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围人生,建设一个更广阔自由的自我

2020-08-27刘娟娟

师道(人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塔拉废料人生

刘娟娟

我们借由塔拉·韦斯特弗的人生审视教育的意义。

1986 年, 塔拉·韦斯特弗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山区, 她的人生堪称一场奇迹。 自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为我们呈现了她人生的奇迹蜕变: 从废料场的无知女孩到历史学博士。

塔拉一家人生活在爱达荷州巴克峰下, 母亲是草药师和助产士,父亲经营着一座废料厂。 在自然节律的永恒轮回中, 一家人过着封闭、 离群索居的生活, 凝滞不变。塔拉和哥哥们是父亲的手下, 每日的工作便是在起重机轰鸣的废料场拆除一堆废铜烂铁。 信仰摩门教义的父亲, 笃信末日论, 一心只想囤积粮食和弹药应对 “世界末日”;不上学, 不就医, 是父亲要求孩子们必须坚持的忠诚与真理。 他执拗地认为学校是联邦政府为民众洗脑的地方, 拒绝将孩子们送到学校接受教育。

17 岁时, 塔拉选择逃离这种蒙昧和粗粝的生活。 在哥哥泰勒的帮助和鼓励下, 从未上过学的她,通过艰难的自学最终考取了杨百翰大学, 随后获取了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和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如果没有当年的离开, 现在的她很可能已经如她的母亲一样, 成为一个没有行医执照的助产士或草药师, 或者还在父亲的废料场敲打拆解着废铜烂铁。

教育改变了塔拉的人生轨迹,然而这却不是一则教育励志故事;对于在学业上取得的成就, 塔拉轻描淡写, 并没有引以为傲。 她在更深程度上, 讲述着自己如何凭借不屈的意志, 实现人生突围, 去探求自己生命的无限可能。

英文版的书名 “Educated”,简洁有力, 概述了作者的人生蜕变。中文版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 出自 《圣经·诗篇》, 有着双重语意:逃离; 找到新的信仰。 在我看来,这犹如神来之笔, 勾绘出塔拉羸弱之躯中奋勇向前的灵魂之光。 无论是逃离窠臼, 还是遵循信仰, 都指向她人生蜕变背后的深层轨迹: 发现自我与创造自我。 当然, 这也本应是教育对个体生命担负起的使命。

我们将人生之初宝贵的近20年时间在校园中度过, 从步履蹒跚的稚气孩童到英姿勃勃的青年。 我们昼夜不息, 读书刷题, 参加犹如升级打怪的层层考试, 直到无试可考; 最终我们手持一纸文凭走入社会, 这似乎是学校生活能够为我们留下的最后印证, 表明我们接受过教育的洗礼。 我们在求学中甚至会形成一种狭隘、 扭曲的认知, 教育的价值等同于它带来的物质财富,然后进一步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然而, 在这看似顺理成章的过程背后, 我们可以借由塔拉的蜕变, 去思考教育如何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个体命运, 为我们带来形而上的精神慰藉。 在某种意义上, 塔拉的命运也是我们自身命运的升级版本和极致表现。

对个人而言, 教育能带来的最大收益是什么?

初入杨百翰大学, 在一节西方艺术课上, 塔拉看到黑洞般的单词“Holocaust” (大屠杀) 后, 学着其他同学问问题的模样举起了手。她诚实地表示, 自己不理解这个词。 因为塔拉的提问, 课室里陷入一片彻底的死寂, 没有人相信她竟然会拿此开玩笑。 课后塔拉查询资料, 被自己的无知震惊: 她并不知道600 万犹太人在二战时遭受纳粹的残忍屠杀, 在她模糊的概念中,她以为只有五六个人的规模。 在西方文明课上, 她陷入了混沌, 很长一段时间里, 她误以为欧洲只是一个国家, 而不是一块陆地。

塔拉的头脑被专制的父亲塑造。 在巴克峰下, 当听着父亲一遍一遍讲述的故事时, 她曾以为世界就如父亲所描述的那样。 她虽然感受到父亲口中的戒条也许并非真理, 然而却未曾料到竟如此褊狭。在课堂上, 她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颠覆: 一切并不是自己所理解的那样。 对自己无知的觉察, 伴随着内心一座巨峰的崩塌, 迅猛而剧烈。 这也许是教育可以为我们带来的最大的收益: 赋予我们不一样的视角。

在一次 《福布斯》 杂志的访谈中, 塔拉说: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 理解不同的人、 经历和历史。 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 视野的开阔。 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 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 而不是更确定。 他们应该多听, 少说。 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 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突破无知, 打破固有的经验,用一种丰富与广阔的视角审视我们周身的世界, 也许是教育可以赋予我们的最直接和最真切的影响。 我们也许不会如塔拉那样因为自己的无知经受强烈的震撼, 然而我们一定会感受到, 在不断的学习中, 我们获得了保持自己内心流动和丰盈的能量, 不偏执不固执, 可以持久地自我更新与生长。

