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双影响力投资的眼睛去发现
2020-08-26冯奕莹麦青
冯奕莹 麦青
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家居家式公寓型养老院。中国在养老、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图/IC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资本圈也逐渐从浮躁逐利回归价值投资,资本向善、商业向善成为业内共识。“资本向善”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上的选择,具体到实践中,同样能够创造出巨大价值。
而“影响力投资”,正是践行资本向善理念的最佳路径之一。
所谓影响力投资,是指一笔投资,既有正面的财务回报,同时也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与环境影响。根据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GIIN)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1340家影响力投资机构在管资产达5020亿美元,并且其规模呈逐年增加趋势。
事实上,自200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影响力投资”理念后,这一投资方式已在全球范围内走过十多年的探索之路,但在中国,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由于中国在养老、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有巨大资金缺口,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政府提供的资金不够,要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这也就催生出了“影响力投资”万亿级的市场空间。
影响力基金的市场蓝海正在吸引各路机构跑步进场。
2016年,全球PE巨头TPG(美国德太集团)成立了全球首只影响力投资基金“睿思基金”(The Rise Fund),引发业界瞩目。此后,KKR、Partners Group、Blackstone、贝恩资本等资本巨头,也陆续成立影响力投资基金。
近日,《财经》记者专访了TPG中国区管理合伙人、华平投资亚太区原主席孙强。他同时也负责为“睿思基金”寻找在中国的投资机会。
这些年来,孙强一直为“影响力投资”四处奔走,期待通过具体的业务实践向人们展示:这些有良知的资本,会因为投身于那些代表着更美好未来的事业,而得到好的财务回报。
睿思基金在中国已成功投资了百度旗下的度小满金融,以及专注于农村市场的小贷公司中和农信。未来,睿思基金将继续关注普惠金融、普惠医疗、普惠教育等领域。
作为中国国内最早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人之一,孙强一手创立了华平投资的中国业务。2015年,他从华平亚太区主席的职务上离职,投身农业,创立了黑土地集团,种起了大米和土豆。
2017年9月,孙强接受TPG的邀请,重返私募界。TPG的社会影响力基金,正是吸引他回归的一大原因。孙强表示,再做与竞争对手雷同的事,意义不大,希望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做一些创新的事情。这里的创新之事,重点之一就是影响力投资。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对孙强而言,现在最想做的事,是借助一双发现“影响力投资”的眼睛,找到给社会带来光明的企业,给予它们资本的扶持。
(资料图片)TPG中国区管理合伙人、华平投资亚太区原主席孙强。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财经》:影响力投资所倡导的“义利并举”固然美好,但在实践中,项目的投资回报究竟如何?
孙强:我这几年做影响力投资,一个特别明显的体会是,我们找到金融机构,劝说大家参与影响力投资的时候,大家都说不错。当你讲到利润的时候,大家眼睛就亮了,说你这个投资还有回报,不是让我捐钱!所以回报非常重要。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拿实力说话。
TPG作为国际领先的私募基金,目前在影响力投资方面有一些创新,四年前成立了影响力投资基金“睿思基金”,义利并举是这个基金的投资方向。
睿思基金第一期20亿美元全投进去了,回报不比一般的私募基金差。了解一只基金的收益,只需要看一件事,如果新一期基金的募资情况好过上一轮,收益肯定不差,否则别人就不会来投了。我们第一期募资20亿美元,第二期新基金募资还吸引了中国投资人加入,他们看到了影响力投资的业绩,能够达到LP的要求,因此更愿意参与。
睿思基金在中国的一个重要投资项目是中和农信。它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在20年前创建的,是一家专注农村市场的小微金融机构,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起初,中和农信的贷款并不追求盈利。但这种类似捐款的操作模式,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续的。只有形成盈利的正向循环,资金回流企业后再贷款出去,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十年前中和农信开始真正商业化,公司现在于全国300多个县都有分布,ROE(净资产收益率)也实现了增长。公司也吸引到了IFC(国际金融公司)、红杉资本、蚂蚁集团等的投资,睿思基金也投资成为它的第二大股东。
《财经》:像中和农信这样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是否可遇不可求?如何发掘更多好项目?
孙强:好项目需要投资人用独到的眼光去发现。有些企业家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个善举。他的初衷可能是为了赚钱,但因为业务的方向对了,会给社会带来很多效益。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投资人往前再走一步,找到这样的企业,告诉它,你是影响力投资最好的对象,并给它金融支持。
我再介绍两个影响力投资的典型案例。
现在全球都在倡导“煤转气”,即把煤矿转变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但“煤轉气”需要优质煤,而优质煤需要从煤矿中进行提炼,提炼后产生的煤渣,直接被清洗掉,不仅污染环境,还很浪费。深圳有个创新项目,聚焦于煤渣再利用,将煤渣中的矿物质提炼出来,再放回农田里边可以肥田。用的是废料,卖出去的是高能量的土壤添加剂,这是很赚钱的生意,也对环境有好处,需要借助资本进行提升。
另外一个是睿思基金在全球的投资案例。非洲一些贫穷的国家,交通非常不便,很多病人急救需要新鲜血液。用飞机运输成本太高,如何尽快将血库的新鲜血液送到非洲边远地区的诊所和医院?有一家叫Zipline的公司,创造性地用了弹射的无人机,运载血液飞到300公里远的地方,救了很多人的命。该企业需要资金购买更多的无人机,建无人机发射站,这样的模式未来在新疆、西藏都能有实际的应用。
现在我们还在中国考察其他的项目。未来,我们希望投向更多发展中国家,方向是普惠金融、普惠医疗、普惠教育、普惠消费等。
《财经》:近年来,责任投资ESG颇受关注,与影响力投资有几分相近,二者有何区别?
