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地方职专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

2020-08-27赵鼎洲

河北职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职校体育教师

赵鼎洲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4)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指教师长期在多重压力的笼罩下,在生活困顿与社会偏见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工作疲劳感与挫败感,进而导致其处于沮丧、麻木、冷漠、疲惫的精神状态中,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病态的心理与行为。[1]河南省L地区职专院校体育专业师资与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历来饱受非议。受学校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而对体育专业课程不重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不仅影响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对今后学生的发展和该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同时,体育教师面临巨大的身心压力,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也阻碍教师自身专业健康成长。通过深入探讨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与研究,旨在唤起社会对地方职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对L 地区7 所职校共计62 名在校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 份,回收率96.77%。其中,被试构成男性教师比例63.33%,女性比例36.66%;年龄在35 岁以下占41.66%,36-45 岁占35%,46 岁以上占23.33%;学历方面: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43.33%,本科学历48.33%,硕士研究生占8.33%。

(二)研究方法

1.特尔菲法。为保证第一手资料数量上的真实性,从多个角度与各职校教师和相关领导访谈,并对所访谈的对象进行分类,与J 地区职校校领导、教师就工作待遇情况、工作情况、日常生活情况及专业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访谈提问,旨在全方位掌握该地区职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相关问题及情况梳理。

2.问卷分析法。工作倦怠问卷采用马斯拉其(Maslach)[2]等人编制,石海梅等结合国内高校教师的工作情况及特征修订的工作倦怠问卷,包含3个维度,即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共15题。其中,低成就感在分析时采用反向计分,总的得分越高表示工作倦怠程度、频率越高。问卷的Cronbach α 系数是0.930,具有较好的信度。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后,用SPSS19.0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为论文提供数据支撑。

二、研究结果

(一)职业倦怠情况总体分析

从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去阐明L地区职专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环境,从表1中可以看出情感衰竭情况不乐观,平均值达到2.56,18.33%的体育教师感情衰竭状态较高。在去人格化维度中,去人格化情况并不凸显,平均水平维持在2.37,但在低成就感维度中,体育教师的低成就感均匀得分到达2.96,表明L地区职校体育教师自我成就感偏低,出现了职业倦怠的倾向,但若不及时解决,职业倦怠的程度很可能会继续加深,整体现状应引起重视。

表1 L地区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总体分析

表2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分析

(二)L 地区职校体育教师性别差异职业倦怠情况分析

从表2 中可以看出,在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两个维度中,男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女教师,在情绪衰竭方面,由于女性教师参加过高考并接受高强度的训练,意志力、忍耐能力比男性教师更强。男性教师们则经常会和获得一定教学成绩的主科老师和周围从事其他工作的亲朋好友进行对比,在进行走访调查时,某男性教师向笔者透露,自己每月的收入竟比不上高中没毕业外出打工的侄子。被访谈一位女教师说:“教师职业看似光鲜,自己的收入水平却勉勉强强,饿不死也发不了财。”而被调查的女性认为教师工资并非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女性教师的成就感程度低于男性。但有研究发现,女性体育教师除教学外兼顾家庭以及心理上比男性更加敏感,感情更细腻,更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理解,使女教师更易情感波动,导致情绪衰竭。[3]

(三)L 地区职校体育教师年龄差异与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分析

从表3 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存在年龄差异。35 岁以下体育教师去个性化水平较低,但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仍然存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在不同年龄间差异表现并不显著。其中,成就感方面36 至45 岁和45岁以上组要高于35 岁以下组,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6 岁至 45 岁间的教师教学经验逐渐趋于成熟,但由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职业倦怠维度均是上升趋势。据笔者了解,某职校三名在职体育教师不仅负责学校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还担任着班主任职务,教学工作及班级管理工作较为繁重。在成就感维度,35 岁以下年轻教师得分较低,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不仅经济压力变大,社会压力也陡然而增,致使成就感随年龄的增加愈来愈低。

表3 不同年龄职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分析

(四)是否在编对职业倦怠现状的影响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有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都低于无编制教师,不仅可以从乡镇调动到县城,还能随年限稳定晋升,退休后享受社保,而无编制教师属于学校临聘人员,待遇及晋升机会堪忧。据了解,有4名体育教师属于学校临聘人员,既无职称,更无职称工资,退休待遇只能按照与当初所在学校所签订合同处理。L 地区职校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学校没有经费来源,聘请教师的工资都是学校办公经费或其他渠道来解决的。因此在该地区工资差别很大,临聘教师待遇多在2300 元至3000元之间且岗位都在教学一线,工作艰辛,职业倦怠情况要比在编教师严重。

表4 编制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情况统计

三、L 地区职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对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1.重点职校建设的制度加剧了职业教育师资的不均衡发展。经研究发现,乡村偏远地区普通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高于城镇重点职业学校,地方教育政策存在着明显“城市中心”取向,进而导致职业教育不均衡发展。一方面,L地区职业学校原本整体师资力量薄弱,收入水平有限,乡镇职业学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尤为严重。因此,乡镇偏远地区职校只能把有限的教学经费投入到课堂与技能实践实训环节上,在经费投入使用和支配上有严格的限制和制约,教学设施陈旧,学校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对“人”的应然性重视。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重点职专”在政策上倾斜,让原本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重点职校,使其无论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大大优于其他职业学校,这就人为地制造了重点与非重点职业学校在教育资源享有上的不均衡,普通职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明显高于县城重点职校。从个体工资收入上看,许多教师的工资除了用于家庭日常开销外,还要应付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费用,加之教学训练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工资待遇上捉襟见肘,势必会影响到体育教师的心态与教学状态,进而出现职业倦怠。

