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美术课程游戏化策略

2020-08-27郑展蔚

文理导航 2020年27期
关键词:美术课程游戏化策略

郑展蔚

【摘 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近年来学前教育工作的热门话题,美术课程游戏化必要性更为突出,实施过程的具体策略贯穿于整个美术活动的游戏化处理,值得探索。

【关键词】美术课程;游戏化;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努力办好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幼儿园应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幼儿园教师在实施中应把握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原则,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相融合,使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玩中学,学中玩,是对当前学前教育规范办学积极的回应。幼儿园美术课程的价值在于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用幼儿独特的笔触来表现和创造生活,非生硬的美术技能技法的传授与反复训练,美术课程的游戏化有助激发幼儿感受与创作兴趣,保护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萌芽。

一、解析幼儿园美术课程游戏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课程是幼儿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教育过程,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选择能以游戏方式组织活动的内容,是教师在实施美术课程中首先考虑的条件。适宜的标准是以幼儿为本,是幼儿喜爱的。如果教师在组织西洋名画欣赏时,选择规矩的人物写真、名建筑、名山名水显然不适宜,而色彩明快,线条明朗的抽象派,却能深受幼儿喜欢和引发想象,还能启发幼儿模拟创作,比如马蒂斯、米罗。又如教师在开展中国画欣赏时,选择技法细腻的巨幅水墨山水、工笔人物写实,只能让幼儿可望而不可及,而写意花卉、蔬果、虫鸟鱼虾,生动活泼、笔墨简明,这些内容非常适合教师转化为游戏形式,像魔法师一样引导幼儿爱上国画,比如齐白石的虾、樱桃、极简的山水、柳树,幼儿通过涂鸦就可以完成,而且创意手法会让整个美术活动妙趣横生。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艺术品位

艺术品位是人与生俱来或后天习得的审美品格和文化,蕴含是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的生动体现,是某种文明境界。美术课程游戏化让人在幼小的年龄,比如在幼儿园里接触到朴实纯真、清净无邪的艺术熏陶和启蒙。幼儿喜欢玩泥巴美术活动就玩泥塑;幼儿喜欢玩沙,我们就玩沙画;喜欢玩水,加点颜料就变成扎染画、吹画、滚珠画等等最朴实的游戏方式浅显地让幼儿亲身体验到美来自大自然,来自生活,用心去感受,不造作不雕琢,此乃艺术家都追求的返璞归真,回归童心,而儿童恰恰无需刻意。

(三)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快乐创作

美术课程游戏化,教师探索教学方法策略的出发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参与。当幼儿参与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是获得成功体验,都不在于千篇一律的训练,而是享受游戏的过程,例如我与齐白石爷爷来画虾,游戏的口吻激起幼儿兴趣“齐白石爷爷喜欢吃虾,他给自己画了许多虾。”引导幼儿观察实物虾,欣赏国画虾,形象地引导幼儿先观察到虾的结构后,接着出示一张半成品画——大水缸,有小部分的虾,让小朋友用小手帮助放入更多的虾。引导幼儿用手掌侧面蘸颜料拓印出主体,再用小棉签添画尾巴,点出眼睛,刮出触须,这样浓厚的游戏氛围驱使幼儿的好奇心和行动力主动参与其中。手腕弯曲程度决定了幼儿能拓印出不同动态的虾,每个人的掌纹不同,蘸颜料的力度不同,围着水缸站位不同,作品千姿百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你的虾,我的虾”的快乐艺术创作。

二、推动幼儿园美术课程游戏化的具体策略

幼儿最喜欢游戏,所以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年龄越小,越离不开游戏,幼儿园美术课程实施以游戏为脉络贯之,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将美术技能融于快乐的玩中习得,去除不必要的框框条条,大胆的尝试创作,评价不以成人审美为标准,以童心视角表达情感,需要教师不断的探寻策略。

(一)引题游戏化

活动初期设置教师或幼儿适当的角色、运用故事情节引入、创设游戏场景带入等形式,是适用的以游戏来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兴趣的方式。比如春姑娘来了,吹绿了草地,吹开了桃花,吹出了柳树的长发,请朋友们帮忙给大地换上新衣裳。再比如小班画圆圈线,出示半成品图:小猫手持筷子,面前一个空盘子,教师语言引导“小猫咪咪好饿好饿,想吃面条,我们就给他来一大碗面条吧。”游戏的口吻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瞬间吸引,引发好奇心和创作欲,为接下来的美术活动埋下伏笔或打下良好的情绪基础。

(二)技能游戏化

美术活动中确实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美术技能,如撕、贴、剪、捏等等,但枯燥的训练可能扼杀幼儿艺术美的萌芽,而根据幼儿年龄可接受范围有效地将技能转化为游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技能未尝不可。比如:小班幼儿学习团圆压扁的技能,设置游戏饼干加工坊,色彩鲜艳的橡皮泥在幼儿手中反复团圆、压扁,变成一盘盘秀色可餐的小点心,幼儿津津乐道。又如大班幼儿学习对称剪纸,教师设置剪窗花、设计房子、服装设计等等游戏情景,5到6岁的幼儿把游戏当做工作来完成,无形中又快乐自主地练习了技能。

(三)创作游戏化

儿童美术大多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和创造,从而表现出另外的艺术美。幼儿的感受有别于成人,想象空间无限,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创造十分必要。如果条件和机会游戏化,无非是对创作的巨大助力,比如青花瓷是源于中国的艺术品,能让幼儿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师可先创设“艺博会”让幼儿通过观赏感受青花瓷白底蓝花线描为主的特点;而后布置青花瓷商店,青花旗袍秀等游戏情境,幼儿的青花作品各式各样、特点鲜明,且材料非常丰富,纸盘、纸扇、石头、瓶瓶罐罐、服装打版模型等等,可以把青花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指导游戏化

美术创作指导中教师選择游戏性的语言,适合幼儿直觉行动性思维,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鼓励代替生硬的说教,指导更加鼓舞幼儿对艺术创作的信心。比如撕贴画过程中,有的幼儿撕出的图形规矩,也不知如何拼摆,有经验的教师鼓励道“好长的一列火车哦,来贴好,再用画笔把它们连接起来。”幼儿从起初的沮丧变成欣喜,感受到老师赞许的温暖。有的孩子苛求完美,总是对作品改了又改,始终不满意,但又没有标准,曾有位老师举起手机提醒幼儿注意iPhone logo,说道“没关系,就像这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全世界许多人喜欢它。”轻松地让幼儿接受,世界上有一种美,叫做不完美。

(五)评价游戏化

美术评价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为基本;以促进幼儿审美发展为目的。游戏化的评价语言,本质上就是鼓励、肯定与赞赏,幼儿不在乎“像不像”,成人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游戏化评价独有情趣,适合幼儿,让幼儿充满对美的向往和憧憬,让幼儿乐于想象和创作的良方。美术课程游戏化是活动过程,需要幼教工作者不断探索,没有最好的方法、最理想的策略,游戏化是一种方向,是课程和游戏的相互融合,以让幼儿快乐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琴,付萍,曾庆艳,付君,黄咏梅.《指南》背景下幼儿美术游戏化教育实践探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二卷)[C].2017年

[2]丁海东.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

[3]陈鑫,安燕.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4]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5(03)

(厦门市翔安教育集团海翼幼儿园,福建 厦门 361101)

猜你喜欢

美术课程游戏化策略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研究
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