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和顺”对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
2020-08-26陈月仪
陈月仪
摘要:儒家人伦观倡导“五伦和顺”的人际交往模式,即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社会之间呈现出和谐相处的景象。片面看待儒家人伦观和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人伦观内容教育力度不够,导致现代社会人伦观教育传承受到影响。对此,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教育方法,将“五伦和顺”的人际关系教育融入公民道德教育当中,这对于对个人以及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人伦关系;公民道德
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与传承,儒学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的“仁”“礼”“忠”“孝”等思想对当下社会的价值评判仍有着重要影响。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流传两千多个春秋并为历朝历代所推崇,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儒家所倡导的人伦观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利于历代君王的统治,促进社会的和谐。
一、“五伦和顺”的儒家思想阐释
人倫,即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说文解字》中指出:“伦,辈也”,也就是同类同族之人的顺序与条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五伦”。“五伦”是儒家人伦观的核心,其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五典”即为“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孔子指出,作为儿子、兄弟要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说话谨慎,言而有信,与人友爱相处并且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之后还有精力再去学习其他知识。可见,孔子把这种遵从父子、兄弟等人伦关系放在了比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地位。《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至此,孟子明确规范了这五种伦理道德关系。
儒家的人伦观是礼教的核心,是支配了中国人几千年道德生活的传统观念。传统意义上的儒家人伦观是封建社会中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各种尊卑长幼关系。这种人伦观通常被认为是封建礼教的产物,是维护封建帝制统治的工具。
当代社会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儒家人伦观,从而正确把握这种传统伦理道德关系。儒家人伦观所强调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良好人际关系秩序,从另一方面看,儒家人伦观是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侧面体现。因此当代社会需要倡导的儒家人伦观是“五伦和顺”的人际关系的理想模式。“五伦”不仅仅只是阶级层次的划分与遵循,更多的是用来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维护社会和谐的方式。
二、当下社会人伦问题及成因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与人的活动交往中深化了相互的关系,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而构成了整个社会。无论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亦或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伦都是无法逃避的话题。两千多年以来儒学拥护的“五伦和顺”的人伦观在当下社会遭遇了漠视的危机。古希腊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神话令人瞠目,殊不知当下社会有违人伦道德的案例竟然比比皆是。先是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投毒室友,再到北大高材生吴谢宇弑母案件,因为对孝悌友善的漠视从而酿成了一幕幕悲剧。传统儒家人伦观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但是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淡漠的趋势,血缘关系、人伦关系逐渐淡化。因此,父不慈子不孝、不尊师不重道、长幼无序等情况成为了当下社会常见的人伦问题。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彻底颠覆了传统儒家思想,同时也打破传统人伦观的人伦秩序,抨击儒家的人伦规范。新文化运动在反对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造成了传统人伦观的冲击,因而我国传统人伦观逐步走向边缘化。
另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人际关系也趋于了多样化。除了君臣关系不复存在,其他四种人伦关系仍然存在,上下级关系、雇佣关系等新型人伦关系开始出现。在新型人伦关系出现的同时,一种功利性的人伦关系通常带有利益的目的性,这也让人际关系走向冷漠化与孤立化。再有国外的各种思潮也逐步走进我国的文化体系,每时每刻地影响着当代人民,尤其是青年人。新媒体的发展使各种文化产品融人所有人的生活当中,包括带有西方价值取向的文化产品。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优秀的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西方思潮对青年人的思想道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特别是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等。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崇尚的是自我中心与金钱利益,一些青年人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奉行金钱至上。金钱价值作为人际交往的衡量准则,增加了人际交往中的冷漠感与疏离感,致使传统人伦观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现如今人伦教育在当今的道德教育中涉及较少,传承优良人伦观的力量甚微。现如今公民道德教育的体系当中并没有涉及系统的人伦教育。人伦教育的缺失使得社会对于人伦关系的关注较少,“五伦和顺”人伦关系教育便逐步走向了边缘化,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人伦问题。
三、“五伦和顺”对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
