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2020-08-26朱之丽
朱之丽
【摘 要】 反思是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走向严谨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推动学生在不断反思中拓展反思的角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总结服务,为学生建构出更加完善、更加立体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反思意识;反思能力;知识体系;核心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总结全课,谈谈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反思能力有限,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来提炼全课的知识点,这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反思的环节,推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课堂学习,反思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严密、更加完善,同时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的“实践反思”的相关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要从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的角度开启。当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回溯学习过程中去,回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时,他们能够将这些过程更好地串联起来,从整体的角度、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学生会养成自觉的反思意识。
华应龙老师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创设了一个寻宝情境,提供给学生的线索是“宝物在离你三米距离处”,开始学生对于这个线索的反应是单个的点,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逐渐认识到符合条件的点在离一个中心点距离等于3米的圆周上,这就帮助学生动态地建构了圆的概念。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很快掌握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并探索到圆的特征,在全课总结的时候,学生也说出了一些自己的收获。但是在学生交流之后,华老师提出了一个疑问:宝物一定在这个圆周上吗?学生因此愣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有学生反应过来,说出宝物还可能在人的上方3米处。接着又有孩子提出可以在地下3米处,再接着探索下去,学生又动态地构建了一个圆球。在这个反思环节,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定是这样吗”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反思的时候就可以循着这样的问题来进行反思,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反思的习惯,他们的学习一定更加深刻、更加完善。
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有了反思意识之后,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反思,要给学生宽阔的舞台让他们去交流,同时,在交流中,教师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也可以点拨学生的反思过程,让学生形成固有的认识,讓学生的反思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强。
例如在“一一列举的策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解决例题,学生在独立尝试的时候,大部分是采用拼凑的方法,我先请拼凑比较随意的学生来说说,然后组织其余学生来补充不同的结果,并对之前学生的做法进行点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找到了所有的可能性,而且体会到在列举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且在这样的列举中,学生还发现随着长方形的长与宽逐渐接近,其面积也越来越大。在对照自己方法与别人方法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有了进一步的启发,这为他们更好地掌握一一列举的策略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进行了比较,先前展示的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启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增强了反思能力。
三、增进学生的反思经验
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不仅要给足学生空间,还要用典型的例子带给学生足够的冲击,让学生体会到可以从哪些地方展开反思,让学生增进一些必要的反思经验,这样不断积累之后,学生比较容易抓住解题过程、思考过程和整体思路等环节来展开有效反思。
例如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面对在同一个方向中出现两个离中心点距离相等的点,学生在用原来的知识来确定这个点的位置的时候,发现出现了矛盾,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很容易想到要在方向上加上角度这个要素的方法。在尝试将角度加入方向,再结合距离来确定位置的方法之后,我引导学生反思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但清楚了角度的作用,而且对确定位置的时候如何测量角度有了清晰的体会,与此同时,还有学生提出在测量角度的时候,如果不以南北方向为基准,而是以东西方向为基准也是可行的,而且测量角度更加方便。就这个问题,我带给学生一些参考资料,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先确定南北方向,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真正将这些知识都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总之,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支撑学生的思维走向完善,促进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环节,在反思中,学生的审慎思维可以得到强化,学生的学习经验得以增长,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深刻、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董慧.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19(12):21.
[2]柳龙霄.浅议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