当我们打破囚禁于周身的枷锁, 我们便拥有过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

在一次旅行接近尾声时, 父亲说要送给塔拉一份礼物——“教士的赐福”, 为她赐福和驱散恶魔。塔拉对家庭的逃离和求学, 让父亲将她视为恶魔附体。 灾祸即将降临, 这会将她打垮和摧毁, 父亲命令塔拉向神圣的天父求饶。 在塔拉看来, 父亲想从自己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 而是自己; 专制的父亲希望能够再度掌握她的思想。 在学习中, 塔拉用自己的体验超越了父亲施加于自身的枷锁, 构建起自由意志。 这让她不允许自己再度屈服,即便这意味着她可能再也无法赢得父母的爱。 塔拉拒绝了父亲的赐福, 成为了家庭的叛逃者, 被孤立于家庭之外。

在一次讲座上, 面对老师 “历史由谁书写” 的提问, 塔拉一度认为不是历史学家, 而是由像父亲那样的人书写, 他对过去的看法与未来的憧憬如此确定, 不容置疑。 在写完自己的博士论文时, 塔拉终于可以确信: 历史由我书写。 她打破父亲在心中构建起的牢笼, 驱散了内心的怯懦, 终于发出了自己坚定的声音。

从废料场的无知少女到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 这样的人生转变如何成为可能?

“教育不是狭义的职业培训,而在于自我创造。” 塔拉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我觉得接受教育其实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 它能培养自我意识, 让你认识自己的想法。”教育唤醒个人对自我的使命感, 让我们得以遵循自己的意志, 去构建生活。 自由意志的建立, 对很多人而言, 可能是需要耗费一生去完成的使命, 然而这也让我们拥有了过一种自由生活的可能。

通过受教育, 我们获得生存的技能, 或者实现所谓的 “阶层跨越”, 这只是教育的现实意义。 然而它还具有更广阔动人的内涵, 它如同一条无垠的大河在我们的心间缓缓流淌, 涤荡我们心中的壁垒;它启蒙驱昧, 赋予我们 “审视生活” 的能力和自我创造的勇气。

为什么恰恰是塔拉创造了人生蜕变的奇迹? 这当然不全是学校教育的功劳, 根本原因在于她强韧的生命力与旺盛的好奇。

自我成长的决心是教育能够发生的前提。

父亲思想上的偏执专制, 哥哥肖恩的残暴摧残, 母亲的怯弱蒙昧, 没有摧毁和囚禁住塔拉, 她像一只鸟, 飞离古老威严的巴克峰,和她过往的生活勇敢诀别。

“真正改变命运的不只是教育,而是自我成长的决心。” 哥哥泰勒和整个家庭有着不一样的气质, 安静、 温柔、 爱阅读, 和家人有着不一样的音乐爱好。 塔拉躲在泰勒的房间里听莫扎特和肖邦的CD, 在那时音乐也许便在她心底埋下了出走的种子: 原来世界如此曼妙。 种子总是最有力量, 带着好奇和期盼, 永远向上, 冲破泥土的黑暗与沉重。 塔拉在泰勒的帮助下, 跨越出了离开的第一步, 直至最后精神上的叛离, 完全独立。

强韧的生命力与好奇心, 足以赋予我们自我成长的无限勇气, 向外探求世界的真相, 向内探求自我的无限可能。 塔拉人生奇迹的动人之处可能恰恰在于, 她凭借着自我成长的强大信念, 创造了另一种人生可能。

“最好的老师可以给孩子们一种可以自主掌控生活的信念, 让他们觉得学到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和决定。” 塔拉在访谈中阐述自己所理解的老师。 好老师应该赋予孩子们自我成长的信念。 教育只有在一个人拥有自我成长的信念时才可能真实发生。 我想没有自我成长信念的唤醒, 所谓的教育也许会更接近于一场精致的技术驯化, 而非一场心灵的革命。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 转变、 蜕变、 虚伪、 背叛。 而我称之为, 教育。” 塔拉用这样一句话为自己的处女作画上句号。 教育对于塔拉, 对于我们每一个渺小却又宝贵的生命个体而言,也许就是引领我们不断突围人生,建设一个更广阔自由的自我。

塔拉的人生奇迹不可复制, 但她的故事却可以与我们遥相呼应。在我们尚还年轻的时刻, 是否可以如同鸟儿, 遵循内心的信仰, 飞往自己的山。 在我看来, 这便是我们青春的意义, 也是我们整个人生的意义。

猜你喜欢

塔拉废料人生
不同提取方式下塔拉籽油提取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
冲裁模大孔废料下滑问题的解决
工地废料变节日礼物
人生中的某一天
IACMI力挺碳纤维预浸料废料 回收项目再立项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铝废料的主要来源地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