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泉州交通发展融入初中地理教学
2020-08-27薛道通
薛道通
【摘 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作为基础设施——交通是促使泉州成为当时繁荣鼎盛的基础,成就了泉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内涵,有着让学生接触得到的有形的事物或是故事,本文从泉州交通的发展,交通工具发展、交通网络发展、港口位置变迁等方面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好体现学习家乡地理,了解家乡、宣传家乡,才会热爱家乡,也使教学更有意义,形象深入浅出,拓展课堂内外知识,让学生学得有意义,有用途。
【关键词】海丝;交通;教学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在当时宋代成为鼎盛时期,与当时世界亚力山大港齐名,闻名于世界,不管是地位、经济、人口、物流等方面是宋代任何港口不能比拟的,当然其中一部分得益于泉州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交通发展,如今的现代泉州经济和交通发展也非常迅速,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案例,地理课标也提出教学中要体现乡土教学,思想性中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构建开放性课堂,开发校内外地理教学资源,生活性和实践性,而利用“海丝”泉州的交通发展等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能让学生缅怀历史、尊重历史,重新认识“海丝”泉州,加强了家乡情感教育,也进行了实践性教育,一举多得。下面以案例方式来讲。
1.融入到“交通工具演变”中
在七年级上册讲中国交通这一节,提到了交通工具发展,书中从原始的手提肩扛到利用牲畜如马车、驴车等,风力如帆船等,人力如摇撸的船,到现代的动力如汽车、火车,形象图片跃然在纸上,联系泉州的“海丝”历史,泉州在当时能迅速发展成世界大港也是得益于有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就是水密隔舱帆船,在船舱底部用木板隔成完全封闭的5至7个船舱,这样的目的是在远航中,若是船底有一处破了,其他船舱完好,不至于沉船,影响到整个船的航行,使船只有能力远洋提供了保障,也因为是多个船舱拼凑而成,对当时来说可以使船只大型化,再者是船密缝细处是在用多种材料粘合,如黑油、松油等,作用在于不易渗水,裂开,保持较好的粘性,航海罗盘的使用,这些技术也是泉州才能的,当时也有很多外地船只到泉州的造船厂订做。所以七下南洋的船只也是用这种水密隔舱帆船。交通发展也反映了社会发展与时间发展、技术发展的镜子,对于现在孩子可以从父辈、祖辈了解到他们当时的交通工具,如泉州在60年代左右,祖辈当时被称为婚嫁的嫁妆三件套如凤凰品牌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在80年代左右有了摩托車,三轮摩托车,拖拉机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父辈在90-00年代当时被称为婚嫁的嫁妆件套如摩托车、电脑,而在2010年代左右,汽车逐渐替代摩托车,到了如今,小汽车发展迅速,因有了高速公路和泉州范围道路四通八达,路况也好,有了晋江机场,晋江和泉州两处高铁站,港口有后渚、石湖、湄洲等大港口,从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迅速,形成了多种交通工具综合利用的状况,也发挥各种交通工具各自的特点。
2.融入到“港口发展与条件”中
在七年级下册的日本一节中,提到了日本海洋业、渔业发达是因为日本是岛国,对外大部分靠海运,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港口,港口优势明显,融入“海丝”泉州的港口发展,在当时较早是后渚港,距离泉州最近的大港口之一,宋代船舶司就建在泉州,随着晋江河口泥沙淤积,后渚港水位变浅,相对蚶江港、石湖港较后渚港外海,水位较深,当时大型船只在满潮时可直接靠岸,蚶江人口较多,蚶江烟楼码头也是船只多,而石湖港林銮渡口范围较大,水位也较深,又有当时富商建设或维护了一些渡口的航海设施,如石湖塔和姑嫂塔,这两个塔也成为石湖林銮渡重要的航海灯塔,也有着一些传说,清代海防官署曾建在蚶江,目前有清代海防官署建设的石碑在蚶江旧址,可见当时蚶江和石湖渡口的繁荣景象。到现代泉州后渚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型船只,新建的石湖港和湄洲港成为泉州新的港口标志,石湖港向现代海运标准靠拢为集装箱标准港口,而湄洲港成为福建最大炼油厂的主要港口,湄洲港的主要特点原油进口,还有在石狮的五堡专门为鸿山热电厂进口燃料新建了港口,为工业分布在港口的典型例子。
3.融入到“季风气候特点”中
在七年级下册的亚洲气候特点描述及东南亚一节和八年级上册中国气候特点一节,都提到了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南方地区气候主要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也有,夏季吹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冬季是吹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在当时泉州海上丝绸出发是在冬季时候,正好顺东北季风而下到南洋,出发时常会在九日山祈风活动,并祈文雕刻在石岩上,以祈祷出入平安,一帆风顺,回来是在夏季,吹西南和东南季风正好从南海顺风而上,若是从泉州往北上上海或台湾、日本等地,则出发在夏季与回来在冬季要相反,当时船帆船只主要是靠风力,这样可省时省力省费用,当代有厦门号帆船无现代动力借着风力和洋流一路向东环绕地球一周,用时比当时麦哲伦环球时间更短,体现了人们利用自然力量的表现。
4.融入到“交通位置的优越性”中