2.学校绩效与考核评价机制对体育专业教师不合理。绩效工资制在教师考核制度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体育教师工作量大而又得不到认可,非但未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得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进而产生叛逆的心态和倦怠感。[4]此外,在晋升空间上,有编制教师相对于没编制的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存在着巨大的优势,职称晋升渠道不畅通或难度很大,不安全感就会加重。在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教师中,专科及以下学历的群体薪酬晋升不安全感最强,其次为本科,而研究生学历教师虽自身发展空间大,职业倦怠的情况较轻,但由于自身教学工作经验上的不足,不安全感与工作挫败感相对较重。

3.学校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不重视,导致教师个人发展空间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社会各界对课程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经访谈发现,该地区职校体育教师普遍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认识模糊,常因无法跟上教育改革的脚步而感到心有压力。目前,教师们掌握的知识大多局限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知识,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另外,一些体育教师因工作家庭训练等原因长期不学习不进修,教育背景结构不高,知识老化,理论素养匮乏,使他们应对当前教学改革时越来越吃力。据了解,部分体育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或身兼数职,没有时间进行知识库的储备与专业知识更新,甚至没有时间进行备课。这不仅限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并且在职称评定方面也逐步失去了能与其他教师比拟的竞争力。

(二)内部因素

1.教师工作负荷大,教学任务重。经了解,当地职校学生多数来自留守儿童家庭及地区周边文化成绩偏弱的孩子,部分学生思想前卫反叛性强,加之青少年自身发展叛逆期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学生愈来愈难以约束,这些因素都加重了教师的无力感与艰辛感,长此以往,使其情绪衰竭成就感降低,进而冷漠地对待工作。[5]此外,起早贪黑、事无巨细的管理事务性工作,这种高工作强度和高体力消耗使教师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产生倦怠情绪,情感上出现倦怠感。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在训练技术展示课上,教师怕出现技能安全隐患担责,强调安全保护的内容,知识技能传授的简单化与粗放法。在教授设备类技能操作时,考虑最多的是后果,因此在没有更好的方法的情况下,减少技术示范类的操作数量以避免风险与安全隐患。

2.职业成就感低造成体育教师个体惰性凸显。在被调查的29 位最高学历为本科的教师中,有13 名通过成人考试或兼职进修获得的本科文凭,而大多数教师进修课程只是为了评估其就业资格。一旦达到了他们的再教育目标,就不在乎在进修课程中能学到什么样的知识。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教师自身学历不高,虽然有继续晋升学历的愿望,但是由于工作、家庭、个人因素的影响,只能原地踏步。据调查,有17 名教师只有临时性工资待遇,暂无编制。

四、L 地区职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健全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体制

首先,建立对教师合理的社会期望,应为职校教师创设宽松公平的工作环境。学校管理层要根据教师教学工作强度,在学校奖励制度中应对年轻教师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引导鼓励教师潜心育人。其次,学校应因校制宜,着手创新与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与活力,为提高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建立制度平台。在教师晋升中一视同仁,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以科研工作的新鲜感缓解职业倦怠。[6]此外,学校管理者还要关注体育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做好本职教学管理服务的基础上要多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丰富其组织生活,多组织一些有益师生身心的活动,积极关注教师们的内心世界,有效缓解职业倦怠。

(二)学校应借助于校本学习的契机,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经调研发现,乡镇职业学校体育教师倦怠感强的原因之一就是城乡待遇差距加剧了心理落差。对于推行“定期流动制”,很多教师表现出明显的迟疑和担忧,他们担心流动到其它学校会增加交通成本、收入下降、发展机会减少、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我国推行职业教育教师“定期流动制”的重大意义无庸置疑,要求必须从思想上支持此项改革,引导职校教师正确认识教师互动交流的意义。学校应不断完善教师合理流动的优化机制,切实缓解教师工作压力感与倦怠感。

(三)职校体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进行自我调控

体育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我的专业标准,把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追求进步的精神贯彻到职业发展规划中,不断加强对自己的工作压力进行合理的调控能力。[7]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科学理论学习,逐渐培养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兴趣,积极拓宽职业发展空间。[8]加强技能培训,增强专业创新意识和专业水平,加快专业化发展。工作之余,应不断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补充,学历层次低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寻求学历晋升的机会。

积极的自我调节是防止职业倦怠有效的方法。地方职校体育教师必须首先尝试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同时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要认识到工作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拓展专业知识和能力,努力发展本领域的兴趣和技能。[9]其次,教师应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与自我疏导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保持积极心理状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教学反思,敢于面对,敢于创新与超越。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职校体育教师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近二十年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述评——以心理资本的视角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