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与猪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治体会
2020-08-26吕学英
吕学英
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空气、精液等因素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也可能直接通过胎盘传播。猪蓝耳病会对母猪的生殖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影响分离仔猪的呼吸系统,是影响猪免疫系统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猪瘟是一种急性、热和传染性疾病,猪瘟与猪蓝耳病的混合感染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增加死亡率。做好各类生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同时对死猪和死猪进行免疫、无害化处理,确保环境清洁干净、及时的治疗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1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猪混合感染猪瘟、猪蓝耳病时,体温会升高至40℃。病猪具体表现为,耳根、四肢、腹部、臀部、尾部、肛门的皮肤呈蓝紫色,有些皮肤病猪呈黄色或浅白色,眼圈呈蓝色,眼内有大量分泌物,食欲不振或完全消退,呼吸困难,通常是胰腺、鼻腔排出泡沫液,呼吸急促,多数病猪不能正常站立,后腿不稳,走路摇晃。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增多。肺出现间质性肺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有肠系膜淋巴结阻塞、肿大、出血等症状,切面呈大理石状,出血肿大,心脏病发作边缘可见。肾脏肿大,表面灰白,并有许多针状出血點。感染的主要来源是受感染的猪和感染病毒的猪,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可在猪舍中长期传播。
2早中后期症状
早期症状为轻度、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有的眼角分泌物过量,结膜发干发红,早期症状可持续3~5天,随后病猪会出现便秘,粪便会被肠黏膜覆盖,或混有血块和死膜块,尿量小且尿液发黄。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猪会后腿瘫痪,很难站立。猪身上大部分的血点会形成大的紫色斑点,由病猪生产的仔猪通常会在7天内死亡。
3预防措施
3.1注意饲养管理
提高猪的抵抗力,应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进行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通风良好,做好防暑、保温、防寒工作,提供充足、清洁的饮用水,合理搭配粗、精饲料,严禁使用发霉、变质饲料,同时必须保持适当的饲料密度,可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和多维抗应激剂,合理使用药物,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可根据当地疫情和兽医部门的建议,在商品猪23~25日龄时,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接种后每6个月接种一次高致病性蓝表疫苗,母猪在交配前也应接种一次疫苗。及时清理粪便和废弃物,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对猪场、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并注意疫情监测,及时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疫情,做好疾病处理工作。
3.2患猪耳病处理方法
猪耳病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一旦感染,会降低猪的免疫力,影响其对其他病原菌侵袭和混合感染的抵抗能力。因此一旦发生混合感染,应立即将病猪与健康猪分开,对可能患病的猪马上开展疫苗接种。及时处理患病和病死动物的排泄物、残留的食物材料、废水、污水等。有时为了避免该病进一步蔓延,可以整群杀灭,严格消毒,对其进行环保处理,彻底切断感染源,以不危害人群健康的方式进行治疗。可将胸腺肽注射到易感人群黄芪多糖中,服用清温艾杜散和泰乐菌素1周,即可有效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3.3患猪瘟处理方法
猪瘟是由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变种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疾病,其特点就是急性和脓毒性改变,产生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心脏病发作,慢性纤维素坏死性肠炎,晚期继发蓝耳病。这种病毒是经由呼吸道传播,受感染的猪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传播到空气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猪的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如果猪场没有进行彻底消毒,病原菌会长期寄生在猪场,若猪瘟病毒与猪蓝耳病毒混合,在短时间内将难以控制,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只有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将病猪从健康猪中分离出来,进行隔离和药物治疗,才能有效防控此病症。
4动物疫病的管理与思考
我国幅员辽阔,动物疫病形势复杂,畜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对于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应实行区域管理措施。动物疫病区域管理的目的是控制、根除和消灭动物疫病,以及某些地区特定疫病的无疫状态,动物疫病区域管理主要解决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风险可接受水平的问题,适用于动物疫病,使特定疫病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无疫状态。能够有效利用一些地区的资源,控制和根除动物疾病,保持较高的动物健康水平,达到进口国家或地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不仅提高了国家的动物健康水平,防止了该地区的广泛传播此外,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创造丰富的金融优势也得益于动物疾病。
5结束语
猪场消毒不彻底,潜伏的猪瘟病毒可能会成为猪蓝耳病发病后死亡率最高的主要继发感染之一,因此在养猪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做好疫苗预防和消毒工作。发生疾病时,应按照规定对死猪进行快速诊断、紧急免疫和处理,但由于疫苗的普及和应用,传染病的发生往往是隐性或非典型,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不明显,这给疾病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制定适当的疫苗接种方案,母猪要做好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细小病毒和假肿的预防工作,并定期监测抗体水平。由于本病没有特效药,因此在发病时可进行紧急疫苗接种和加强喂养,彻底消毒环境,定期做好猪场的生物安全性、消除显著性、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等综合防治措施,减轻疾病、减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