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创新教育
2020-08-26田智慧
田智慧
【摘 要】 对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已经成了当下高中数学教育领域最迫切的问题,教师要努力通过多种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打造一个全新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其中高效学习,茁壮成长。
【关键词】 高中数学;创新;探究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创新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已然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在传统教育体系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也成了高中数学教学优化整合的着力点,那么,教师要如何做才能不断地创新高中数学教学呢?
一、展开探究式教学
与传统数学教学不同,探究式教学主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完成的。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充当了知识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数学知识学习进度中有一个理解和深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开展探究式教学,将学生放到一个独立探究或者是小组学习的环境中,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质疑、解惑和探究,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增强高中生在數学学习中的参与感,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学习到实用性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生的眼中,三角函数比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更为枯燥,也更难懂,他们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点时基本上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甚至于很多教师也都支持学生的这种学习方法,久而久之,背诵式的学习模式会带给学生强烈的枯燥学习感受,致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知识的学习产生排斥感和懈怠感。我在教学中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让学生在猜想和研究中将要学习的三角函数公式逐一推导出来,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更加实用。我先给学生提供了sin60°和sin240°两个实例,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展开有关探究。在不断地猜想中,学生的想法愈发大胆,同时,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样的,对于其他类似的公式,我也给学生出示了不同的实例,让学生一边猜想,一边验证,一边体验,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函数知识的来龙去脉。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
数学知识教学不在乎能够给学生讲解多少知识,而应该在于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一道题目,效果远远超过听懂教师讲解的五道题目。所以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苦口婆心地讲解的形象,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学生的启发上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自主地完成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例如,在“三角函数”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cotθ=m,θ∈(π,2π),求cosθ。这道题目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由于其中涉及三角函数的转化问题,有些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在教学中就将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我的思维引导下展开一题多解的模式。有的学生思维比较固化,可能会用最直接的解决办法,由此带来的便是烦琐的计算,有的学生稍微增加了一点小技巧,就大大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可喜的是,在我的引导下,我们班学生一共找到了四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学生成功感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帮助较大。所以说,高中数学教学确实应该避开传统的说教模式,给学生一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就会发现学生会时不时给我们带来意外的精彩。
三、尝试快乐式教学
快乐教学由来已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有了一些年头,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是什么阻碍了高中数学快乐教学的发展,是传统的应试思维,还是教师传统的思维?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吸取创新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将快乐带到数学课堂上来,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我想这才是创新教育的初衷。
例如,“抛物线”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眼中最枯燥的学习内容,很多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昏昏欲睡,大大降低了听课的效果。在学生感到疲倦和无趣的时候,我果断为学生播放了一曲《心太软》的改编曲《抛物线》:“我热爱抛物线,抛物线,我藏在心底不敢和你说,我从头到尾盼望能到顶点,却总是能听到别人在嘲笑……”在欢快的歌曲改编中,全班学生都忘记了抛物线的无趣,他们开始想要了解有关抛物线更多的知识,更有的学生跟着哼唱起来。为了进一步调动课堂氛围,我亲自为学生演唱了《抛物线》,并邀请了几名学生和我一起合唱,教室里时不时传出学生哄堂大笑的声音,快乐的情绪也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头荡漾。快乐课堂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努力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数学教学,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快乐。
创新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中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师必须要经过探究式、启发式和快乐式教学的启用,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让高中生在创新化的环境下学习到更为扎实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奋志.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20).
[2]陈峰.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