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

2020-08-26高武吴庆国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价值取向实现路径

高武 吴庆国

摘 要 实施“双高计划”,深化改革创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模式、品牌和类型。“双高计划”的价值取向是:提升“治”的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赋能“智”的产业,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任务;创新“制”的活力,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保障。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高职院校承担“双高计划”任务的实现路径是:加强党的领导,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夯实四个打造,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五个提升,实现学校整体提质培优。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价值取向;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1-0031-05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名单的通知》,公布“双高计划”建设名单,56所高水平学校建设和141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正式启动,涵盖29个省市(自治区),涉及最多的专业大类有“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财经商贸、农林牧渔”[1]。“双高计划”是我国高职从示范院校建设,到优质院校建设的又一次重大制度设计,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持续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充分体现我国办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国家意志。中央财政每年支持20亿元,连续15年的建设周期,将引领我国职业教育办成什么样?其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如何,值得深入研究。

一、“双高计划”实施下的高职教育价值取向

(一)提升“治”的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将服务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在2020年教育发展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职业教育领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是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重要保障,也是率先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双高计划”的实施,是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之举,也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先手棋”。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体系结构从“分层”走向“分类”,发展方式从“管理”走向“治理”[2]。高等职业院校经过2006-2010年国家示范性建设,大幅度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内涵,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治理模式上,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现代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还未彰显[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将“大幅提升新时代職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作为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4]。2019年3月启动的“双高计划”建设项目,计划利用15年时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5]。“双高计划”建设要在“治理体系”上下功夫,比如“教育信息化建设”“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建设”“调动学校发展的各方力量”等方面提升治理能力,形成“管理标准化、秩序规范化、手段信息化、质量可控化”的高职院校治理模式。

(二)赋能“智”的产业,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跨界特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技术升级联动紧密。现阶段,中国智造是中国现代工业范式更迭与变革时期的制高点,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6]。随着新技术不断迭代,我国经济社会面临全面转型,世界面临着数字化发展机遇,高职院校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双高计划”的实施,一方面,将引领职业院校服务国家重点战略的需求,为建设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和国家技术技能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技能支撑;另一方面,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领域,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主动融入技术迭代历史进程,赋能“智造”产业发展,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双高计划”中,56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其中江苏7所、浙江6所、广东5所,这3个经济实力雄厚的省份占总数的1/3,体现了“双高计划”扶优扶强,与经济发展联动紧密的政策指向。从专业群布局看,本次“双高计划”共支持建设253个,覆盖18个高职专业大类,布点最多的5个专业大类分别是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农林牧渔大类。从产业布局看,服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群有75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71个,面向先进制造业的63个,面向现代农业的23个,其他21个。另外,从各省推荐的453个“高水平专业群”中分析,数量排名前三的专业群核心专业所属专业大类分别为装备制造大类(101个)、交通运输大类(57个)、电子信息大类(50个),这三大类的专业群占申报总数的45.9%[7]。可见,国家启动首期“双高计划”建设,意在重点打造一批服务“智造”产业发展的专业群,“智”予中国品牌,支撑产业变革及智造技术革新,引领新时代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制”的活力,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保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不仅体现在办学层次上,更多体现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反映在办学格局的多元化,落实在人才培养——专业与行业、企业和产业的深度融合等方面。通过“双高计划”建设,创新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推动“三个局面”的形成,即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布局,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协调开放共享的大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实现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提供保障。

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的“双高计划”项目与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的“姊妹篇”。“双高计划”建设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同时启动,既体现了高职院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国家意志,也明确了推动高职院校多元办学格局建设,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举措和保障。“双高计划”主体任务是“1个加强、4个打造和5个提升”,而核心是建设“两个高地”,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如何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如何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笔者认为,需要在“制”上下功夫,不仅要完善国家制度建设,还要创新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或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切实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发展;通过持续推进“双高”建设,形成协调开放共享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大格局。

二、高职院校承担“双高计划”任务的实现路径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举办高职教育,经过首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学校在治理水平、服务产业能力和类型教育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走出了一条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建设共同发展的特色道路。

