 2006, 25(3): 507–516 WANG J J, LI C Y, TIAN M Z.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tourism resour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3): 507–516

[25] 顾金孚, 王显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初探[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24(9): 793–795 GU J F, WANG X C.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exploitation value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resource[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08, 24(9): 793–795

[26] 李悦铮, 李鹏升, 黄丹. 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资源科学, 2013, 35(2): 304–311 LI Y Z, LI P S, HUANG D. Construction of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island tourism resources[J]. Resources Science, 2013, 35(2): 304–311

[27] 孙业红, 闵庆文, 成升魁, 等.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时空适宜性评价——以贵州从江“稻田养鱼”为例[J]. 资源科学, 2009, 31(6): 942–949 SUN Y H, MIN Q W, CHENG S K, et al.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uitability assessment in th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 Taking Congjiang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 case[J].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6): 942–949

[28] 闵庆文. 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途径[J]. 中国乡镇企业, 2013, (10): 86–91 MIN Q W. Dynamic conservation approaches to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onservation[J]. China Township Enterprise, 2013, (10): 86–91

[29] 闵庆文, 孙业红.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 资源科学, 2009, 31(6): 914–918 MIN Q W, SUN Y H.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rvation requirements of Agro-cultural Heritage[J].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6): 914–918

[30] 孙业红, 成升魁, 钟林生, 等.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10, 32(6): 1026–1034 SUN Y H, CHENG S K, ZHONG L S, et al. Assessment on tourism resources potential for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 case study on Qingti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6): 1026–1034

[31] LI Y P, ZHANG X.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decision model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ntropy method[C]//The 3rd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China, Wuhan: Destech Publications, Inc, 2017: 19–23

[32] 邓雪, 李家铭, 曾浩健, 等. 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 42(7): 93–100 DENG X, LI J M, ZENG H J, et al. Research on computation methods of AHP weight vector and its applications[J]. 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 2012, 42(7): 93–100

[33] 陆添超, 康凯. 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9, (22): 19–20 LU T C, KANG K. The application of entropy method and AHP in weight determining[J]. Computer Programming Skills & Maintenance, 2009, (22): 19–20

[34] 叶晓星, 王斌, 黄卫华, 等. 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的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 湖南农业科学, 2015, (11): 72–75 YE X X, WANG B, HUANG W H, et al. Dynamic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Qingyuan mushroom culture system in Zhejiang[J]. 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11): 72–75

[35] 邓叔群. 中国的真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4: 44–45 DENG S Q. Fungus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64: 44–45

[36] 李媛, 孟晖, 董颖, 等. 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基于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分析[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15(2): 29–34 LI Y, MENG H, DONG Y, et al. Mai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eo-hazard in China —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geo-hazard survey in 290 counties[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04, 15(2): 29–34

[37] 陈科, 张殿业, 姜克锦, 等. 基于旅游交通出行链的山地旅游交通模式研究[J]. 交通标准化, 2009, (2/3): 130–134 CHEN K, ZHANG D Y, JIANG K J, et al. Mountain tourist traffic pattern based on tourist traffic trip chain[J]. Transport Standardization, 2009, (2/3): 130–134

[38] 范业正, 郭来喜. 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3(4): 304–311 FAN Y Z, GUO L X. The climate suitability of tourism at the coastline destinations of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1998, 13(4): 304–311

[39] 周尚意, 姜苗苗. 北京敬老院空间可进入性分析——以海淀区敬老院的全样本调查分析为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 16(1): 21–25 ZHOU S Y, JIANG M M. Convenience and justice: Accessibility of the assisted living residences for aged people[J].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2002, 16(1): 21–25

[40] 张捷, 李升峰, 周寅康, 等. 九寨沟风景区游客入游距离特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1): 5–9 ZHANG J, LI S F, ZHOU Y K, et al. Distance characters of tourist travel behaviour in Jiuzhaigou District, Sichuan, China[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2, 11(1): 5–9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Qingyu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WANG Bojie1,2, HE Siyuan1, MIN Qingwen1,2**, CUI Feng3**, WANG Bin4, LIU Xianyang1,2, BAI Yunxiao1,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4. Research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Hangzhou 311400, China)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HS) are abundant mainly owing to their distinct landscape, farming technology, agro-biodiversity, culture and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agro-system formed during long-term human-nat interactions. However, AHS tourism differs from mass tourism due to these distinct features, especially its high fragility, sensitiv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Therefore, it is critical that such features be considered during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HS sites management. Tourism resource evaluation and suitable evaluation indices are the premise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site protection. Accordingly,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uitability of AHS tourism resources, such as their seasonality and remoteness or distribution. A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framework was developed that considered resource elements values, spatial suitability, and temporal suitability as the dimension level. Seven criterion levels, historical culture value, art value,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natural environment, traffic accessibility, resources scale potential and tourist comfort composed the criterion levels, which were further expressed by 15 indexes. Meanwhile, the weights of criterion levels and indexes, in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Entropy Weight Method (EWM), and the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was analyzed using GIS and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CE). Finally,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was applied to Qingyu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location of the Qingyuan Mushroom Cultural System in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was certificated as one of the 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hina-NIAHS) sites in 2014.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of AHS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county was “high in the center and low around the edges”. In the central Qingyuan, the towns of Songyuan, Wudabao, Sishan, Xianliang, and Baishanzu were greatest in evaluation scores, which indicated their relatively greater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southern Quingyuan, the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towns of Annan, Jushui, Lingtou, and Longxi were favorable; however, the overall tourism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of the towns was greatly reduced by their poor accessibility. In eastern Qingyua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uitabilities of Zuoxi, Guantang, and Jianggen were limited by the pauc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erms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late spring (April and May) and autumn (October) were the most favorable seasons for tourism. The case study confirmed that the evaluation system could be applied to AHS sites.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t is possible that suitability of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towns in southern and eastern Qingyaun, which are either difficult to access or insufficient in tourism resources, could be enhanced if local governments intensifie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combined agricultural heritage and dispersed tourism resources to promote regional tourism networking and increase the acceptable travel time of touri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provides both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HS site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HS);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hina-NIAHS);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Temporal and spatial suitability; Qingyuan Mushroom Cultural System; Qingyu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MIN Qingwen, E-mail: minqw@igsnrr.ac.cn; CUI Feng, E-mail: cuifeng@njau.edu.cn

Feb. 10, 2020;

F590

10.13930/j.cnki.cjea.200074

闵庆文,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 E-mail: minqw@igsnrr.ac.cn; 崔峰,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E-mail: cuifeng@njau.edu.cn

王博杰,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旅游。E-mail: wangbj.19b@igsnrr.ac.cn

2020-02-10

2020-05-29

*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 (12200020) and the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 (09205006)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合作项目(12200020)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项目(09205006)资助

王博杰, 何思源, 闵庆文, 崔峰, 王斌, 刘显洋, 白云霄. 开发适宜性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评价框架——以浙江省庆元县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28(9): 1382-1396

WANG B J, HE S Y, MIN Q W, CUI F, WANG B, LIU X Y, BAI Y X.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Qingyu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0, 28(9): 1382-1396

May 29, 2020

猜你喜欢

庆元县庆元香菇
曹庆元
香菇富集重金属镉的研究进展
庆元县举行《灵韵菇乡》一书首发仪式
庆元县举行《蕈山客》专著首发式
庆元县野生大型真菌资源调查报告
香菇接种三招
庆元县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浦城庆元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开馆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