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抢救气管异物并发心搏骤停案例
2020-08-26张开杨春杰
张开 杨春杰
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从而导致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出现骤然的缺血、缺氧以及功能丧失。心搏骤停一旦发生,若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将迅速出现全身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并最终走向死亡。胸外按压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复苏措施,但在基层医院急诊科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心搏骤停患者合并气道异物,胸外按压不能兼顾呼吸甚至妨碍气道管理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因此,国内医学专家发明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在研究中发现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适用于上述特殊病情,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能帮助患者开通上下呼吸道、配合清除气道异物、达到体外腹式呼吸的效应。本文结合1例气管异物并发心搏骤停患者,探索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临床应用。
病历资料
患者为女性,67岁,因食物卡塞气道后呼吸困难大约15分钟,于1月31日19时10分被家人送入我院抢救。患者既往体健。约15分钟前,患者因吃油炸肉丸子时突然出现情绪波动致使丸子卡入气道,紧接着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及面色苍白、全身出汗,当时尚可配合简单应答,家人立即拍打患者胸背部未能使其排出食物团块、急送患者至我院;到我院大门口时,家属发现患者意识不清,我院保安及分诊人员帮助患者家属迅速用车推送患者至急诊抢救室。查体:血压测不出,呼吸频率为7次~8次/分,血氧饱和度测不出,血糖9.0毫摩尔/升,深度昏迷,间停呼吸,口唇发绀,三凹征明显,听诊双肺呼吸音弱,四肢皮肤湿冷,双侧瞳孔散大等圆、直径约4毫米、光反射消失,心音及颈动脉搏动消失,腹软、未触及明显包块。
初步诊断:心搏骤停、气管异物。立即给予持续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经口可视喉镜打开气道,可见一直径约2.5毫米的食物团块随着腹部一提一压逐渐靠近喉部时,用长镊子迅速夹取团块,用呼吸气囊通气两次后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操作的医务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考核,操作前征得患者子女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指南和操作仪器说明书。同时建立静脉留置通道,药物给予肾上腺素针静脉注射1毫克。患者恢复自主窦性心律,55次~65次/分,血压86/54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血氧饱和度为98%,停用肾上腺素针,给予静脉注射多巴胺每分钟20微克/千克,5分钟复测血压111/68毫米汞柱。观察25分钟后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稳定,双肺呼吸音对称,腹部皮肤可见压痕和片状瘀斑,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腹部脏器未见损伤,收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
思考
《创伤性休克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指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适用于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尤其是气道阻塞(血液、痰液、异物)引发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该患者气管突然被食物卡塞并发生心搏骤停,需要迅速建立人工循环、人工通气和取出气管异物,显然胸部按压难以应对,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在不间断为患者提供循环支持和有效通气的基础上,又能为患者畅通气道、取出气管异物、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急救操作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和同步进行操作的宝贵时间。
传统的心肺复苏中的胸外按压只能单一建立循环而不能同步呼吸,胸外按压人工循环终止后再給予人工通气,这就导致了通气和血流的脱节,影响了肺内气体交换,不能保证心肺复苏时的氧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是对传统心肺复苏术的继承和发展,腹部是心脏的第二个家:一是腹部有“血”,腹部内脏器官容纳了1/4占比的全身循环血量,当其提压和按压腹部可驱使静脉血回流、回心血量增加。二是腹部有“气”,人体呼吸可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用腹部提压法提压腹部时胸腹腔内压力变化可致使膈肌上下移动,促使肺部完成吸气和呼气动作。同时按压腹部时膈肌上移可使呼吸道内产生呼气流速,有助于排除气道和肺内的异物,起到海姆立克效应。三是腹部有“循环”,提压和按压腹部可使腹主动脉压、冠脉灌注压升高,膈肌的上下移动也可直接挤压心脏,这些都能增加心排出量发挥“心泵”作用,建立了更有效的人工循环。
理论来源于实践,该患者经腹部提压复苏6分钟后成功恢复了自主循环,这得益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一是彻底解放“胸部”,为其他救治手段的实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有利于救治成功率的提高。二是不间断的呼吸循环支持,进行电除颤、畅通气道、心电监护仪的安置、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深静脉置管等操作时不需要停止按压,充分为心脏复苏赢得了宝贵时间。在救治该患者的过程中发现腹部提压的海姆立克效应对食管异物的排出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腹部提压能延伸接触患者的距离、避免感染疾病的概率。腹部提压操作方便、未损伤患者腹部脏器。诚然,对于气管异物合并心搏骤停的患者,在基层医院救治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值得我们去探索、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