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探析
2020-08-26张立铭于占龙杨文英
张立铭 于占龙 杨文英
摘要:本项目从课程教学大纲、教学体系、形成性评价体系人手,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将思政教育融人教学中,在深化理论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建立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先进课程体系。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0-0171-02
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1]。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是高校教师的责任,建设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更是高校教师的使命。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基础课程。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情境时,能够运用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是进行分析情境、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品质[2]。因此,引导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知识是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过程,而核心素养的培育才是程序设计教学的目标所在。进行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实现此目标的根本保障。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将思政理念融人课堂中,而是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过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等课程管理和教学环节中,构建思政一体化全程育人新格局[3]。
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本依据,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时,首先以教学大纲为着力点,彻底打破所有专业共用一个教学大纲的模式,采用面向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授课侧重点的需求,以专业方向为切入点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为专业量身打造教学大纲。采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思政理念层层递进,以章节为单位的教学大纲构建模式,制订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塑造专业精神品质,培育专业核心素养的教学大纲。例如,在构建“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知识结构体系时,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单分支、双分支、多分支if语句和switch语句语法规则和执行规律。进而设定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用分支编程思想来解决选择类问题的能力。将素质目标定位于初步体会分支条件的临界设定,认识条件互补间的辩证关系,培养辩证思维的哲学素养。在以上各层次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选择时要思维清晰,懂得取舍,特别当某一时刻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相冲突时,要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国家利益至上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
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真正进行知识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重点打磨教学案例,依据面向不对专业的教学大纲,制作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案例,深度挖掘蕴藏在知识点背后的思想政治闪光点,让学生在程序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程序设计本身的魅力,又能了解到程序没计思维素养在未来专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和社会价值,进而使学生增加专业自信,实现思想品格的提升。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不是简单的灌输与填鸭,而是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授之以渔。同理,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也不是机械的介入,而是教师自然思想的流露,教师从自身的所感所思出发,启发去思考知识点背后的思想深度,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思想高度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思维广度,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的有机统一。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环节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结点如图所示。
形成性评价体系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实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C语言的课程特点及实践要求,构建一种将智慧树教学平台、PTA实验教学平台与实验室考试系统三者相结合的课程评价系统,通过三者的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共同来完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考核。在智慧树教学平台在,完成线上微课教学,线上签到、抢答、头脑风暴等教学环节。由于PTA实验教学平台具有对程序代码进行实时分析与评测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随时随地进行程序设计,调试运行,结果验证。PTA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练习提供了实践环境支持,弥补了学生只能在实验室进行程序调试的短板。同时此平台还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库,特别是平台上有全国高校计算机教师提供的优质练习实例,例如,出租车计价问题,考试座位号问题,查找书籍问题等等,为学生的扩展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平台上,老师可以充分利用题库各种类型学习资源组合试卷,学生完成试卷后,可以从平台导出学生的试卷,成绩单、正答率、分析评价表等信息,由此,教师可应用此平台完成布置作业、阶段测试等系列评价过程。实验室考试系统主要应用于对学生进行线下期末测试,完成期末评价考核。通过此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客观、公平、透明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学生实时学习提供了实验环境支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编程案例,启发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编程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生活难题,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用实力筑就信心,运用所学为国家发展富强贡献力量。
大学时代是学生对知识、对理想、对未来充满渴望充满期待的时期,是塑造靈魂、塑造品行、塑造人格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高校教师不仅担负传道解惑之职,还要勇载思政教育之魂。在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的熏陶,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植根于土壤中,随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流淌人每个学生的血液中,培养出一批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使他们不仅成为中国科技的创新者,实践者,更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同高等教育,2018(23).
[2]李志峰.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内在关系与建设策略[J].大学周刊B版,2019(6).
[3]李红梅,鹿存礼.新时代“课程思政”研究:综述与展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1).
【通联编辑:梁书】
收稿日期:2020-04-15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2020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SZZX2020-03)
作者简介:张立铭(1978-),女,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课程思政研究;于占龙(1966-),男,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副教授,学士,从事课程思政研究;杨文英(1963-),女,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