(一)加强党的领导,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加强党的领导。学校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并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强化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顶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筑牢理想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学校事业改革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双高”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学校立足“三教”改革,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制定融入“三进”工作成效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推进“三进”工作的相关制度;探索建立全国高职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改进优化“1234”模块化、无纸化、信息化思政课考核体系(平时10%+系部评价20%+思政课实践30%+期末考试40%),继续实施“青马工程”,借助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理论课建设联盟,向全国推广思政课建设成果。学校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机制,推广“思政+”融合教育模式,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实现易班平台在校学生全覆盖,建设学校易班发展中心;健立学校舆情管理领导小组,组建舆情分析检测中心;建立智慧思政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学校思政工作提供数据咨询,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夯实四个打造,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学校通过三大举措,打造德技并修、复合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一是构建“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体系,重点设计“课堂学习、课外生活、社会实践”的“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空间;内化劳动教育,将劳动课纳入综合素质学分进行考核,完善包含劳动教育元素在内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美育教育课内课外教学资源建设。二是多维度搭建“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平台,在与华为、腾讯云、福特、美的、京东等开展校企合作基础上,共建“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与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联盟),共建9个产业学院和30余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标准、实训标准、课程标准;校企深入推广现代学徒制、率先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推动“三教”改革。三是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通过“百万扩招”计划,研究生源多样化特征,探索职业教育招考制度改革;探索实践创新实验、论文发表、知识产权、自主创业等成果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办法,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逐步推进校内学分银行建设;厚植双创氛围,将双创教育和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成果转化有机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前后延伸、上下通达。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学校通过“新建、打造、培育”三大举措,实现三个融入,即融入产业发展、融入行業企业发展、融入人才培养,做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补齐技术创新短板,与人才培养形成两大支点,协同推进“双高计划”两个高地建设。一是对学校已有创新平台进行打造,承担“双高”任务建设。如学校所属芜湖仪器仪表研究所,为安徽省高职院校唯一拥有的省属院所,凭借技术优势,围绕“汽车零部件装配与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发展,积极为地方支柱产业的技术升级与新产品开发服务。借助学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施“不少于十个示范引领创新创业项目,不少于百家在园孵化项目,搭建千人级规模在孵平台”计划。继续支持3个教育部认定的大师工作室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和战略协同,进一步促进工艺研发和大师培育。二是围绕区域产业特征,结合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新建“6+N”市级以上的技术技能研发中心,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帮扶科技攻关、技术开发、转移转化、人才培养、智库咨询、创新创业,见图2。三是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对接地区创新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以“双高”建设为契机,协同芜湖市科技资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整体提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服务能力,赋能芜湖市“4+10+8”产业发展(支柱产业、战新产业和传统改造产业)。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学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精准对接芜湖市及长三角地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瞄准战略新兴产业群,着力打造“2+N”专业群,支撑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学校专业群建设重点把握“高”和“动”的内在联系。“高”主要体现在专业群建设水平起点要高,比如“机电一体化技术”和“食品营养检测技术”两个“双高”专业群,在对接产业吻合度、资源整合度、人才培养贡献度等方面体现高度。“动”主要是专业群的梯队建设,通过专业群调整和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学校根据芜湖市“4+10+8”产业规划,优先在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启动“N”个校级专业群建设。每个专业群对接国内知名企业、建设1所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以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支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形成“芜职品牌”,承担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重点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拔尖人才培育、完善政策制度3方面工作。将师德建设融入教师选拔、聘用和培养全过程,打造一支立场坚、风气正、能力强、数量足的复合型“四有”双师队伍。建立“引育并举、专兼结合、校企互流”的双师队伍建设机制,推进校企拔尖技术人才的双向流动;按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技能大师”三个维度,构建“教学培养、企业实践、名师传承、海外研修”的双师培养体系;打造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专任教师“教学提升”及“企业实践”计划、技艺大师“卓绝培育”计划、优秀教师“海外研修”计划;通过“双高”建设,打造培育一批身怀绝技的技术技能大师,整体提升学校“双师”水平。同时,学校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制订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完善教师能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优胜劣汰择优上岗机制、创新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创新岗位设置模式,实行专业(群)技术和技能“双带头人”制度,形成可支撑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发展的能力。

(三)增强五个提升,实现学校整体提质培优

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做到三个坚持。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设计、坚持主动作为,实施“12345 工程”,即构建一个平台、整合两个优势、坚持三个面向、注重四个融入、把握五个导向,依托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与奇瑞、海螺等行业领军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探索建立集团(联盟)内部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实体化运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建立一批高水平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产教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夯实校企命运共同体,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提升社會服务能力,聚焦三个领域。面向长三角地区,以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服务区域产业走向中高端和承担社会化服务为目标,支撑国家战略。推动学校社会服务向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贡献度。依托学校“1136+N”技术技能创新平台,融入区域发展,服务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等支柱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民间技艺传承和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升级,为地区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开展“1+X”工作,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置换和补充;推进“安徽省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芜湖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公共事务培训中心”等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抓好三个健全。学校进一步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学校章程—基本制度—工作制度—部门规章”纵向四层级的制度体系;加强理事会建设,构建多元化学校治理机构,拓展社会合作交流;重视学生校长助理队伍建设,增加学校治理“学生视角”,保障学生利益。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校“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三位一体的学术管理机制;落实“教授治学”,强化“两代会”功能,推动学校治理民主化;完善学校宏观管理、过程管理的体制机制,扩大二级学院管理自主权;组建跨专业教学组织,实现专业协同育人,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治理体系,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提升信息化水平,瞄准三个方向。构建覆盖全校的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并建设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平台,协调促进运营商5G建设与应用,推进基于物联网应用的智能化管理。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完善云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推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共建共享;建设智慧课堂、虚拟工厂 ,构建新型教学空间;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普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革命。实现“六智”建设,即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就业、智慧服务、智慧环境,打造智慧校园,为学校数据化、信息化治理服务。

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打造职教品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为职业院校“引进来”“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在重点线路、重点国别、优先领域、关键项目,全面融入服务区域内具有优势的产业和骨干国有企业“走出去”,继而实现学校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一是健全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制订落实学校“2+N”专业群国际化发展战略。二是“引进来”,加大优质资源引入,夯实国际化发展基础;学校通过师资国际化培训、与国(境)外高水平院校共享共建国际化课程,使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和理念转化“为我所用”。三是“走出去”,在前期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台湾地区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8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扩大留学生招生比例,促进国际化办学水平;开展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服务“走出去”中资企业。比如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与“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合作院校共建国际院校海外分校和“鲁班工坊”,以芜职印尼海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样板,为区域内“走出去”企业探索设立海外职业培训中心,为中资企业外籍员工培训中文、跨文化交际和专业技能。通过“双高”建设,学校积极融入世界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在重点专业群领域,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将“芜职方案”,打造成走向世界的职教品牌。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Z]. 教职成函[2019]14号,2019-12-13.

[2]曾天山.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奠基[N].中国教育报,2019-11-07(6).

[3]朱爱胜.立足区域和行业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22):20-24.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3-29.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2019-03-29.

[6]张弛,等.中国智造视域下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模型与“1+X”育训协同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20):35-42.

[7]张玲,等.“双高计划”建设的实施路径探讨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2):5-11.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价值取向实现路径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