时代更迭,儒家人伦观被作了许多刻意的歪曲与误解以便君主统治,使得原本体现对等关系的五伦法则变成了刻板的律条,变成了封建礼教的“糟粕”。要知道“五伦和顺”是一种和谐的、理想的人际交往关系,这种理想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当代公民道德教育亟需的。因此把儒家人伦观教育融入当今公民道德建设并不是将其一成不变的全盘接受,而是正确认识五伦思想的正面作用和积极影响,把这种“精华”思想运用到公民道德教育中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对个人而言,在公民道德教育中融人人伦观的内容有助于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五伦是实践道德的基础,上对父母,下对子女,平行对兄弟、配偶,向外则长官、老师、朋友及广大社会人群。健康的人伦观致力于将人培养成重孝道、讲诚信、具有独立人格和具有社会契约精神的人。现代社会不同于封建社会,它倡导“以人为本”。抛开君臣关系,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乃至师生是建立平等基础上人们所需要维护的和谐人际交往关系。在传统社会中,个人道德品质被古人认为是个人生存的基础。公民道德教育中融人健康的人伦观内容将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如:视孝慈为健康人伦观的核心,以孝慈为出发点,以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目的,进而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其次,对社会而言,“五伦和顺”的儒家人伦观融人到公民道德建设将有利于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健康的伦理观可以教会人们知荣辱、讲诚信、守孝悌、讲道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思想呈现出日益开放的良好态势,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与世界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价值观颠覆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社会平稳和谐的发展。因此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结合当下时代发展投入到公民道德建设中,从而不断增强人们公民伦理道德、职业伦理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等道德责任感。每个人各守其分,各尽其责,便可以消除社會中各种磨擦与冲突,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建构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儒家人伦观融入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五伦和顺”的人伦教育要针对解决现代性的道德问题必须要与当代的公民道德教育紧密融合。
(一)推陈出新,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但是其倡导人们各守其责、各尽其职的基本思想如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当下社会倡导的儒家人伦观应该在遵循“五伦”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是顺应时代潮流,革故鼎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我国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的公民道德要求。此纲要的颁布第一次明确规范了公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在此之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进一步细化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道德关系。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该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提到要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在重点任务中提到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此纲要的颁布深刻细化了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但是人伦教育虽然进入到公民道德教育的视野当中,但是普及范围和普及力度还有所欠缺。努力汲取儒家人伦观的思想精华,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推动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伦理新道德。弘扬社会道德教育的同时要增加对社会道德观的讲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走进校园,加强学校教育力度
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种思想还未成熟,因此学生阶段是加强人伦道德教育的关键期,人伦道德教育走进课堂迫在眉睫。对于中小学而言,可以在思想品德课或者是语文课程中融入相关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教学。在相关教材中专门增加儒家人伦观的内容,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人物事迹、古籍研读等。
大学校园也应该在人伦教育普及的范围内,大学生是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着重偏向于政治教育,虽有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但是人伦教育的内容甚微。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时,不能只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应该引领大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依靠思想政治课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增加适当的讲座或社会实践活动等。做到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与人伦关系道德的教育两手抓,大学生的个人思想品质才能得到质的提升,促进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潜移默化,利用新媒体途径
信息化社会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充斥了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人们的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如今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应随社会的发展而革新,新媒体手段投入教育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进行自主探究及学习。另一方面,完善并健全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平台的建设。在大学建设公民道德教育新媒体教学平台上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课堂未涉及的内容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此外,可以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型媒体途径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一些优秀的中国传统儒家的人伦观思想,例如宣传构建良好人际交往的方式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会提高人民学习的积极性,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五、结语
总之,中国儒家传统人伦观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伦理思想,对于当下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将儒家“五伦和顺”的人际关系融人到公民道德建设既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又继承了优良的传统文化。辩证看待儒家传统人伦观,取之精华来构建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秩序,社会形成和谐氛围,这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