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08-26韦海斌
韦海斌
摘要:此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数学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兴趣,发挥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知道意义。
关键词:教学 培养 创新 能力
边、远、穷山区的数学教学一直仍很落后,其原因除了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信息闭塞之外,主要是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人们普遍追求升学,走出大山。学校以升学率的高低定优劣,家长以子女能走出大山而自豪。这样,学校教育往往囿于传统的习惯思维模式。教师按课本内容整堂灌,一味实施“题海战术”,学生机械地毫无变通地接受。結果学生除在心理上受到严重影响外,还大大地抑制了其思维的开发,使学生内在潜力无法挖掘出来,每每遇到数学问题,总是依赖别人给予解决,不愿动脑,运用固有的陈旧的方法或照搬他人的思维模式,死记硬背一些现成的公式、结论,总希望“坐享”教师总结出来的所谓解题规律和模式。学习中缺乏热情和创造性。为适应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之要求,必须注重探讨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开拓数学教学新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初中学生的主观状况看,他们具有依赖性、可塑性和向师性的特点。学习上、行为上都需要教师启迪、开导。但这并不是说,学生纯粹依赖教师,唯师之命是从。而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只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吸取知识,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发挥自主作用,提高创新能力。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面本人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及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于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发扬民主,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一个有意识的人,是一个有自觉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和尊严,有其自主性和独立倾向。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过程。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感情交流的双向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和谐气氛,创设激发学生主体探索的情景,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尤为重要。例如,我上到初中《几何》第一册时,注意到小学初中的衔接性,考虑到这是新开设科目,学生在小学有所涉及粗浅的几何图形和简单的几何知识。学生一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大有似曾相识之感,跃跃欲试,表现出一种好奇心理。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相信和尊重他们,让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让他们大胆地说,不拘形式的把所学过的几何图形统统画出来,不管画的结果如何都给予肯定的评价。然后抽出其中的图形(长方形或正方形),引导他们观察这个图形。思考边与边、角与角,对角线与对角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怎么知道自己所画的就是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小学所学的知识还很肤浅,每个图形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还不知道,需要进一步的学习,给学生以“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热情。再例如,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剪出“五角星”,问为什么这样剪出来的就是“五角星”?能否用“尺规”做出五角星这个图形?接着教师用尺规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神奇”的圆规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同时又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知识的渊博和丰富,使他们尊敬你,相信你,喜欢你,使他们愿意跟随老师一道去探索几何中的奥秘。要收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偱偱善诱,诲人不倦,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切忌越俎代庖,更不能求全责备,嗤之以鼻,以致把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的幼苗窒息于襁褓之中。
三、适当放手,培养学生骨干,让学生骨干充当“小教师”
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组教学,各组有组长,组长轮流当,负责检查,批改本组同学的作业,定期向教师反馈有关信息。每个月进行组与组评比,看哪一组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较多,进步较大等。教师则善于捕捉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
四、加强挫折教育,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增长他们的才干,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生毕竟有毕业考、中考的压力,如果平时不注重学生挫折教育,到考试时可能会有怯场或中考后有不良行为。所以,老师平时也要注意这方面的教育,在作业或测验中有意识的出一些难题,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识极其有限,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从而自觉向广、深方面钻研、拓展。
五、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堂课,做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虽然“学无定法”,但一堂课从开始到结尾,若安排得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好的“开始”,既能快速入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要避免啰嗦,硬灌。例如,在上“不等式”第一课时,利用天平给学生显示“等”与“不等”,“大于”与“小于”的直观试验,既快速切入“不等式”,又让学生明白本章所学“不等式”知识是来源于我们的 生产实际,使学生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其次,一堂课好的“结尾”,既能达到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因此,应力求简明扼要,使学生思维得以延伸。例如,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先投影出一个生产实际的应用题(用小学列算式不易解决的问题),开始设疑创难情景。到结尾小结时,我是这样设计:让学生按照本节课所学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步骤解决本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明确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就是“方程思想”,这样既能达到了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又使学生思维得以延伸,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必须着力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不遗余力地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使我们的教学能趋向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与学》,2005年;
【2】《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