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兴市蔬菜产业现状和发展探析

2020-08-27俞慧明张海鹏

上海蔬菜 2020年4期
关键词:嘉兴市蔬菜生产

俞慧明 张海鹏

(浙江省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浙江 嘉兴 314000)

浙江嘉兴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毗邻沪、苏、杭等大中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市场优势明显。蔬菜是嘉兴市传统种植的经济作物,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嘉兴市以丰富品种、保障安全、稳定供应、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强蔬菜产业的科技、设施、机制等建设,蔬菜的经营规模和产品质量得到了稳定发展,为保障消费者的“菜篮子”稳定供应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嘉兴市蔬菜产业在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消费者对安全性高、品种多样、品质优良蔬菜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蔬菜生产的劳动力、土地和农资等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蔬菜的种植效益,而且地产蔬菜的价格和效益受全国大市场、大流通影响,其年度间、季节间的生产计划变动较大,因此既要实现蔬菜产品均衡供应、价格稳定,又要保障种植效益,难度越来越大。

1 嘉兴市蔬菜产业的现状

1.1 种植规模稳定,产业布局合理

2015—2019 年,嘉兴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 万hm2/年以上(其中常年种植面积6 086.7 hm2/年),年产量260 万t 左右;蔬菜总产值逐年提高,2018 年和2019 年嘉兴市蔬菜产值约48.6 亿元和47.1 亿元,分别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9.0%和38.6%,占农牧渔总产值的24.8%和23.3%,蔬菜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见表1)。

表1 2015—2019年嘉兴市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嘉兴市蔬菜产业区域分布已形成多个特色产业带:(1)以嘉善县、平湖市、南湖区为中心的设施时鲜蔬菜产业带,主要种植时令蔬菜,实行菜粮轮作、豆类与茄果类作物轮作等栽培模式;(2)以桐乡市、海宁市、海盐县北部沿海一带为主的加工及出口蔬菜产业带,主要种植榨菜、雪菜、大头菜和包心菜等蔬菜;(3)以桐乡市、秀洲区、嘉善县为主的水生蔬菜产业带,主要种植茭白、藕和菱等水生蔬菜;(4)以嘉善县、平湖市、南湖区为主的菜用瓜产业带,主要种植瓜类蔬菜。

1.2 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应用广

目前嘉兴市已建成蔬菜设施大棚9 600 hm2,滴灌应用面积4 066.7 hm2,遮阳网应用面积4 133.3 hm2;建立蔬菜新品种示范基地593.3 hm2,近年来每年引进蔬菜瓜果新品种300个次;辖区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集约化育苗、病虫害绿色防控、肥水一体化、轻简化机械化栽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及水旱轮作、旱地间套种、立体种养等新型农作制度;建成集约化育苗场58 家,年育苗6 100 多万株;引进旋耕、开沟、起垄等耕作机械1 035 台,播种育苗机械81 台,采收等机械323 台,推广应用轻简化(机械化)技术面积15 800 hm2,整体蔬菜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1.3 高效新型农作制度逐步推广应用

嘉兴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市,粮食生产任务较重。全市各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大棚瓠瓜(甜瓜)-水稻、大棚生姜-水稻、雪菜-水稻等高效轮作农作制度,年推广面积2万hm2以上。轮作栽培实现了全年一地两种两收,在确保粮食稳定生产的同时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据调查,稻-菜轮作栽培模式的平均效益是纯作水稻的4.5倍,而且能有效改良土壤,缓解连作障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的提高。调查还发现,合理轮作可有效减少生姜腐烂病、雪菜根肿病的发生,实现生姜、雪菜连年种植,产量和品质均得到提升。

1.4 蔬菜产业化、品牌化得到进一步推进

近年来嘉兴市各地着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已有规模蔬菜生产主体507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73家、示范性家庭农场有93家,规模在13.3 hm2以上的生产主体有110家、规模在33.3 hm2以上的生产主体有13家;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260个,总面积达1.6万hm2。品牌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有20个蔬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打造了诸多蔬菜品牌,如桐乡市张继东家庭农场的宸东牌蔬菜、嘉善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尚品源芦笋、嘉兴市南湖区新丰嘉奕粮果蔬农场的奕嘉奕番茄等。蔬菜经营主体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提高了蔬菜产业的整体水平,品牌市场知晓度和影响力逐渐显现。

