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说场面话的袁绍,败于说大实话的曹操

2020-08-27刘勃

南方周末 2020-08-27
关键词:忠臣谋士董卓

刘勃

曹操的诗文,通脱率性的风格,特别善于说不守规矩的大实话。恐怕也是知道怎么把场面话说出花儿来,已经被这些笔杆子玩到极致,干脆另辟蹊径。归根结底,袁绍这样的人把场面话说得再漂亮,也并没什么用

有人注意到,同样是劝主公迎纳天子,曹操的谋士和袁绍的谋士,说法不同。曹操的谋士说:“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的谋士说:“挟天子而令诸侯。”于是进而分析说,曹操这边,境界比袁绍高得多。

实际上,曹操这边,“奉天子”自然是场面话,实际上还是挟持。而袁绍那边说的也是场面话,固然他想的确实是挟持,“挟天子”却不是今天挟持天子的意思。

挟和夹二字相通,也就是周公、太公“夹辅成王”的夹。挟天子的本意,是要做辅佐天子的社稷之臣,是很体面的好话。

袁绍出身文化世家,不管内心是否及如何卑污,说场面话的本事,不会比曹操差。

比如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县后,以汉献帝的名义给袁绍下了一道诏书,责怪袁绍“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袁绍当即上了一道奏疏,为自己喊冤。

喊冤怎么能一下子引起高度关注? 袁绍很有技巧,他说,我听说古代忠臣蒙冤就会五月降霜,烈女悲歌就会城墙崩塌,过去我是相信的,但现在不信了。为什么呢?因为我这么冤,怎么霜也没降,墙也没塌啊。可见冤情再深,上天也是不会有感应的。

于是袁绍开始滔滔不绝讲自己怎么忠于朝廷,罗列了自己的三大功绩:第一是追随大将军何进诛杀了宦官,第二是带头讨伐董卓,第三平定各地叛乱。

这三大功劳,摆得大有讲究:诛杀宦官是真的,但为了诛杀宦官把董卓那个魔星召唤出来,就是他袁绍出的主意,这一点袁绍当然就不会提;带头讨伐董卓也属实,但袁绍的首要目的是当关东的盟主,而且当时他的叔父、族兄都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他这么折腾,被董卓杀了,也可说他们是被袁绍坑死的,但在袁绍嘴里就成了:为了报效国家,我只能牺牲我的家人,其实我的心在滴血,可是为了国家我只能“荡然忘哀、貌无隐戚”。

至于这些年袁绍到处和人打仗,当然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但袁绍强调,所有仗都是为国家打的,有一个细节,袁绍说得特别动情:我是贵公子啊,我是文化人啊,我们袁家世世代代是以“文德尽忠”的啊,但是为了报国杀敌,我“冒践霜雪,不惮劬勤”,“金鼓未震,狡敌知亡”,真真是生生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武将,这是多么感人的转型。

表过功之后,袁绍就开始怼曹操了,但文化人吵架,是不点名的。袁绍说,我提拔的将校,都是“清英宿德,令名显达”,暗示曹操用的却不知道是什么人。袁绍说,我的将士们这么“登锋履刃,死者过半”,也没什么封赏,可有的地方官一心搞投机,却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总之,现在社会上议论很多了。当然,袁绍补了一句,说陛下您这些年受苦了,所以我们都是甘于奉献的,“忠臣肝脑涂地,肌肤横分而无悔心者,义之所感故也”,但是,您也不要再重视那些不靠谱的人,伤大伙儿的心了。

接下来袁绍的总结,充分展示了四世三公经学世家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危急关头为了报国来不及先请示天子,这是齐桓公晋文公所做的事,如果我有错,那么周天子就应该斩了齐桓晋文;晋国执政赵盾逃亡,回国后被良史董狐指责是“弑君”,因为他没有讨伐弑君的凶手自己的同族兄弟赵穿。言下之意是,我这些年之所以和我兄弟袁术大打出手,就好比赵盾要诛赵穿,这是按照孔圣人的《春秋》行事啊。

最后袁绍说:“若使得申明本心,不愧先帝,则伏首欧刀,褰衣就镬,臣之愿也! 惟陛下垂《尸鸠》之平,绝邪谄之论,无令愚臣结恨三泉!”简单说,就是陛下您一定要懂得我的心,臣一点不怕死,但最怕被奸邪抹黑,那就含冤地下了。

总之,这篇文章做到了在基本没捏造事实的前提下,彻底颠倒了是非黑白。而且,原文比我这里的介绍那是生动太多了:叙述自己怎样为国浴血奋战,那是字里行间有金戈铁马之声;倾诉忠臣蒙冤,又真仿佛锥心刺血;暗怼曹操等人的时候,则不动声色而处处直击对方痛脚……至于文字的铿锵华美,那也不消多说。

曹操的诗文,通脱率性的风格,特别善于说不守规矩的大实话。恐怕也是知道怎么把场面话说出花儿来,已经被这些笔杆子玩到极致,干脆另辟蹊径。

当然归根结底,袁绍这样的人把场面话说得再漂亮,也并没什么用。

(作者系大学教师、历史学者)

猜你喜欢

忠臣谋士董卓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扣子里的智慧
石奢自刎
王允计除董卓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成语巧连线
曹操曾“献刀”刺杀董卓吗?
高枕无忧
夜读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