在阐述东南亚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因联系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被称为十字路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每次的必经之地,一是航海中最短航程,二是马六甲海峡较风平浪静,三是已有航道较有航海经验,周围的港口起到远航补给的作用等等,从而体现马六甲海峡重要地位。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海上丝绸之路必从新加坡经南海到泉州海上航程较适宜,泉州继续北上至上海、天津或日本、韩国等地,泉州正处于中间转站的最佳位置,若是选在南部沿海的广州或海口,这些继续海上航线较长,若是选在宁波、杭州或上海,这些距马六甲海上航线较长,船上必需品可能不够,不利海洋远航,泉州又可通过陆运南至广州、西至三明、龙岩甚至江西内陆腹地,北上浙江,陆上交通辐射范围大,东可海运至台湾,所以泉州的港口地理位置也是宋代海上丝绸起点的重要条件。
5.融入到“城市发展和交通分布”中
在八年级下册的北京城区发展的内容,同时结合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网的分布,在宋代,随着泉州作为海上丝绸的起点港口,经济和贸易发展迅速,也促进陆地交通的发展,可是泉州丘陵较多,河流和溪流较多,阻碍了陆上交通发展,当地的商人和县府为解决这问题,多方出资造桥,泉州的造桥数量之大与种类之多可谓壮观,在当时造桥成为鼎盛时期,而造桥技术也在当时达到顶峰,如遗留下来的船型桥墩的洛阳桥,海上最长的安平桥,顺济桥,及后面建设风格炯异的安溪、德化、永春的廊桥,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当时交通的要求,如今泉州桥梁也新增非常多,晋江大桥,泉州跨海大桥,田安大桥等,目前还在建跨海高铁大桥。泉州城市发展规划中,通过公路、高速公路、环城公路等形成环湾半小时路程,为泉州与周边地区合为大泉州形成条件,促使石狮、晋江为南部区域、鲤城、丰泽为中部区域、洛江、惠安为北部区域的三部区域形成了在一个区域生活、在另一个区域工作的同城效应,更好说明发达的交通网络促进城市更快更大的发展。
6.融入到“交通促進经济发展”中
在“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内容,融入了泉州在海上丝绸时代,由于泉州对外海运鼎盛时期,所以远洋可到达东南亚、印度、中东等地,也使多地的经济贸易往来,当时蒲寿庚家族是阿拉伯海商,在泉州是最大商团之一,因受他影响,最多进口泉州的是中东的香料,如今在泉州涂门街遗留众多的阿拉伯建筑特点,后来部分移居到泉州永春达埔,也把制香手艺带到达埔,现在成为著名的产香基地,而泉州出口到海外的最多是陶瓷和茶叶、现在的永春陶,德化瓷,安溪铁观音茶、永春佛手蓬勃发展,闻名于世,近现代沉船打捞出来有众多陶瓷说明了这一点。也促进了人口流动和迁移,如前面提到的蒲寿庚是从阿拉伯迁移过来,同在涂门街的许世吟娥是古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的皇室后裔,因先辈来泉州,在故国发生政变,没法回国而留在泉州至今,也为泉州带来了众多风格的建筑特点,如南洋来的番仔楼、西方来的西洋楼,晋江的五店市以此和当地特点的红砖房结合,形成著名的旅游景区,促进了建筑业的多样发展,也以五店市为名拍摄了电影。泉州优良的港口也成为海上军事要塞之地,说明当地经济发达,需要强大军事保家卫国,反过来强大的军事需要大量经济来支撑,当地多有著名的将领,如在泉州有郑成功,崇武古城的戚继光,晋江衙口的施琅,军事要地如永宁古卫城,崇武古城的,还有泉州古城墙、临漳门、朝天门等,这些地方也成为旅游胜地,而增加收入,福建与台湾是一衣带水,多有往来,有著名的每年端午节在石狮蚶江举行为纪念与台湾鹿港对渡的海上泼水节,带动了文化节日旅游产业发展,丰富了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的内容。
泉州是集一个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多元宗教,多种习俗,多样建筑风格等的都市,目前泉州也被评为“东亚文化古都”,足见她的魅力所在,交通是人们每天都在走,但是往往忽视它的存在和作用,通过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交通的重要性,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而使地理教学更生动力,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主办.国家航海第四辑[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978-7-5325-819-2
[2]王玉宝,林华东主编.泉州海事文化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ISBN978-5615-5901-8
[3]辛加和著.航海文化[M].人民交通出版社,ISBN978-7-114-08078-4
[4]泉州市交通局编.泉州市交通志[M].学林出版社,ISBN7-80616-501-0/K.25
[5]庄景辉著.泉州港考古与海外交通史研究[M].岳麓书社,ISBN7-80665-689-8/G.494
[6]中国航海学会,泉州市人民政府编.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7-5004-4076-6
[7](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ISBN7-5041-2127-4
[8]李传健著.让课堂活起来:追寻好的课堂教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77-6756-0
(课题:石狮市普通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课题《泉州“海丝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的研究》SGT184-28)
(福建省石狮市第一中学,福建 泉州 3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