2 存在问题

2.1 市场信息服务机制尚不完善,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

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蔬菜价格容易波动,特别是在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下,全局性的蔬菜产业信息缺失,生产布局和计划缺乏统筹协调,部分蔬菜种植户盲目选择种植品种,致使蔬菜价格大幅波动甚至出现滞销现象,严重影响了菜农的收益和产业稳定。目前全市常年种植的白菜、榨菜、甘蓝、番茄等传统蔬菜种类占总面积的50%,品种较为单一,且嘉兴本地特色蔬菜品种种性退化严重,产量、抗性、品质都呈下降趋势,消费多元化与蔬菜品种单一的矛盾依然存在。

2.2 蔬菜产品全程质量管控存在薄弱环节

从生产环节看,为追求蔬菜产量,个别菜农乱用滥用激素、农药、化肥,严重影响了蔬菜品质和安全。目前嘉兴市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对象大多为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的规模主体,其种植面积约1.6 万hm2,占全市蔬菜种植总面积的18%,平均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但对种植面积超过80%的零散小农户,很难实现全覆盖抽检。从流通环节看,全市县市级以上的农贸市场均建立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但由于蔬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多、来源复杂、数量大,尚未形成一套全覆盖的市场准入制度,蔬菜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价格难以体现质量,很难发挥市场的倒逼作用。

2.3 生产主体抗自然风险能力不高

近年来,嘉兴地区极端性灾害天气较多,特别是台风灾害。设施条件较好的常年蔬菜生产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但其面积只有6 086.7 hm2,仅占全市蔬菜种植总面积的6.8%。其余生产基地特别是中小散户基地,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如2019 年春季连续阴雨,全市蔬菜受灾面积4 046.7 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263.85万元;2019年夏季利奇马台风导致许多蔬菜生产基地设施受损、棚膜被掀、内涝受淹,受灾面积达4 586.7 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 957.38万元。虽然嘉兴各地建立了政策性的蔬菜保险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种植户的困境,但保险标准一般仅限于生产性成本,远不足以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

2.4 蔬菜生产的组织化、信息化、机械化程度不高

(1)生产主体散而小。目前全市有规模化蔬菜生产主体507 家,其中蔬菜专业合作社173 家,生产面积仅占总面积的50%。以单个农户为主的生产主体组织化程度较低,很难及时、有效地获得种植信息和最新的生产技术,跟风种植现象严重,造成蔬菜种植品种和种植面积变化较大。(2)社会化服务机制不完善。中小蔬菜种植散户大多文化程度不高,设施条件较差,难以享受到种子、种苗和栽培等社会化服务。虽然全市已有几家育苗服务企业提供商品苗和产品收购等服务,但仍无法满足农户的全程服务需求。同时,中小种植户无法及时了解到市场的需求信息,易出现产品集中上市、产过于销的现象,而全市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少,整体生产规模小,加工品种少,消化过剩蔬菜的能力有限,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3)机械使用普及率不高。蔬菜生产用工量大,目前适用于蔬菜生产的机械较少,可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的机械更少。据调查,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人工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61.3%,高昂的人工成本严重制约了蔬菜种植效益的提高。(4)蔬菜品牌化建设滞后。全市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大影响力的蔬菜品牌较少,获得地理标志、原产地产标志等认证的产品较少。蔬菜品牌的影响力大多局限于本市,且所占市场份额不高,虽然近年来各地相继注册了嘉田四季、金平湖、银加善、绿秀洲、海宁农珍等区域公用品牌,但使用量少,影响力不高。总体上嘉兴市蔬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不高。