孙强:ESG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基本上它是一个负面的清单,也就是说你做一些对环境污染的东西我不投。影响力投资是正面的清单,做得好才投,这也是TPG的创新部分,在中国还鲜有基金是按照这个方向来运作的。
如何量化影响力投资
《财经》:所谓“义利并举”,“利”的部分容易衡量,但“义”的部分又该如何评估?
孙强:财务回报大家都能看得到,但是社会效益回报比较难衡量。为此,TPG做了一件开创先河的事情,研究出一个公式,可以把“义”量化出来,还能通过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这个指标称为IMM(Impact Multiple of Money),与描述财务回报的Return Multiple、内部收益率等对应。
比如100万美元投下去以后,一家环境保护公司周围的污染指数从100降到了80,一个地区的人均年收入有所增长,一家医疗机构使某种疾病的死亡率由3%降到了1.5%,这都是可衡量、可量化、可第三方核实的数据。但这个效应也不都是TPG产生,假设TPG是占了20%的股份,还要乘上20%。这样计算出的数字,就是可量化的产生的社会效益,也就是IMM。要注意,公式中的数据,必须是独立机构的公开数据。
为此,我们自己创建了一家公司,叫Y Analytics,这家公司是非营利机构,与哈佛大学、布鲁金斯学会等全球顶尖的高校、智库合作,任务是帮助私募投资公司做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力”研究。
《财经》:前述量化公式,在项目评估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孙强:以TPG为例,测算社会效益回报率这一行为是前置的。所有投资项目,都需要把数据交给第三方做IMM的评估,他们认为可以了才能做,而不是说我做完以后再去找他们。即便我是睿思基金中国区的负责人,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定。
TPG的内部投资委员会在审核项目的时候,必须要有两份报告,一份是TPG自己的财务投资报告,另一份是独立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评估报告,两个指标都达到要求才能投资。不只是投资之前要达到标准,投资以后每个季度、每年也要去衡量,要出具第三方报告。
私募要做“添加剂”
《财经》:目前影响力投资落地的投资规模仍有限,主流投资机构参与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阻力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孙强:一是渠道和产品太少。全世界有很多投资机构对影响力投资感兴趣,它们需要的投资量非常大,但苦于找不到好的标的,这就需要有眼光、有评估能力的专业人员去跟企业谈判,把这些资金有效地投入到企业中,而且能产生回报。
二是企业本身缺乏认知。很多企业已经有环保、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但仍缺少一点“添加剂”,把这种无意识的企业行为变成有意识的主动行为。而投资机构、媒体以及意见领袖做的事,就是这种“添加剂”,把银行、保险、基金的钱都引到这个方向。
三是投资机构驱动力不足。目前主流机构中,喊口号的比较多,真正做的少,主要原因是没有动力。很多投资人认为,影响力投资无法产生足够的利润。这样的认知是不准确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引导、认知、教育的问题。我喜欢讲一个词,叫“有良知的资本”。这个事情本来有很多人在做,只是他不知道,或者很多人想做却不知道怎么做。如果能强化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这件事,就会形成一股力量,这股推动力越来越大,阻力自然也越来越小。
《财经》:目前谁在为做影响力投资的基金买单?如何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影响力基金之中?
孙强:目前一些大型保险公司、汇丰、JP摩根等机构,以及比尔盖茨基金会、联合国基金等全球性基金都开始认可“影响力投资”概念,未来会有更大规模的资金注入这个领域。
对于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来说,要吸引更多投资人,可以在“认知、认可、认购”上做文章。
首先,如果仅局限于上市公司做ESG评估的话,国内上市公司大概4000家,美国的上市公司约6000家,整个群体比较小,而非上市公司有几千万家。如何把几千万家企业在早期创业、发展的时候就引导到这条路上,这是长期投资资本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二,在创业初期,企业可能有理想、理念,但未必能够实践。但资本会有影响力,投进去的时候在董事会、员工中都深入传播这样的想法。当资本的力量融合到企业之中,这就是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达到了效果,会得到第三方认可。
第三就是认购,私募基金现在已经达到几万亿元的规模,这些资金如果都注入到企业早期、中期、長期的发展中,会形成巨大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会远远超过企业本身。企业领导者如果有了这样的理念,能够身体力行倡导影响力投资,义利并举的想法就变成了现实。
因此,作为基金管理人需要站在第一线,每天跟企业家、创业者打交道时都要传播影响力投资的理念,这就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