3 对策与建议

3.1 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布局

要加强统筹协调,综合考虑区位、环境、运输等生产要素,优化蔬菜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一要建设与城市化规模相适应的保障型蔬菜基地。蔬菜是适合鲜销的农产品,特别是绿叶蔬菜,主要依赖本地供应,灾期和生产淡季,保障型蔬菜基地对保障当地“菜篮子”供应尤其重要。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引导和支持优势区域建设保障型蔬菜基地,发挥调节和保障功能,确保蔬菜特别是绿叶蔬菜的市场供应。二要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以现有蔬菜产业带为基础,优化全市的蔬菜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建设特色强、效益高的蔬菜区域。同时要充分挖掘嘉兴当地特色蔬菜的潜力,如雪菜、榨菜、大头菜等加工蔬菜,南湖菱、茭白、莲藕等水生蔬菜,走特色化、精品化路线,提高蔬菜种植效益。

3.2 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1)发展高效益的蔬菜产业必须从种子入手。要加强和发挥蔬菜品种展示示范点作用,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及时做好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筛选、示范工作,并及时将其运用到生产中,占领市场前沿。(2)进一步研究和提高设施化栽培配套技术。嘉兴市处于浙北地区,冬季温度低、光照不足,春季阴雨天气多、气温回升慢,设施栽培是保障蔬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应加强财政政策扶持,推广蔬菜设施栽培,同时要研究安全高效的栽培配套技术,制定各类蔬菜的生产标准。(3)研究推广机械化为重点的轻简化栽培技术。积极引进耕作、育苗、移栽、植保、肥水、收获、采后处理等生产环节适用的机械设备,实现机械化生产,最大程度地减少蔬菜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4)研究推广新型种植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粮-菜、菜-豆、菜-菜等蔬菜轮作模式,在嘉兴北部地区及嘉善等湿地发展茭白、莲藕、南湖菱等水生蔬菜,研究推广菜鱼共生高效生产模式。

3.3 构建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以“三品”认证为重点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支持和鼓励农业生态环境优良、面源污染少、生产基础好的地区,优先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的生产,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率,提升品牌市场知晓度,引导优质优价。(2)推广蔬菜绿色生产技术。加快蔬菜高效缓释肥、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和低毒农药的应用,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3)逐步推行蔬菜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以嘉兴市蔬菜中心市场和县级蔬菜批发市场为主要监控点,规范蔬菜批发市场的入市管理,提高蔬菜农药残留检验检测力度,逐步推行蔬菜准入制度。同时加强蔬菜流通领域终端的管理,提高农贸市场销售终端蔬菜农药残留的检验检测力度,追溯不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对其进行处罚并销毁不合格蔬菜。

3.4 提高组织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1)鼓励发展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组建多种形式的蔬菜产业协会和销售联合体,引导分散的菜地逐步向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流转,提高组织化水平。(2)强化技术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组织,重点解决商品化种苗供应、市场营销服务等问题。(3)健全产业扶持政策。扩大蔬菜保险范围,推广普及政策性保险,鼓励参加商业型保险,降低种菜风险,保障菜农经济利益;发挥“菜篮子”工程的保障作用,完善绿叶菜调节保障机制,建立绿叶蔬菜价格保险机制,稳定蔬菜供应量;完善投入机制,制定常年性“菜篮子”蔬菜生产基地和普通蔬菜生产基地的扶持政策,鼓励蔬菜生产企业向加工、贸易等产业链延伸。

3.5 发挥中心市场优势,做好产销服务

嘉兴市蔬菜批发市场是连接国内20多个省市蔬菜主产区的一级蔬菜专业市场,也是全国蔬菜价格信息定点采集市场,年交易量突破100万t,销售覆盖面超过200 km,区位优势突出。应充分利用蔬菜中心市场的主渠道,发挥其集散、信息、调控和引导的作用,一头向内指导种植,一头向外拓展销售。同时,加强全市蔬菜产销对接,建立农超、农社、农校等形式的合作,鼓励蔬菜生产主体依托加工配送企业构建“生产主体(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加工配送企业+市场(超市、学校、社区等)”的经营模式,拓展上下游产业;重视蔬菜信息指导服务,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蔬菜产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信息收集、分析研判、预警及发布机制,及时发布产业动态信息,供生产主体合理安排蔬菜生产和销售。

猜你喜欢

嘉兴市蔬菜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嘉兴市第一医院
嘉兴市第一医院
奇怪的蔬菜
嘉兴市第一医院
蔬菜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嘉兴市南湖区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